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第一条标准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标准是师德高尚,教师必须是人师。作为至圣先师、伟大教育家的孔子,他给历代的所有教师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表率,他给教师立下了一座如何做人师的丰碑。
在《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孔子的历史文献中,孔子自己的言行,他人以及他的弟子的回忆、评论,都告诉人们:孔子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道德家,是教师的教师,他的言与行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优秀的传统。
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但笔者相信,今后有人会有专著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说说其大概。
孔子讲道;讲德;讲仁、义、礼、智、信;讲孝、悌、友;讲忠恕;讲中庸;讲温、良、恭、俭、让;讲坦诚;讲安贫;讲不欲;讲自省与知错而改;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讲言行一致;讲以人为本;讲气节;讲坚忍不拔;讲平易近人;讲在逆境中坚守信仰、不改志;讲言慎事敏;讲身体力行,做学生表率;讲从小事做起;讲勇、耻;讲自谦;讲周急不济富;讲见利思义;也讲富与贵,但更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对巧言令色;反对贪欲;等等,不可胜举。而这些,不是笔者杜撰出来的,更不是信口开河、胡编乱造,项项都有根有据,这一切,都是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道德操守的具体内容。
这些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只论及其中一点,都颇费周章。下面仅仅举孔子生活中的小事,看看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为人,看看他的师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第七》)
孔子捕获鱼,只用有一口鱼钩的钓竿,而不用纲举着的大网;射鸟,只射飞着的鸟而不射宿窝的鸟。这是孔子对鱼和鸟的态度:爱水及鱼,爱屋及乌。孔子性本善,他的仁爱之心处处可见,他把爱人之心推及动物。他是我国最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这里,也说明孔子没有贪欲,如果有贪欲之心,何不多钓鱼,何不多打宿鸟呢?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篇第十》)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同上)
入太庙,每事问。(同上)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同上)
以上四章所举的事例,看似孔子的生活琐事,但可看出他的大美德。前两章写他对乡人乡党即普通小老百姓的态度。孔子不以君子、不以大学者自居,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倨傲,表现得信实谦卑,温和恭顺,似乎变成了不善于讲话的人;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到老年人先出去后自己才出去,表示对乡人老者的恭顺和尊敬。这不是矫情,这是孔子美德的自然流露。没有从骨子里培养出来的这种品德,不可能在乡人面前自自然然地表现出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孔子的这种修养,要想做,做出来也是虚假的,一眼亦可看穿。
第三章写孔子进入太庙助祭,对每件事都向主事人仔细询问。看似一件非常小的事,却见出了孔子许多高贵品质。孔子作为一个“儒”者,作为一个整理过“礼”的大学问家,他对礼太懂了,太熟悉了,特别是祭礼。为什么还要“每事问”呢?因为他是助祭,“每事问”说明他尊重人,懂得礼貌,知“礼”,他应该向主祭“每事问”,否则就越礼;同时,“每事问”也表现了他谦恭的美德,否则就是倨傲。
第四章是写孔子对穷朋友的态度。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这里不仅讲朋友之礼,还讲对朋友的信和情。孔子主张“周急不济富”。对穷朋友遇着这种急难之事,他义不容辞地施以援手,并豪迈地说:“由我来负责安葬”,其语掷地有声。
这几件事,对孔子来说,确乎小事,但见微知著,见出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无数优秀品质。教师无小事。教师就是要从小事做起。
了解孔子的,莫如他的学生。孔子生前身后,他的学生对他有诸多评价。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篇第九》)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好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能,也不能停止我的学习。总好像有一个非常高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也想攀登上去,却没有途径。”颜回是最了解孔子的,他的评价是最公道的。他被孔子道德学问博大精深所震撼,发出了仰高钻坚,虽尽力追赶却难以企及的感叹!他把孔子的道德学问比作一座高大的坚不可摧的大山,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越努力钻研,觉得越深。这是颜回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的道德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得越深入,越让人欲罢不能。
孔子死后,有人出来诋毁孔子,一个是叔孙武叔,一个是陈子禽。一次,叔孙氏在朝廷上公开对着大夫们拿孔子与子贡做比较,说“子贡比孔子强”。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把此人说的话告诉了子贡。子贡怎么回答他的呢?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做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吧。”子贡以对方之矛攻对方之盾,你用对比的方法诋毁老师,我也用对比的方法、用打比方回击你。我的围墙矮,你能看见围墙里的美好;老师的围墙高,你进不去,自然看不到围墙里的美好和丰富,你连门都无法进去,不用说“登堂”,更不用说“入室”了。你目光短浅,看不见里面的美好和丰富是很自然的。子贡用这样浅易的比喻,说明孔子的道德文章博大精深,高不可攀。
但是,此人并不甘心,仍在继续诋毁孔子的伟大,子贡予以公开的回击。子贡气愤地说:“不要这样做啊!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还可以超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超过的。有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的自不量力啊!”子贡义正词严地对叔孙武叔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予以了当头棒喝!本章仍以对比的手法,深刻的比喻,对孔子生前做了崇高的评价,表达了无限的景仰:孔子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贡献,如同天上的日月,光照千秋,要想毁灭他的光辉,如同天狗食日月,只是白日做梦,自不量力!
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认为子贡维护孔子是有意表现出对孔子的恭顺,怀疑孔子比子贡贤能。子贡更是指责他的无知和愚蠢。子贡在这里把孔子比作了天,认为他是不可企及的,如同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子贡说:“我的老师如能获得治理国家的权位,就像我们听说的:要百姓立足于社会,百姓就立足于社会;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要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附;要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作。老师活着很光荣,死了使人悲哀。我怎么能赶上老师呢?”这是子贡的肺腑之言。孔子道德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无所不能,特别是能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所以孔子活着时充满荣光,死后令人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