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奖金诱人的欧盟交流行动
(一)伊拉斯谟计划
2002年,一部名为《西班牙客栈》(L’auberge espagnole)的电影在法国凯撒奖(法国电影最高奖项,素有“法国奥斯卡”之称。)评选中一举获得五项大奖提名。电影的开篇是阳光明媚的巴黎,一个梦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在父亲的安排下主修经济,并去财政部找父亲的熟人谋求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可是这个位置要求既通晓西班牙语又熟悉西班牙的经济形势。于是,可怜的男主角只好告别父母,抛下女友,动身前往巴塞罗那,并在那里完成他的经济学硕士的学业。这部电影既是向文艺复兴巨匠伊拉斯谟及其名作《愚人颂》的献礼,也是伊拉斯谟计划的写照。因为男主角之所以能够在西班牙继续其法国的硕士学业,并在那里遇见来自欧洲各国形形色色的学生,正是得益于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或Erasmus Project)提供的便利。
伊拉斯谟计划之名源自16世纪荷兰杰出学者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同时也是“欧洲共同体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又被称为“欧洲地区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European Region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的特制缩略语。它作为欧盟内大学生的交流项目创立于1987年6月,后在2006年11月5日被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纳入“2007—2013期间终身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Le programme d’action dans le domaine de l’éducation et de la formation tout au long de la vie pour la période 2007—2013,EFTLV,以下简称“终身教育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前身是始于1994年的苏格拉底计划第一期;后者在1999年年底为苏格拉底计划第二期所替代,直至“终身教育行动计划”的问世。
“终身教育行动计划”包含6个子计划,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伊拉斯谟计划。这一点从预算上就能看出端倪:预计用于“终身教育行动计划”的总金额高达69.70亿欧元,其中至少有40%将划拨给伊拉斯谟计划。
表6-2 2007—2013年间终身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的子计划
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Lifelong_Learning_Programme_2007—2013.
伊拉斯谟计划致力于在欧盟框架下推进欧洲各国之间教育领域内的交流。它的特点在于不同学校间的学生(也包括2007年以后的实习生)和教师的高度流动性。它支持强化学习项目、联合项目、专题网络等各种多边项目,不仅在校际之间进行广泛合作,还会时不时跨出校门与企业进行联合。值得一提的是,伊拉斯谟计划在制订之初并未获得欧盟成员国的广泛支持,尤其是法国、德国和英国等本身就设有较多跨国学生交流项目的国家对伊拉斯谟计划缺乏热情。所幸的是,在欧洲最大的跨国学生团体——欧洲学生协会(Association des états Généraux des étudiants de l’Europe,AEGEE)——的游说下,时任法国总统的弗朗索瓦·密特朗决定给予伊拉斯谟计划足够的经费支撑,从而促进了该计划的落实与发展。时下,欧洲已有31个国家(欧盟的27个成员国,加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土耳其)、逾4000家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参与了伊拉斯谟计划。其中,参与计划的法国高校数量最多,在2008—2009学年一度达到900所。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2006—2007学年欧洲有近16万学生和26万教师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出国进行短期研修。其中,法国有22981名学生赴欧洲其他国家留学,仅次于最大派出国德国的23884名,其后的西班牙为22322名,意大利为17195名。与此同时,法国总共接收了20673名欧洲学生,仅次于最热门留学国家西班牙的27464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17878名,英国16508名。欧洲学生利用伊拉斯谟计划出国交流的平均时间为6个半月;每月享受192欧元的助学金,比上一学年增加了22%。(欧洲参加“伊拉斯谟计划”学生和教师人数持续增加[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网站,2008年5月18日.http://www.chinamission.be/chn/omdt/t563104.htm.)
