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推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实践和探索

法国推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密特朗执政期间把改革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法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此外,U2000规划还肩负着通过重建和新建大学,来调整法国高等教育的分布,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实践和探索

(一)颁布《萨瓦里法案》

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密特朗执政期间把改革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法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时任国民教育部部长的阿兰·萨瓦里为此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并于1983年12月20日颁布了《萨瓦里法案》,该法案在1984年1月26日经密特朗总统签署后执行。

《萨瓦里法案》在坚持1968年《高等教育指导法案》所提出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针,体现了法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决心。《萨瓦里法案》第一编第2条明确提出:“公立高等教育应当有助于开展各类教育都必需的科学研究,提高全民族和每个人的科学、文化、职业水平;有助于执行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加速经济进步,落实为满足当前需要和将来发展而制定的就业政策;有助于缩小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实现男女平等,保障所有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人都能接触最高形式的文化和科学研究。”(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3.)在此,高等教育机构的职业性功能被第一次明确提出,其所强调的高等教育在职业培训、科研应用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日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学第一、二阶段的改革、课程的职业化等均有很大关系。

《萨瓦里法案》不仅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法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为促进学生就业,《萨瓦里法案》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提出了有关学位、学业考核等方面的规则,同时还规定成立高等教育前景与指导部际委员会(Comité interministériel de la perspective et de l’orientation),负责提供国家各部门职业资格和就业趋势等方面的信息指导。法案还要求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企业,要求“职业界参与高等教育的组织;派代表参加课程计划的制订;派实际工作者参加教学活动”(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4.),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从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二)实施“U2000规划”

U2000规划是法国政府为了减轻政府经费负担,促进高等教育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办学,以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和地区发展均衡化而提出并实施的。

U2000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地方参与高等教育经济资助,实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从而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它同时要求加强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扩大大学规模,以接纳更多新生。此外,U2000规划还肩负着通过重建和新建大学,来调整法国高等教育的分布,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实践证明,U2000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为高等教育实现“质”、“量”并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该规划还基本完成了法国高等教育机构重新部署的工作,使法国出现了一张高校分布更为合理的教育新版图,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需求、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U2000规划的背景下,法国社会日益关注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盼由往日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开始转向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在这种价值观变迁的影响下,政府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地方团体和企业希望高等教育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实践中,地方性团体也确实常常将资助重点放在工程师“大学校”和理科“教学与培训单位”上。尽管这种较为功利的价值观念时常为那些追求纯粹知识的学者所不齿,但在社会功用已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有效标准的时代,高等教育的职业化倾向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在U2000规划实施期间,大学技术学院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大学技术学院和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人数增长极快。这不仅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效促进了青年学生就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萨瓦里法案》和U2000规划为法国高等教育增强社会适应性提供了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但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国家的教育理念、政策、投入等外在因素外,招生、教学改革、师资等因素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法国民众的普遍愿望,而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法国会考开始一改传统的全国统一高中会考制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了传统的普通会考外,1986年出现了“技术会考”和“职业会考”文凭,持有这两种文凭的学生都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进入综合大学的学生日益增多,法国高等教育也开始新设文凭,如注重课程与实习相结合的大学第二阶段文凭、大学职业学院文凭、大学学习录取文凭、高级专业学习文凭等。高等教育机构和学位文凭的调整使大批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基本满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法国大学在专业建设和课程组织方面自主权的扩大,法国大学第一、第二阶段的普通教育进行了一轮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一方面在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修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来减少获得国家文凭所必修课程的难度与数量,达到降低学生在大学初始阶段学业失败率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职业化课程的发展,通过促进传统学术性课程与现代职业化课程之间的融合,来推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适应性。除了课程改革之外,法国大学第一、第二阶段改革还推行了设置新文凭、开办新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等举措。总的来说,法国大学第一、第二阶段的改革对改进大学教育质量和效益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法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惯于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唱独角戏”,而不考虑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的特征。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起,法国开展了教师招聘与培训制度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师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学术研究场所的法国大学,一直以来是不参与学校教师的职业培训的,但在1989年《教育方针指导法》的推动下,综合大学内部创建了教师教育学院,为中小学校教师提供职业培训。对于高校教师,法国通过设立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来开展培训。通常是从博士研究生中招聘教学助理,教学助理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周完成两个课时的授课任务,每年参加10天培训。聘期一般是3年,在他们完成论文答辩后,还可以被雇用为临时的教学和研究助理,直到获得讲师职位。这种方法增加了博士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机会,也是利用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从师资方面来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推行评估机制

