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孔子给学生下的评语中,可以看出:
(一)准确性。这是下评语的第一准则。评语要稳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失之偏颇。对就对,不对就不对,不可模棱两可。要一语中的。如评价子路“果”,“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不得其死然”,这一切,都被孔子言中。
(二)简洁性。研究一下孔子的评语,从不啰啰唆唆,从不说一些不搭调、不着边际的话。很多时候,一个字就把一个人概括完了,比如:颜回贤,闵子骞孝,子路喭,冉求艺,子贡达,冉雍仁,高柴愚,曾参鲁,子张辟,等等;有时两个字即可,有时一句话也成。抓住一个人最本质的特征加以概括,其他次要的东西统统放在一边。因为最基本的东西,恰恰是给人指路前行的东西。
(三)快捷性。对学生的评判,不可三月五月,一年半载,那样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了;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议论。凡是当面发生的事就当面评判;当时发生的事当时评判,不可错失良机。比如宰我昼寝,孔子就批评他是“朽木”,是“粪土之墙”;冉有与子路到孔子处告诉他季氏伐颛臾之事,因冉有不加劝阻并为自己辩护,孔子当面批评他:“求,无乃尔是过与?”还指出此事的危害性:“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悲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及时批评了冉有的错误。
(四)辩证性。任何时候,话都不要说得过满,必须留有余地,不可说好的就好上了天,说坏就坏到下地狱。孔子对颜回视如己出,对他评价很高,孔子甚至说了如果颜回发达了,他愿意给他当管家的话。但是,对颜回不变通,只听孔子的话却提出了批评,认为颜回不是帮助他的人。子贡,是仅次于颜回而被孔子器重的人,孔子与他无话不说,但是,孔子对他“方人”(嘴不饶人)的臭毛病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至于冉求,到了孔子要开除他学籍,号召弟子们炮轰他的地步,但是,孔子评价他“艺”,并多次向当权者推荐出仕。
(五)激励性。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不断进步。让好者更好,差者变好。如果学生听了评语,看了评语的结果,一些人趾高气扬,一些人垂头丧气,这就是失败的评语,没有达到下评语的目的。要有激励性,必须掌握一条原则,就是以表扬为主,以批评为辅;多说好听的话,少说不好听的话;要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即便是批评,也要起到鼓励的作用。我们仔细分析孔子的评语,发现每一条都是催人奋进的。好的不论,即便是批评的话语,你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激励。冉求曾经当着孔子的面说:“我并非不喜欢您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当即批评他说:“力量不够的话,是走到中途力量用尽不得已才废弃、停止,但是,现在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截止的界线。”语重心长,鼓励他不要给自己划上一条中途而止的线。怪不得当季康子问孔子是什么人的时候,冉求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答:“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子路也是孔子既批评过多次也表彰过多次的人,但是子路谨记孔子的教诲,孔子的教诲对他激励至深。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子路治蒲邑三年,大有政绩,孔子连用三个“善哉”,用九个字:“恭敬信,忠信宽,明察断”予以了高度评价。这就是孔子评语的激励性所获取的效果。激励性是评价学生的最高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