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重振“高卢雄鸡”的雄风——法国对国家发展的思考与举措
大凡对法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高傲倔强、勇敢不屈的“高卢雄鸡”是法国人的象征。如果说在“辉煌的三十年”里,“高卢雄鸡”尚有理由自我感觉良好的话,那么,在“辉煌的三十年”画上句号、法国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之后,“高卢雄鸡”的良好感觉则再也难以为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认为强大的法国在逐渐衰落的法国“衰落学家”们开始在法国零零星星地出现。1998年,法国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衰落论”的“鼻祖”尼古拉·巴维莱兹(Nicolas Baverez)出版了《可怜的30年》(Nicolas Baverez. Les trente piteuses[M]. Paris: Flammarion, 1998.)一书,并在该书中以和“辉煌的三十年”相对的“可怜的三十年”来形容法国自1974以来的近三十年的状况。此书一经出版,即在法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一版再版。进入21世纪之后,一些法国人更是认为自己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甚至在走向衰落。尼古拉·巴维莱兹“感叹法国正在走向衰落”的新书——《法国在跌倒》(Nicolas Baverez. La France qui tombe[M]. Paris: Librairie Académique Perrin, 2004.)于2004年1月出版后在法国读者中引起更大反响,并长期占据法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位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此之后,法国国内又出版了一系列持有相同悲观论调的新书,如《法国的不幸》《告别离去的法国》《高卢的幻想》,等等。2004年夏天,《费加罗报》主编发起了一场题为“成为法国人意味着什么”的大讨论,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40多位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纷纷加入讨论。其中,哲学家德尔索的一段经典评论成了众多媒体转载的对象——“一个如此辉煌的民族怎么会变得如此平庸、如此沉闷、如此禁锢于自己的偏见……今天,作为法国人的意义就是悼念我们不再拥有的品质。”(吴国庆.法国“新社会”剖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4.)而在2005年7月,巴黎申办2012年奥运会失利后,《世界报》为此发表的社论的标题——“确实在衰落”更让法国人心颤。
不过,虽然持悲观论调者在法国有着一定的市场,但不少法国人却对“法国衰落说”不以为然。当然,更多的法国人则在思考着如何重振“高卢雄鸡”的雄风。
重振“高卢雄鸡”的雄风,至关重要的是制定与实施与时俱进的国家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增强法国的竞争力。根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法国由于缺乏必要的效率和灵活性,失业率居高不下,近几年公共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两个指标也一直未达到欧盟制定的标准,由此使法国的竞争力在全球的排位持续下降。面对这一切,尤其是面对美国和世界其他非欧洲强国的有力竞争,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领导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才有望摆脱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鉴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等西欧国家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彼此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包括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内的西欧国家领导人清楚地意识到,西欧国家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奋起直追,那么到20世纪末,欧洲就有可能成为技术上的“不发达大陆”。与此同时,他们更意识到,在这场决定未来命运的高科技竞赛中,只有一个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的欧洲,才能卓有成效地保持自己在将来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法国总统密特朗在1985年4月17日,从国家乃至欧洲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尤里卡计划”。
尤里卡(EURECA)是“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的英文缩写,作为西欧在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自我觉醒”的产物,其愿景主要是让欧洲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欧洲产品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持续提升。为此,尤里卡计划建议西欧各国加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逐步成立“欧洲技术共同体”。具体合作内容最初包括五个方面:①计算机——建立欧洲软件工程中心,发展高级微型信息处理机等;②自动装置——研制民用安全自动装置和全部自动化工厂等;③通信联络——发展为科研服务的信息网,研制大型数据交换机等;④生物工程——研究人造种子、控制工程等;⑤新材料——研究新型材料结构,发展高效涡轮机等。项目达300多个,包括24个重点攻关项目。其中,法国参与的项目超过一半,投资总额占总投入的1/4,堪称这一计划的中坚力量。尤里卡计划的实施,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毋庸置疑,法国通过这种自己占有较为明显主导地位的国际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国际高科技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0年3月,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盟国家15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在会议上达成并通过了一项关于欧盟十年经济发展的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里斯本战略”。“里斯本战略”被称为“事关欧盟男女老幼”的“真实的革命”,它为欧盟确定了非常宏伟的新目标:在1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充满活力的知识经济体,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与此同时,“里斯本战略”还从这一总目标出发,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就业、科研、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稳定、互联网接入和电子商务等问题,总共制定了28个主目标和120个次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目标是关于就业率和科研投入的。“里斯本战略”提出以加速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增长,在中长期内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争取在2010年把欧洲的平均就业率从2000年的61%提高到70%。为达到这一目标,欧盟积极探索以Living Lab(Living Lab可译为“实地实验室”、“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室”或“应用创新实验室”,是欧盟“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和共同创新。Living 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开发环境。Living Lab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广泛的企业网络以及各种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并计划向知识经济全面过渡,把年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3%。在科研投入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欧盟各国2010年将把科研投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1.9%提高到3%。
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以及相关战略的制定给人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为了遵守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上的承诺和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首脑会议上的再次重申,根据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精神,法国于2002年11月28日召集了政府第一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决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法国政府的施政纲领中。2003年1月14日,法国建立了可持续发展部际委员会,以在各个部之间协调,并着手制定法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同年6月,法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2008)》,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施6个主题和10项行动计划。
