首页 理论教育 以劳育为辅助手段

以劳育为辅助手段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于培养为政的人才,因此以文、行、忠、信为教学内容,“农”没有列入其教育之中。这里有进行劳动教育的含义。再一次强调了劳育的重要性。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都讲劳育,我们为什么就不讲劳育了呢?以上所述,就是孔子的以德育为核心,以智育为中心,以体育为基础,以美育陶治情操,以劳育为辅助手段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因孔子批评樊迟学稼、学圃为“小人”,就指责孔子轻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这是一种误解,是形而上,为了说明问题,把此章的原文引于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仔细分析本段,孔子完全没有轻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意思,而对于事“稼”和“圃”的人却有尊重的情感,对他们都用了一个“老”字。在这里,“老”字除了表示他们是事“稼”和“圃”的行家里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尊重而非蔑视之情。为什么孔子把樊迟说成“小人”呢?主要是批评他重小不重大。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把克己复礼当成他毕生的事业。孔子教育学生,如果将来学生为政,把精力放在生活的具体事务上,如事“稼”与“圃”,就是舍本求末了。孔子认为,社会有分工,种庄稼、种菜是小老百姓分内之事,而居上位者,重在学习如何修身立德,重视礼、义、信。只要做好这些,百姓就会主动来归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于培养为政的人才,因此以文、行、忠、信为教学内容,“农”没有列入其教育之中。他告诫樊迟,要按照他制订的教育目标去做。其实樊迟是一个爱动脑子、勤学好问的好学生。他曾两次向孔子求教“仁”:一次孔子告诉他“仁”是“爱人”,一次孔子告诉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是“仁”;他还问“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表扬他是“善哉问!”孔子都不厌其烦地回答他,可见,他对樊迟是很钟爱的。

孔子不但不轻视劳动、蔑视劳动人民,而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占了一定的位置。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劝告教诲他吗?”“劳”,勤劳、劳苦、操劳。这里有进行劳动教育的含义。朱熹《四书集注》说:“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之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让学生“劳”是对学生最大的爱,“劳”就能产生善心、同情心、爱心。孔子在回答樊迟问“崇德”时,孔子回答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就是说: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了吗?再一次强调了劳育的重要性。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在诸多劳事中,被培养成为多才多艺之人,培养了他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使他成为伟大的学者、伟大的仁者、伟大的智者。

下面所举的例子,可以作为孔子主张实施劳育及对劳动人民尊重的佐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对那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者感到耻辱,表示对这种读书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篇第十》)

孔子在家乡,对于父老乡亲,表现得信实谦卑,温和恭顺,似乎是不善于讲话的人。这里,固然有礼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父老乡亲的绝大部分应该是贫且贱的劳动人民,孔子对他们不是倨傲,而是“恂恂如也”,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样子。同样,在“乡党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在举行乡饮酒礼时,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这仍然显示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这里,笔者需要说几句题外的话。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中抹掉了“劳育”的内容,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我国现代青少年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政治教育苍白无力、舆论导向的偏差,以及一些新闻媒体不注重社会形象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在教育方针中取消了劳育。学生中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只讲享受,不讲贡献”,盲目追求“官二代”和“富二代”式的生活,轻视劳动,蔑视劳动人民,怕艰苦劳动等,都与没有了劳育有关。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都讲劳育,我们为什么就不讲劳育了呢?即便将来物质极大地丰富了,但是劳育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还需要靠劳动,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去挣得财富。

以上所述,就是孔子的以德育为核心,以智育为中心,以体育为基础,以美育陶治情操,以劳育为辅助手段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