为了对法国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监督,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1984年的《萨瓦里法案》提出创建国家评估委员会。该法案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评估委员会的使命是“对完成第四条规定的使命的成果进行评价。它同负责制定和执行教育与研究政策的机构一起,评议一切公立高等学校,评价由其执行的合同的结果。它拥有对每件事到现场调查研究的权力。它可以建议旨在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效率的措施,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地理布局、学生入学条件和方向指导方面的措施”(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7.)。1985年,国家评估委员会获密特朗总统正式签署文件予以批准,并开始运行,1989年的《教育方针指导法》正式规定国家评估委员会隶属于国家总统,独立行使管理权,不需要对教育部部长负责。由此,法国政府正式建立了以国家评估委员会为执行主体,对法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整体评估的机制。

国家评估委员会是由来自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通常由1名主席和24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由总统直接任命,任期4年,不得连任。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国家评估委员会可以对评估对象在教学和科研政策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措施和整体活动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其管理方式、政策进行考察,但无权干涉课程设置、人事管理或资金分发等具体事宜。评估分两个步骤完成,首先是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评估,然后才是国家评估委员会组织的外部评估,后者通过调查研究、比较鉴定、会晤交流等方式最终形成评估分析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评估委员会的所有报告都是公开的,其透明性充分体现了行政机构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当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法国高等教育机构质量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

除了国家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外,法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评估。例如,法国国家教学总督导对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开展的评估,国家教育行政总督导对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评估,等等。这些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从不同的视角来衡量法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向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大量信息,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此外,在外部评估的压力和驱动下,20世纪90年代许多法国大学纷纷建立了自评制度,自发定期对校内教学进行系统评估。在内、外双重评估和监督下,在法国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种评估文化,为法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增强社会适应性提供了保障。

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法国高等教育制度实现重大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政府从政策、资金、管理层面助推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实现对接,高等教育机构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实用性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来为社会服务。但是,社会发展始终在持续进行,这就注定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亦是无止境的。面对新世纪的变革,法国高等教育依旧面临着繁重的任务,改革也仍在继续。

二、世纪之交以来法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实践和探索

(一)出台《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与会各国均认为,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助推器,并强调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结合法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时任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的阿莱格尔任命雅克·阿塔利为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主席,要求其对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展调查,并于1998年春天出台了《阿塔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脆弱的优秀”为题对当时法国高等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剖析,进而指出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着较大问题,如高等教育双轨制所造成的综合大学和“大学校”之间割裂对立、大学的社会适应性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等。其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认为,双轨制的存在不仅涉及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进而严重影响了法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及其竞争力。《报告》强调,法国只有建立与欧洲接轨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履行高等教育的使命。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方案:通过实施“358”学位制度改革,促使大学和“大学校”相互靠近;通过促进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文凭相互转换,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采用欧洲学分转换制度,促进法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等。

此外,为了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适应性和竞争力,《报告》还提出了“大学三千禧年规划”(即“U3M规划”)。作为“U2000规划”的继承与发展,该规划强调了提高大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性。为此,《报告》提出通过改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大学创办企业等方式来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从而提升法国的科研竞争力。同时,《报告》要求加强法国高等教育加速向世界开放:“只有当法国的精英更好地认识世界,世界的精英更好地认识法国时,法国才能继续成为世界强国。因此,应当将法国大学生在毕业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在外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与此相应,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以较好的条件,接受更多的外国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根据理想,法国应当能够成为世界各国最优秀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必经之处。”(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0.)在这一思想引导下,1998年、1999年法国分别签署了《索邦宣言》和《博洛尼亚进程宣言》,而此举也标志着《阿塔利报告》的正式实施。

(二)加入“博洛尼亚进程”

