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笔者曾在拙文《学生章·立志节》中引用了此章,但这里引用它来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所谓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在很多时候有真知灼见,在各抒己见之中相互都得到启发、提高。在本章中,师生三人,无拘无束地各自抒发志向,相互间都有所启发,特别是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对颜回和子路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陈、蔡间遭困厄之时,孔子召见子路,询问他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不堪的状况呢?子路说:“可能是您还不是太有智慧,别人没有理由去执行我们的主张;可能是您还不是太仁德,别人没有理由去相信我们。”孔子向子路做了解释,又用同样的问题问子贡,子贡说:“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天下的人都不能容纳。您为什么不稍微降低自己主张的标准呢?”孔子向子贡做了解释,仍用同样的问题问颜回,颜回说:“您的学问实在太精深,天下没有人能容纳得下。虽然如此,您仍然坚持推行,世人没有采纳我们的主张,是国君的耻辱,您怎么会有错误呢?不被别人接受,才能更深地看出您是君子。”孔子听了很高兴,发出感慨:“你说得真对呀,颜家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发达了,我会为你做管家。”在切磋之中,真理自明。孔子教育了子路、子贡,使他们得到了提高;孔子赞扬了颜回,使自己受到了启发。这就是教学相长。
孔子与子贡、子夏谈《诗》,师生之间都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提高,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例子。再举一例: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篇第六》)
笔者在“学生论”章中亦已引用过此章。但此处引用它却是为了论证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孔子认为,子桑伯子这个人还可以,因为他办事简要。但是,冉雍却提出了更深刻的看法,他不只是讲办事简要。他认为:“为人严肃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又办事简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人民,不是更好吗?但是,为了随便,办事又简易粗率,如果那样,岂不是太简单化了吗?”孔子最后肯定说:“冉雍,你的话是对的。”师生间无所顾忌的对话,学生让先生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提高。教师不可能永远是先生,教师有时应是学生的学生。
孔子为了提高自己,常常真心地欢迎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有一次,鲁国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派人请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说:“难道您走投无路了吗?何必要到叛乱的公山弗扰那里去呢?”孔子虽然做了解释,但是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去。还有一次,晋国范氏家臣佛肸邀请孔子,孔子也想去,子路又提出了批评,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君子是不到坏人那里去的。现在佛肸在中牟地方叛乱,老师却要去,这怎么说呢?”孔子只得老实承认食禄的心情,但结果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打消了去意。孔子在接受学生的意见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提高。而孔子对颜回,他认为颜回不是帮助他的人,颜回“于吾言无所不说”。因为颜回对他说的,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不提反对意见,因此受不到颜回的启发,以此而论,孔子对颜回提出了批评。这只是从提反对意见而言,但颜回时不时的高论,对孔子也有很大的帮助,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何才能教学相长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相互都有启发,这是关键。
教学相长,顾名思义,教者和学者互相都要提高。它绝不是单方面的行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长”了,教师未“长”;学生讲,教师听,学生未“长”,教师可能“长了”。这都不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必须是“教”与“学”双边的行为,而双边行为的关键,不是单边有所启发,有所提高,而是双方都有所启发,有所提高。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尺度。
第二,要击中要害,不可泛泛而谈。
子路批评孔子,孔子批评子路,都是一针见血。仲弓与孔子谈“简”,仲弓很有见地地指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一个疑问句,一个反问号,把该“简”的和不该“简”的都讲得十分透彻,不得不令人心服!所以,孔子说:“雍之言然。”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痒不痛,不能启迪心智,就达不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三,相互间要敞开心扉,无所顾忌。
一般说来,学生不易敞开心扉,特别是封建社会,师道尊严钳制了学生的头脑,更不要说无所顾忌了。如果只有学生的份,就谈不上教学相长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敞开心扉,甚至无所顾忌地在教师面前提出问题,大胆地讨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在《论语》中,笔者多次指出,胆敢向孔子提出批评意见,甚至尖锐的批评意见的,只有子路一人。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子路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那也只是见解的不同,真正敢于既在学问的问题上,也在其他的问题上提出与老师相左的东西的,真是凤毛麟角。孔子强调过,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是对书本知识,对社会现象,就是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他也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四,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让学生解除思想顾虑,才能营造活跃的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师生才可能轻松自如地展开讨论。子路为什么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除了他的性格使然外,更重要的是,孔子和子路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他们年龄只差九岁,可以说是同辈人,他们可以无话不谈,子路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孔子请教,子路“问”,在《论语》中是最多的;而孔子对他也是有问必答,对他的批评也是很多的,甚至可以预测他的死法。这只有互相推心置腹了,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师生平等,何愁不能教学相长?而师生平等的关键一方在教师。教师一定不可端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千万不可以势压人。教师以势压人一回,后果就是学生再也不敢同你接近了,更谈不上亲近了。
师生平等,还要牢记:不是教师什么都对。即便是孔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交,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事实上,不是孔子所断言的那样。在孔子的弟子中,除颜回之外,子贡的成就是最高的。孔子死后的一段时间,其名望超过了孔子。子贡以他的地位和影响,站出来维护了孔子的权威,使孔学得以成为显学,这是其一,他的断言是错误的。其二,孔子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好说不若己者”,并非不与贤者交,“不若己者”,并非皆非贤者。而后文孔子所论证的是与贤者交的好处,与不贤者交的坏处。孔子论证中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但这些话并不能证明子贡“好说不若己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所以武断地下如此结论也是错误的,他的论据不能论证论点。因为,“说”者,悦也。即便是“说”读为“shuō”,当“说话”解,那也是子贡“过人”的个性缺点,与“贤”与“不贤”无关。
很多时候,师生平等,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可能把教学相长坚持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