到了2008—2009年,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198600名学生中有大约28300名来自法国,约占总人数的14%。法国这次排在了德国(27900名学生)的前面,继2003年以后再次成为伊拉斯谟计划的领头羊。而西班牙则又一次被留学生评为首选去处,紧随其后的依次是英国和德国。法国的总交流数较之上一年度有了9%的增长。在2007—2009年的两年间,法国还取得了伊拉斯谟计划中实习生交流率的重大飞跃:2009年度大约有4800位实习学生参与计划,增长率超过了39%。与之相比,参与计划的所有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生交流率(平均7个月的出国交流时间)只有大约4.5%。
从目的地来看,近几年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法国学生更向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选择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学生人数也在增长。从参与者的专业构成来看,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和法律的学生占了法国伊拉斯谟计划中学生总数的40%;学制更短的(例如修读大学专科文凭)学生则占了交流生总数的12%。
法国伊拉斯谟计划的交流人数大幅增长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法国在其欧盟主席国任期内将交流作为对外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大学校际交流不再是“例外”,而是“常规”;
(2)随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的推广,欧洲各国逐渐统一了学士—硕士—博士三阶段的高等教育学制,使学位的互相认证更为便捷;
(3)各种各样的实习形式日益融入了高等教育,而伊拉斯谟计划的多样性把实习生交换也纳入了体系;
(4)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施行的其他政策也为伊拉斯谟计划的推广注入了积极的元素:例如法国本土高校的学位、文凭的统一认证;欧洲硕士专业的设置;交流生奖学金额度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较之2006—2007年度,在2009—2010年度享受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按照社会标准发放的交流生奖学金的学生人数增长了15%。根据最新的不完全统计,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9500人,而2008—2009年度则是9000人。
此外, 2007年8月10日通过的《关于大学自由和责任的法律》给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该法,法国高校应该积极参与欧洲高等教育和研究体系的建设和学生就业的保障工作;该法还鼓励高校将交流项目作为工作的重心。迄今为止,已有十来所法国大学把交流项目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德国政治学家斯蒂芬·沃尔夫(Stefan Wolff)曾预言:再过15到25年,在欧洲掌权的将是一批接受了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化方式的领袖,他们就是所谓的“伊拉斯谟一代”。(Bennhold, Katrin. Quietly Sprouting: A European Identity[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5—4—26.)就目前伊拉斯谟计划执行的情况来看,此言不虚。
(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如果说伊拉斯谟计划旨在促进欧盟内部的联合,那么加入了“Mundus”(世界)这个拉丁词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则意在为欧盟吸引非欧洲国家的高端人才,而且其开出的条件也更为诱人。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行动:设置欧洲硕士乃至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到教学人员,多层次地展开合作;重点扶持那些能够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全球影响力的项目。
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第一期始于2004年,历时4年,最初预算达2.3亿欧元;后来又为2005—2007年的“亚洲窗口”追加5730万欧元,并为2007年的“非洲、加勒比、太平洋窗口”和“巴尔干窗口”追加880万欧元。因此,最终预算增加至2.96亿欧元。总共有323所大学(其中欧洲265所)参与该计划,并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此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定位为硕士阶段的高等教育交流,试图通过建立校际的欧洲硕士专业和提供交流奖金等方式,促进欧洲与非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的流通互动。(欧洲议会批准“伊拉斯谟计划”第二期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网站,2008年7月1日.http://www.chinamission.be/chn/zyxw/t470771.htm.)
2004—2006年期间,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为欧盟招来了2325名来自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截至2008年,总共有6000多名非欧盟学生、学者获此计划资助来欧洲学习交流。该计划为第三国学生创造了学习不同语言、文化以及攻读欧洲硕士专业的机会。根据英国著名咨询机构“战略与评估服务中心”(CSES)的调查和访谈,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和学生普遍对该计划感到满意。这不仅提高了欧洲高等教育的知名度,亦有助于其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同时,必须由三个以上的欧盟国家联合承办的欧洲硕士专业也对欧洲地区学位、文凭的统一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某些欧洲国家原本没有共同学位、双学位认证的法律规定,现在则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与合作。而且共同学位的设置使欧洲劳务市场更加透明,并向学生敞开。
不过,第一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在具体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参与高校的数目并未达到预期,而且其参与程度也参差不齐,尤其是非欧盟国家对此计划的兴趣似乎并没有计划制订者们想象中的那么大。这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资金问题:参与高校普遍认为该计划的资助额度较低,平均每人每月150欧元的奖学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活的需要;如果没有欧盟提供的奖学金,95%的非欧盟国家学生将无力参与。其次,该计划停留在硕士层面的交流,博士得不到资助名额,这显然有碍于非欧盟国家高端人才的造访,更何谈吸引他们留在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顺利通过临时评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网站,2007年8月1日.http://www.chinamission.be/chn/zogx/jyjl/jydt/t560043.htm.)