1998年,法国与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高等教育部长或大臣在巴黎索邦大学签署了著名的《索邦宣言》,宣布通过设立欧洲统一的新学位制度来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1999年,29个欧洲与会国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重申《索邦宣言》,并签署了《博洛尼亚进程宣言》,“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博洛尼亚进程”是在欧洲各参与国政府的推动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调整的一个过程。从“博洛尼亚进程”的目的、实施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来看,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其首要目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适应性是其最终归宿。为此,法国高等教育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是学位制度改革。众所周知,法国传统的学位制度极为复杂,甚至连法国人自己都很难理清,因此更不易为国际识别,这严重影响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创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背景下,法国政府提出要以学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简化传统的学位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体制,为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根据“博洛尼亚进程”所确定的“LMD学制”,法国开始了有步骤、有计划的学位改革,建立起新的学士(licience)、硕士(mastre)、博士(doctorat)三级学位制度。2002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发布的第482号法令指出,高中毕业会考文凭(Bac)依旧是法国高等教育的准入文凭,LMD学制是指从高中毕业会考通过后开始算起,学士3年、硕士5年和博士8年的学位体制。这种新的LMD学制实行范围包括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难看出,新学位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国参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制度基础,为法国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适应性提供了保障。(法国学位文凭的复杂性和LMD学制实施的困难,详见第六章第二节。)

二是采用学分转换系统。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部署,法国在“358”学位制度改革中开始采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该系统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所有内容进行等级划分,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最后赋予学生一个ECTS学分等级。欧洲学分转化系统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法国国内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为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与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微观上看,新的学分转换系统还加强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突破以往教学的封闭状态,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对改善法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多方联动促进就业。促进学生在欧洲范围内学习和就业是“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之一。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法国高等教育政策比以往更加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法国的学位制度改革则强化了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倾向,设置了与研究性学位相应的职业学士学位和职业硕士学位。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性文凭与职业性文凭可以依据学分相互转换,这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地在任何学习阶段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或继续深造,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业失败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法国还专门设立了国家职业资格登记处,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不断更新的学位和专业资格信息,并提供资格验证服务。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也普遍设有就业指导部门,并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所有学生都有在本专业领域实习的机会。企业则会将学生的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以提高,企业更容易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四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在结构和政策上的改革,而后者又促使法国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发生变化。虽然政府仍承担着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学位授予管理等职责,但这种管理职责开始出现分流趋势,以往由国民教育部统一管理的权责开始逐渐分散到各个相关部门中。例如,文化部承担了建筑和艺术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的管理职责,农业部负责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管理职责,工商部支持商业和管理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发展,教育部则承担着剩下的接近80%的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监督指导工作。(尹毓婷.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7(3):70.)此外,政府还重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教育部所进行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征求相关组织和机构的意见。此类咨询机构,如各类“学位委员会”、“高等教育与研究国家理事会”和“国家高等教育和研究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参与高等教育改革,为法国高等教育的理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实施“U3M规划”

1997年,法国政府在“U2000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U3M规划”,1998年,该规划由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正式批准实施。“U3M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规划,是继续增强法国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世纪之交,法国高等教育学生入学人数呈现出平稳甚至减少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弥补“U2000规划”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吸引外国优秀的留学生遂成了“U3M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划要求加大对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学生生活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奠定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代化基础,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其中教学科研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建设高质量的研究团队、高质量的科研设备、重点学科领域的重要实验室,深化校企合作,改善教学方法,发展通信技术等;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改善文献设施条件,扩增图书馆座位,提升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质量等;学生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完善学生宿舍条件及后勤管理,发展体育和文化设施,改善交通条件等。可见,“U3M规划”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营造了吸引优秀人才的有利环境,同时也体现了法国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及其对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强烈意愿。

不过,仅有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是不够的,高品质的教学科研才是真正吸引人才的关键。然而,世纪之交的法国不仅在科研的应用转化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在这同时,法国国内还出现了研究人员老龄化的趋势。因此,“U3M规划”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改进法国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增强科研的吸引力。在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法国政府就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地方性团体、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参与科研投资。在加大研究经费投入的同时,法国政府还陆续增加教学—研究人员的岗位,以激励年轻人投身科研,避免研究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而言,此阶段科研改革的一个重点是与企业建立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与转化。在“U3M规划”的框架下,高等教育机构逐渐确立起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开始主动引入企业的管理文化,引入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的精神。与此同时,“U3M规划”还试图通过制定教师评价标准来推动教师提高科研效益。这意味着法国的大学教师无法像过去那样全心致力于教学和基础研究,必须树立起科研意识和危机意识。最后,为了改变法国存在许多规模小且分散的大学所造成的竞争力低下的局面,“U3M规划”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8个“省区创新大学集群”来打破法国大学与“大学校”之间的隔阂,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四)革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

