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教学有狭义教学与广义教学之分;从课程形式的角度来看,教学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分。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要求我们从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并注重课外活动的价值。
一、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
狭义教学以书本为教学对象,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坚信知识教学(双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狭义教学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附属或自然延伸。客观地说,知识教学并非一无是处,问题在于它混淆了书本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素养的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能带来学生素养的发展,事实也是如此。“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却并未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7]
狭义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对象,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甚至被窄化为教要考的书。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们的学生擅长于从书本中学习,擅长于解书本的习题,而不擅长于从生活中学习,不擅长于解决实际问题。
广义教学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限于教材,也绝不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是新世纪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教材到课程资源的转变,体现了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8]
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及日常生活。换句话说,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可以是学习的资源。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捕捉、发现、利用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生长点;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广泛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学校图书馆、各种专用教室、运动场馆等,以及校外的科技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鼓励学生合理选择与有效利用网络,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首要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取得成效的水平。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式诸方面进入教学过程,变成课程内容。
总之,广义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的教学,是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的教学。它高度体现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联系起来,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
广义教学突破了“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中。广义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的眼光,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我们所谈的教学一般特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机构的根本区别。课堂教学是学校经常的、大量的基本工作,它占的时间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只有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全面、妥善地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把学校办好。但是,我们应当客观冷静地看待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不应赋予课堂教学难以承担的功能。我们承认,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这种活动被绝对化,甚至被唯一化了。实际上,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撑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既来自课内也来自课外,既来自校内也来自校外,既来自书本也来自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种活动。”[9]
在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坚持用心理学和教育学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和学校管理。在他领导的学校里,他制定了既严格又人性化的纪律,来限定孩子们在室内进行脑力劳动的时间和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摧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10]为此,他倡导和践行“解放下半日”的教育理念。他还强调,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
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按照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说法,“最优化”这一术语是指“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意思。这里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教学效果,即每个学生针对所提出的任务,在特定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即学生和教师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是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的标准,也是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效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逐步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拥有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
其次,教师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再大,也有其“先天不足”之处——特定的时空要素决定了其功能的有限性,再加上考试要求和班级规模的限制,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不利影响。而课外活动则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常来说,我们所讲的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标准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并列和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主次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活动和功能的结构性缺失。就学生个人而言,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选择的活动,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得以充分培养和表现的舞台,所以课外活动更能使学生感受到个人的尊严、力量和价值,体验到学校教育的意义和自我成长的快乐。没有课外活动的学习生活,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谓教育,不一定非要拘囿在教室之中——校园、野外、大自然,乃至目之所及,都可以是无形的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源;而且心灵和智慧在教室之外获得的东西,是完全无法由任何一种优秀的课堂所替代的,哪怕是痛苦和挫折也有它们存在的道理。”[11]
在傅国涌主编的《过去的中学》一书中,南开大学校友们回忆校园生活时这样描述:“如果说南开学生是一群只会死读书的呆子,那就大错特错。诚然,南开的功课非常紧。学生在每天吹起床号晨操后吃早饭前有一小时自修课,在晚饭后就寝前有两三个小时的自修。在这几个小时里,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室中埋头苦干。时常有老师如郑新亭先生等会跑进来帮我们解惑。可是,在下午三点半到晚饭前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坐在教室中做功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操场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篮、足、排、垒以及各种田径练习。训导老师在每一个教室外巡视,如果发现三点半后有学生偷偷地躲在教室里做功课的话,立刻记大过一次……‘三点半’活动不限于操场,盛极一时的壁报,也利用这个时间编辑、拼版、誊写。音乐教室里,老师正指导合唱队排练……你也能找到正在对阵的桥牌牌友、在练习演讲的演说家、在准备辩论会的雄辩家。此外,也有躲在角落沉入沉思的思想家和沉溺于文学作品的文学爱好者。一些社会活动,如同乡会什么的也都是利用这个时间。”[12]
这个案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外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课外活动轻松自由、趣味盎然,符合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为出发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和谐、愉悦、无压力的环境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健学生的身体。一方面,它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它巩固、消化、加深、扩大了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它又有独立于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之外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多样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如,“徐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在全区推进‘2×2’高效快乐课堂,建设和打造‘一校一品’活动,促进各校特色发展。……开发区教育局长韦敏说:‘玩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人格的培养,都可以从各类有益的活动中获得。现在看来,孩子们从各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的教益、人格的培养可能比老师课堂上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下一步,开发区将通过举办阳光体育节、武术进校园比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加强课外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可见,一所优秀的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定是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全面完整的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教学改革绝不只是在学科上、课堂上做文章,它还致力于儿童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
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14]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基础。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育把学生的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15]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异化,它与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异化至少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劳动异化突出表现在,一旦强迫停止,工人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同样,在学校中只有对书本的认识,没有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训练,没有交往和实践;只有封闭的班级和课堂,没有课外生活;只有脱离社区和家庭的学校,没有宽阔的生活空间。这些都不可能造就儿童完整的人的生活,在无形中制造了诸多厌学者和反教育者。儿童完满生活的重建,成为摆在中小学面前的现实课题。
从教育目的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也就是学生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的关系。共同发展是共性的要求,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和达到的水准,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差异发展是个性的体现,指的是学生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多样化发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生在发展潜力、速度和水平方面的差异;二是指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方面的差异。实现学生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学改革要使教学由狭义走向广义,由课本走向生活,由课堂走向课外,让教学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情趣和快乐。这是教学改革走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