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27]第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28]第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32]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具体阐述学科教学是如何进行价值引领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当学生学到“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26]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上所述,“每门学科都蕴藏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如语文学科,在学科内容上的字词句章、人类文化、人物、情感、伦理等,在学科方法上的榜样示范、阅读、审美、情感、伦理等,这些都蕴涵了伦理、正义、同情等道德价值。如历史学科,通过典籍、人物、事件、价值观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感、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等,这一过程就蕴涵着正义、宽容、理解等道德价值。外语学科通过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的内容,采用情景、交流、对话等方式,传递出尊重、倾听、宽容及国际理解等价值观。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在内容上强调的是公理、定律、原理、公式、计算、科学家、发明、发现等,通过推理、演绎、归纳、计算、实验等学科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理性、坚韧、求实等品质……”[27]

第二,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如果你教过《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学生会在课外喜欢读《红楼梦》;如果你上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学生会在课外喜欢读《左传》;如果你指导过作文之后,学生爱上了写作并养成了练笔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估价。”[28]

第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如果一个人赢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对他又有什么益处呢?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29]提出“生命语文”教学主张的熊芳芳老师这样阐释生命语文:“即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30]的确,“语文课不但是读写能力培养课,更是使学生变成健康文明大写的‘人’,变得更高尚,更聪明的课。良好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一方高雅的人文浸染的环境,因势利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健全人格、有智慧的勇于创新的人”。[31]总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第四,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和规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基石,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又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课,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32]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具体阐述学科教学是如何进行价值引领的。

案例一:孙悟空和白骨精的执着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顽强,很执着,很了不起。(笑)

师:啊(想了一下),那你说说白骨精这么执着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师:那怎么评价白骨精的这份“执着”呢?

生:(想了想)反正她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笑)

师:好,你先想想,一会儿再和你聊这个问题。

(十分钟后,学生评价孙悟空)

生(认为白骨精执着的女孩):孙悟空对师父有求必应,有情有义,很执着!

师:你说孙悟空执着的目的和白骨精执着的目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目的是善的, 白骨精是恶的。

师:你真是“善恶分明”啊!那么,现在请你结合妖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着。

生:妖精的执着用错了地方,所以罪有应得。

师:妖精的执着,不是智谋,而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掌声)[33]

(窦桂梅执教《三打白骨精》片断)

案例二:文本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

今天(2012年4月16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一所小学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三年级的“妈妈的账单”和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评课时,我围绕以下问题谈了一些想法:如何解读教材?如何让文本真正走进儿童,走进生活?如何让儿童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如何挖掘文本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

也许是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把“妈妈的账单”看成一个优秀的教育案例。小彼得的母亲很有教育智慧,她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教育了小彼得。小彼得看了母亲的账单后羞愧万分,悄悄地把索取的报酬还给了妈妈。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妈妈未必具有小彼得母亲那样的智慧。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的妈妈收到账单后会是什么反应。有的妈妈可能直接给了60芬尼;有的妈妈可能把孩子骂了一通;有的妈妈可能伤心得哭了……每位妈妈的个性、脾气、性格、文化程度不一样,反应的方式和爱护孩子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但是,所有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无私、本能、不求回报。这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或许这样的解读会让文本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真正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而在我看来,这种“美”是至高至善的,她就是美的化身。但是她的美如何走进儿童,走进儿童的生活、心灵? 当学生学到“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位同学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吃饱、穿好。”教师对此该如何回应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的人生(吃饱穿好)美不美?应该不能算美。但是如果你是凭自己的努力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有点意义,有点美。而如果在自己过上好生活的同时也努力帮助其他人过上好生活,这样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加美丽,就有点接近居里夫人的美了。 当然,如果你一心只为别人(为整个人类)的利益考虑,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宁愿牺牲自已的利益,那你的美就可以和居里夫人的美相提并论了。” 当学生学到“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为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时,一位同学发表了感想:“有一次我考得很好,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回家给父母看,原以为他们会大大表扬一番,没想到他们只是淡淡地肯定了一句,我感到很委屈, 回到房间哭了起来。”我想,老师在此可做这样的启发教导:“学习成绩好,希望得到表扬,这是人之常情;学习成绩好,却只把它当成分内事,而不在乎什么奖励和表扬,这个境界就高一点了;如果学习成绩好,是因为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觉得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个境界就更高了;而如果进一步把学习看成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和荣誉,这就有点像居里夫人了。”这样的解读可能就会拉近孩子和居里夫人的距离,让她从科学的神坛走向儿童的生活,并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发生影响。

(余文森)

案例三:《鹿和狼的故事》的思考

《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主要叙述了在美国某州的森林中,鹿的生存受到了狼的严重威胁,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了改变现状,下令捕杀恶狼,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减少,枯黄的土地不断扩大,鹿群总量锐减。有教师以“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为主题,要学生重新审视以前对狼狡猾凶残的错误认识,大有为狼平反的气势。结果在交流本文的学习体会时,有不少学生在为狼唱赞歌。正因为教师有意抬高狼的“人性”,才导致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对于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姑且不论,但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清楚的,那就是狼对森林的保护作用不是自觉,而是由于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对本文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环保教育——懂得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对任何事物都应当全面认识,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三者截然分开,要使对后两者的领悟有机地融入前者之中。[34]

总之,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35]“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活得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36]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讲稿中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对真、对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7]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 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38]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96-97.

[2]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4).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4.

[4]傅树京.教育应给予学生快乐、价值和希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3(2) .

[5]成尚荣.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J].人民教育,2012(18).

[6]朱德江.“学”与“导”应着力于学习的“关键点”:“认识面积”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

[7]郜舒竹,李硕琦.分解、对比看“难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 (6).

[8]陈静静.学校发展的愿景:学习共同体[J].教师月刊,2012 (6).

[9]叶碧玲.课堂教学评价重在“评学”[J].丽水学院学报,2008 (2).

[10]沈健美.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中静悄悄的革命[J].中国教师,2010 (5).

[11]黄忠敬.什么是适合学生的教学[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 (9).

[12]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93.

[13]成双凤,韩景云.走出知识德育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

[14]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 (6).

[15]孙彩平,蒋海晖.知识的道德意义:兼论学科教学中道德意义的挖掘[J].中小学德育,2012(10) .

[16]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 (6).

[17]潘洪建,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4).

[18]俞吾金.迈向意义的世界[J].天津社会科学,1992 (2).

[19]李召存.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8).

[20]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09.

[21]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70.

[22]李召存.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

[23]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1.

[24]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4).

[25]诸向阳.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J].语文教学通讯,2014(33).

[26]孙彩平,蒋海晖.知识的道德意义:兼论学科教学中道德意义的挖掘[J].中小学德育,2012(10).

[27]朱小蔓,苏丹兰.重视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J].课程·教材·教法( “2011年版义教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专辑).2012 (Z1 ).

[28]Allan Bloom.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New York: Simon&Schuster,1987:370.

[29]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 [M].蔡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81.

[30]熊少严.以生命的形式提升教学之美:读《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J].人民教育,2013(23).

[31]张超,王际兵.语文:从教学到教育[J].课程教学研究,2012 (8).

[32]魏宏聚.课堂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3(2) .

[33]赵芹,袁开文.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理答[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12)

[34]黄军荣.阅读教学中价值取向的误区[J].小学教学研究,2003(3) .

[3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5.

[36]同上:44.

[3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10.

[38]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