2007年,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后,由其领导的政府继续奉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甚至将实施这一战略作为政府工作的核心与重点。2010年7月27日,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宣布,一个由多个部委组成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当天通过了《法国2010年至2013年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法国未来几年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当天发表公报说,当今世界面临经济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因此更加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战略以发展绿色经济为重点,不仅强调低碳节能的理念,还将人文与社会等因素一并考虑在内。战略共列举了9个方面的挑战,分别是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知识社会、公共管理、气候变化与能源、可持续的交通方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公共卫生与危险防护、人口与移民以及社会融入、可持续发展与贫困的全球挑战。政府还为此制订了目标及行动计划。比如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领域,政府希望到2012年,使贴有生态标签的商品销量增加1倍,政府还计划到2013年让人均家庭垃圾量减少7%;在知识社会方面,从2010年起,政府每年将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用于研发;在交通方面,政府将力争到2012年把铁路所占交通运输的份额提高2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在公报中表示,该战略付诸实施后,议会将每年提交一份报告,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法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让-路易·博洛(Jean-Louis Borloo)说,从现在起,每个人都应该向战略中制订的目标看齐,因为可持续发展是法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只有坚持这一方向,才能为未来打下基础。(参见:新华网2010年7月28日的报道《法国通过2010年至2013年可持续发展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里斯本战略”实施初期效果不佳。为此,2005年,欧盟对这一战略进行了调整,放弃了当初雄心勃勃的提法,强调以经济增长和就业为优先目标来重新启动这一战略。即便如此,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启后的“里斯本战略”所设定的目标显然无法按期实现,并且“里斯本战略”于2010年到期,因此,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4日举行会议,着手拟订未来十年欧盟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到2020年将欧盟建成一个更加绿色的知识经济体。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设想,“2020战略”重在引领欧盟经济走出当前的危机并避免类似危机重演,而下一个十年欧盟经济发展将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即继续朝着知识经济体迈进、不断改善就业状况和建设具有竞争力及更加绿色的经济。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应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欧盟将教育与培训视为21世纪发展知识经济、提升成员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欧盟在2009年专门制定了旨在强化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激励各国追求更高的教育标准的“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T2020)。其中提出了以下四个指引未来的战略目标:①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②提升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效能;③促进公平、社会和谐和积极的公民精神;④提升各个阶段教育与培训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包括创新精神)。参见:European Commission.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lifelong-learning-policy/framework_en.htm,2012—03—29.)为促进创新营造有利条件,继续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努力向低碳经济体转型,并推进数字网络建设。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2020战略”意味着欧盟将在下一个十年合力战胜迄今最严峻的经济挑战,欧盟必须为走出经济危机找到新的增长点。新战略将充分发掘欧盟的经济增长潜力,同时扩大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展现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优越性。
二、教育战略在法国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法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之所以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一再提出力争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和最充满活力的知识经济体”,主要是因为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明白,21世纪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人才竞争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有鉴于此,将教育看作是促进国家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已成为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正是因为“教育—人才”已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各国在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迎接挑战,抓住乃至创造机遇,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纷纷制定适应未来经济竞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教育长期发展战略,力求通过制定与实施教育战略来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家利益。教育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教育发展实施战略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
为此,早在1985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就从战略高度指出:“在全球大量的竞争中,要把握住摆在我们眼前的变化,未来属于在为学习知识而进行的智力竞争中能取胜的国家。我确信法国必将是取胜的国家之一。”(瞿葆奎主编,张人杰选编.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5.)在此之前,为使法国高等教育能更好地应对法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密特朗还把改革法国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法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例如,以密特朗为首的社会党政府在刚上台时引人瞩目地提出了国土整治(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规划。这一规划的提出与实施,旨在促进全国人口合理分布和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激发落后地区的积极性,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扭转经济僵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党政府在提出这一计划时特别强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服务应该为地区发展和国土整治规划的开展做出贡献”。
为使法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在振兴法国的进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党政府在1983年12月20日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亦称《萨瓦里法案》)。该法案在重申1968年《高等教育指导法案》所提出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针,集中体现了法国政府推动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决心,堪称此期法国高等教育改革总纲领。
