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虎事变”后,鲁国政府聘请孔子出仕。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在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提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空,成为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孔子在任期间,对罪大恶极的人绳之以法,更以仁德教化人民。在他的治理之下,鲁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局面。之后,受鲁国权臣季孙氏的委托,摄行相事。在他任职期间,不仅在外交上颇有业绩,内政上也把整个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抑制掌握实权的“三桓”,于是开展了毁掉“三桓”封邑的行动,称为“堕三都”,这使得孔子与“三桓”的矛盾暴露;加之齐国担心鲁国强盛于自己不利,于是用美女、金钱收买鲁定公和季桓子等君臣,从而疏远了孔子。孔子意识到自己的仁政无法贯彻始终,就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别国。他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这一去,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孔子让弟子们接触、了解了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风土人情等。他们始终跟随孔子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辨别是非,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增长才干。
孔子一行到了卫国。他一开始便注意到卫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对此赞叹不已。替他驾车的冉求便请教他:“人口多了,又该如何治理呢?”孔子说:“富之”,意思是说,想办法让人民富足起来。冉求又追问:“人民已经富足以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之。”意思是说,广泛开展教育,让人民学习文化,使他们摆脱愚昧,依照礼来行事,使之走上文明之路。冉求就是在这种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孔子长相像阳虎。当年阳虎曾带兵经过匡地,大肆掠夺和残杀当地人,匡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当年为阳虎驾车的弟子颜刻又为孔子赶车经过匡地,匡地人以为阳虎重来,把孔子一行围得水泄不通,一连五日,处境十分危险。子路拿起武器准备强行冲出。孔子神色坦然,说:“匡人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通过礼仪来消除这种误解,你来抚琴,我来唱歌吧。”于是子路抚琴,孔子歌唱,歌声充满了兄弟友爱之意,琴声、歌声和悦优雅。匡人想,这不像阳虎能干的事啊。后来,听说被围的是孔子一行,随即撤兵解围而去。孔子的处变不惊,让弟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离开匡后,孔子教育弟子:“你们若不见峭壁悬崖,就不知道从悬崖坠落的可怕;若不亲自到深泽中去试探深浅,就不知道惊涛骇浪是怎么回事。”可见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有多么重要!
离开匡城后,孔子又被围于蒲邑。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儒的,高大威猛,他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跟孔子说:“前几天跟着老师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宁愿同他们拼了算了。”于是就与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子路、冉求等有“武力”的弟子也投入了战斗。蒲人感到用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双方同意了,并签了盟约。然后蒲人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开。签约之前,孔子应允了蒲人不去卫国的要求。可刚走出蒲邑不远,孔子就让驾车的弟子转向卫国而去。孔子是最讲诚信的人,子贡对这一行为大惑不解,问:“盟约难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胁迫下订下的盟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通过这件事,让弟子们学到了如何随机应变而又不违背原则。
后来,孔子到了陈国,一住三年。陈是小国,夹在吴楚大国之间,又适逢晋楚争霸,经常受到战争波及,吴国也趁火打劫,时时前来劫掠陈国。后来,楚攻打陈,其都城被烧毁,楚人便派陈国的降民去修城门。孔子师生只得离陈而去,路过国都西门时,“孔子过之,不轼”,即孔子不在车上俯身,手扶车前横木对陈人行礼。子路认为老师这样做于礼不合,便质问孔子:“礼制有规定,遇到三个人就要下车打招呼,遇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现在遇到陈国那么多人在这里修城,老师你即便忙着赶路,不严格遵循礼节下车打招呼也就罢了,为何连在车上行礼都没有做到呢?”孔子严肃地说:“我听说,国家灭亡了却懵然不知的人,是愚昧;明知国家灭亡了却不奋起抗争的人,是不忠;知道奋起救国却不肯为国牺牲,是不知廉耻。现在,这些修城门的陈人,虽然人数众多,但这三样却一样也没有做到,不仅甘心亡国,做了敌国的顺民,甚至还为敌人修城门,所以,我没有向他们行礼。”这难道能在课堂上、书本中学到吗?
一次,孔子从陈国到楚国去,必须经过蔡国,路上到处是逃难的人群,晚上孔子一行露宿旷野。走到上蔡时,一队吴国的游兵把孔子一行的粮食几乎抢光。接下来的几天,孔子一行忍饥挨饿,并且还被人包围在野外,打算活活饿死他们。一连七天,全靠野菜野果充饥,一个个饿得头晕眼花,有的饿得站不起来。然而,身处如此绝境之中,孔子仍然坚持讲习诵读,弹琴唱歌,毫不间断地向弟子们传授诗书礼乐。“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性格直率的子路,忍不住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回答他:“君子即使困厄,也能镇定自若,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便沉不住气,脾气变得暴躁,不顾原则了。”孔子面对困难,镇定自若、悠闲自得的神情,给弟子们上了一堂也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根本学不到的终生难忘的十分精彩的课。
孔子就是利用这种人生的大课堂去磨炼自己的弟子,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使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在无数艰难的岁月里,为什么弟子们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于他的左右?一方面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的感染、感召,弟子们对老师的情谊;另一方面也是孔子让弟子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铸就了他们的品性,增长了他们的才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