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以及欧盟于2000年创建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标志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欧洲大陆最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国家,法国通过国家评估委员会积极推动并参与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化进程。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一方面聘请外国专家参与评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欧洲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合作,并于2005年参与制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

2006年,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博洛尼亚进程”框架所确定的建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要求,《法国研究计划法案》要求革新评估体制,决定创建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Agence d’évaluation de la recherche et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AERES)。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整合了原有的国家评估委员会,全国科学研究评估委员会,科学、技术和教育任务小组等评估机构的职责,主要负责对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活动以及高等教育资格和项目等内容开展评估。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威性行政管理机构,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内设一个由25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国际专家有9名)的专门理事会,负责制定评估措施、保证评估质量。值得指出的是,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色彩,充分体现了政府治理的理念: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直接向政府负责,每年须向政府提交工作报告。随着2007年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处的正式运行,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公正、合理。这不仅标志着法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重大改进,更重要的是对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教学与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及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五)深入推进法国高等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法国提升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与国际吸引力的支柱。然而新世纪以来,法国大学长期存在的学业失败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为法国各界人士所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激烈讨论。在大学工会与相关师生组织的推动下,法国政府围绕大学生学业成功这一主题先后发布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apport Hetzel)、《大学校长委员会报告》(Rapport de la CPU)、《职业学士和学士追踪委员会报告》(Rapport du comité de suivi de licence et licence professionnelle)等报告,这些报告为2007年《促进大学生成功的新组织法》(La loi du 10 août: Une nouvelle organization pour la réussite des étudiants)的出台奠定了基础,成为2007年《大学自主与责任法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自主与责任法案》明确指出,要在5年内实现50%的适龄人口达到学士水平,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学士文凭成功计划”。该计划要求通过实行“大学预注册”程序等措施建立起有效的专业方向指导制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决策能力。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学士文凭成功计划”还制定了“本科教学改革细则”,以此来推进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此外,该计划还主张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创建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通过经费奖励、建立综合大学与高职学校之间的双向流动等措施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确保“学士文凭成功计划”的顺利实施,法国政府决定,2008年至2012年间以多年累计方式大幅度提高综合大学的财政经费,总计投入7.3亿欧元。

在全球化科技竞争压力下,为了提升法国的国际竞争力,萨科齐就任总统后便提出“到2012年,使法国2所高校跻身于世界前20名,10所高校排名世界前100名”的宏伟目标。为此,以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增加法国高等教育吸引力为目标,在萨科齐总统的直接推动下,法国政府启动了建设现代化校园的“校园行动计划”。该计划投资50亿欧元专款在大巴黎等8个地区建设硬件设施一流、教学研究资源数字化的大学校园,并通过对全国大学生校舍进行大规模修缮或扩建打造“最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从而使法国大学成为国际优秀学生向往的学习中心。

与此同时,政府还开始对科研体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原先附属于国民教育部的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开始独立出来,以便更好地推动科研机构的国内、国际合作,使法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活动更具开放性和竞争力。其中,“高等教育与研究轴心”(详见第七章第二节)是法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为临近地区的大学、“大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与互动提供空间,“高等教育与研究轴心”为其范围内的师生提供了平等享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机会,也使不同水平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合作中获得了优势互补的机会。可见,“高等教育与研究轴心”的创建与政府推行的“校园行动计划”一样,均体现了法国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化、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两者都是推进法国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综观世纪之交以来法国高等教育推进社会适应性的各项重大战略举措,不难发现“国际化”和“现代化”是两大关键词,科研与教学质量是核心与支柱。十多年来,法国政府通过实施人才培养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评估体制、管理体制等全方位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法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活力,提高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但是,改革的结果并非总能与人们的意愿相一致,法国当前不尽如人意的世界经济竞争力排名,以及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等问题都继续拷问着法国高等教育。此外,法国在日益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办学特色逐渐泯灭的危机,如何在发展中求保留、在保留中图发展,或许也是今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