1989年,法国出台了《教育方向指导法》,该法的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教育是国家置于优先地位的事业”,由此再次重申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突出地位。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复杂的社会问题,密特朗政府为减轻政府经费负担,促进高等教育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办学,以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和地区发展均衡化。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于1990年6月在索邦大学召开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强调,法国在90年代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高等教育均衡化,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目标。在这次重要会议上,还引人瞩目地提出了“U2000规划”(University 2000,“第二千年大学规划”)。U2000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地方参与高等教育经济资助,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而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法国深感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及知识经济方面与美国等国的差距越来越大,遂积极响应欧盟提出的“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的号召,于1998年正式推出了一项名为“使法国准备进入信息社会”的政府行动计划。在这项政府行动计划当中,人才资源的开发被放在了首要地位。计划明确提出,“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就是人才与智力的竞争,而智力的竞争始于学校教育”,因此,法国要大力抓教育,在学校中大力普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
此外,1997年,法国政府还在U2000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旨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U3000规划”。1998年,该规划由时任法国教育部部长克洛德·阿莱格尔(Claude Allegre)正式批准实施。U3000规划不仅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规划,而且也是继续增强法国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系统工程。
上述事例表明,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不仅已经把教育与国家的未来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把教育事业提高到战略地位来对待,而且已经把教育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进入21世纪之后,法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例如,为了使法国教育能够卓有成效地适应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时任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èrre Raffarin)的大力推动下,法国在2003年组建了以法国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泰洛(Claude Thélot)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未来15年法国教育系统可能或期望的变革进行原则性描述,使政府能够清晰决策,并制定一项新的指导法。在克劳德·德洛的主持下,该委员会在规定期限内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使所有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在这一报告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其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根据这一最终报告的解释,“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乃是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的整体,它不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当包含21世纪生活所必需的要素。
在“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提交的这一最终报告的基础上,法国政府在2005年制定与实施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该法确立了法国此后10至15年教育发展的新体制,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率、更开放的学校体系。其中还对“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义务教育至少应当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共同基础的必要途径,共同基础是由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构成。这一基础包括:掌握法语;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具备自由行使公民责任的人文与科学文化;至少会运用一门外语;掌握信息与通讯的常规技术。”2006年4月,法国政府还出台了第一个有关高校重组的法案——《科研规划法》(Loi de programme pour la recherche)。
继希拉克之后担任法国总统的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从他准备参加总统竞选开始,就一直把教育放在其竞选纲领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法国因其综合国力不断下滑而逐渐失去曾有过的重大影响力。更有甚者,它不仅在“硬实力”方面无可奈何地日益相对衰弱,而且即便在其曾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方面也日呈疲态。因而,确保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法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巩固和提升法国的文化大国地位,成为选民对政府的主要要求之一。换言之,如何重振法国雄风已成为21世纪意欲执掌政权的法国政治家必须面对的挑战。有鉴于此,以“戴高乐的继承人”自居的萨科齐,决心在自己入主爱丽舍宫后,通过力倡和实施改革,重新建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法国,恢复法国昔日的伟大和光荣,使每一个法国人重新感觉到作为法国人的自豪。
在这一过程中,为法国文化软实力的逐渐相对削弱而忧心忡忡多年,立志要再创法兰西文化的辉煌,巩固和提升法国文化大国地位的萨科齐,还专门提出了新颖独特的“文化政治观”:在国民中培养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公民责任意识,重新确立民族身份,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通过国民观念的更新、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科研事业的进步,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力图使法国在欧盟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恢复法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文化影响力。而萨科齐想要实现上述美好愿景,办好教育,显然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以萨科齐为主席的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的《教育协定》应运而生。2006年2月22日,萨科齐在为《教育协定》的颁布而发表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当今法国教育的两大目标:优质与机会均等。它反映了法国政府重视研究当前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态势,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法国更好地融入21世纪的欧洲政治和经济空间提供了基础。
在于2007年5月正式入主爱丽舍宫后,萨科齐强调要让自己竞选总统时提出的口号“工作更多,挣得更多”深入人心,尽快构建以“求变”和“发展”为主旨的国家文化,全力以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为切入点,对法国现行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具体举措包括:打破35小时工作制,对增加的工作时间实行免税,努力改变在为数不少的国民中盛行的懒惰主义、自私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使他们能够树立起“劳动光荣,多劳才能多得”的思想观念;改变法国实行已久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模式,适当削减社会福利,改变国民对政府“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促使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兰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更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上台伊始的萨科齐还和时任总理、此前曾任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部长的弗朗索瓦·菲永(François Fillon)一起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大学校园计划”(l’Opération Campus,或称le Plan Campus),意欲通过提出和实施这一计划,使“法国高校重获魅力,吸引法国乃至国外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者和最好的教授。新建的‘校园’要能与美国的哈佛及英国的剑桥相媲美”。
2008年2月,时任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部长瓦莱里·贝克莱斯(Valérie Pécresse)在萨科齐总统的指示下,正式启动了“大学校园计划”。同年秋季,12个项目被初步选定。2009年,法国各地的受资助学校统一联合行动,“大学校园计划”开始实施。2009年2月,另有5个“有前景的校园”(les campus prometteurs)和4个“创新型校园”(les campus innovants)被选中。2010年1月,专家组对各项目的考察研究结束。2010年6月,前期评估报告被送交经济、工业与就业部门,用于制定合约。2010年9月,公开招标开始,法国当局与私人承包商进行洽谈。2011年年底,签约基本结束。具体的校园建造工程于2012年年中开始,预计于2015年交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