2008年12月16日决定启动的2009—2013年新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即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第二期)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这也是法国担任欧盟主席国期间的主要行动之一。在初步取得成功的第一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基础上,新伊拉斯谟世界计划获得了9.5亿欧元的巨额预算。其旨在继续推动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与非欧洲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来促进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这与欧盟旨在与第三世界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可持续合作交流的对外政策(2008年12月16日1298/2008/CE号法令第3.1款)是一致的。依托新的计划,2009—2010学年有8385名非欧盟国家的学生和学者获得欧盟的资助,仅此一年的受资助人数就超过了第一期计划所资助的总人数。
相比第一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新计划还采取了以下革新措施:首先,在持续发展欧洲硕士专业的基础上将联合培养扩展到博士层次,新计划预计在2012—2013学年总共推出131个硕士项目和34个博士项目,并向学生提供奖学金。目前,在50项进行中的硕士项目里,有31项是新设置的,另外19项则是在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第一期项目的基础上改进后形成的。在所有的硕士项目中,有一半由法国高校承办。而在新增设的项目中,法国也参与了10项之多,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排在法国之后的是瑞典、比利时(分别有7项)和西班牙(6项)。至于联合培养博士方面,在正在进行的13个项目中,法国占了9项,意大利占了4项。2010年夏天,在新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硕士点、博士点遴选中,法国高校凭借在第一期计划中的领头羊地位——在选出的103个硕士点中有53个是法国学校——和久经改革考验的博士教育,巩固了其在新计划中的主角地位。
其次,新计划融入了最初设置在第一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之外的“伊拉斯谟对外合作窗口”协定,从而促进了欧盟与某些目标国家之间各个高等教育阶段(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交流合作。此外,新计划还为第三国学者提供短期研修金,鼓励他们进入学位课程项目进行研究或教学活动。来自法国的欧洲议会议员德萨尔内(De Sarnez)甚至还指出:“欧盟应考虑颁发‘伊拉斯谟世界’专用签证,以方便第三国学生学者来欧洲留学。”(欧洲议会批准“伊拉斯谟计划”第二期方案[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使团网站,2007年8月1日.)毫无疑问,上述举措都将有助于欧洲吸纳更多非欧盟国家的优秀人才。
(三)让·莫内计划
法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合作战略首先是在博洛尼亚方案框架之下展开的,同时也与各种欧盟交流行动和计划有着紧密的联系,除了上述的伊拉斯谟计划和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终身教育行动计划”下属的让·莫内计划等也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让·莫内计划以法国政治经济学家、外交家让·莫内的名字命名。莫奈是欧洲共同体的主要设计师、倡导者,被尊奉为“欧洲之父”。位于卢森堡欧盟委员会的让·莫内大楼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让·莫内计划的终极目标——欧洲一体化。
与伊拉斯谟计划一样,让·莫内计划也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该计划试图以建设优质的高等教育为手段,促进全球(全欧)高等教育机构对区域(欧洲)一体化领域的探索和思考。让·莫内计划于1989年开始实施。从1990年到2009年,该计划长期资助3500个与欧洲一体化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141个让·莫内欧洲卓越中心、775个让·莫内讲席和2000多个欧洲课程和模块。截至2010年,这项计划覆盖了五大洲的62个国家,其中有740所大学开设了与欧洲一体化相关的课程;该计划还汇集了1800位教师,每年约有25万学生参与其中。
另外,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还特别支持通过双边协定建设跨国高校之间的合作网络。例如:法德综合大学(université franco-allemande)、法意综合大学(université franco-italienne)、法荷高等教育网络(réseau franco-néerlandais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以及跟希腊、葡萄牙、波兰、西班牙、捷克、奥地利和乌克兰等国的国际培训与研究合作。
综上所述,伊拉斯谟计划等欧盟交流行动计划的实施与修订有以下趋势及特征:第一,始终以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为核心,力图使欧洲高校成为一个整体;第二,从欧洲硕士专业到联合培养博士、博士后乃至学者,计划资助的对象不断向高层次人才扩展;第三,与非欧盟国家的合作“逐级升温”;第四,奖学金的额度与份数不断增加。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欧洲高校的合作可使各国教育与研究的优势互补,学位文凭的统一则使劳务市场更为公平、透明;教育领域人员的自由流动意味着高素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学生将在受教育国内就业、安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进而提升法国和欧洲的全球竞争力。
二、致力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
(一)发展和改进留学生招生与接待工作
虽然法国高校的类型多样,但着力增强自身对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则似乎是它们的坚定共识之一。为了取得量和质的突破,法国当局在最近几年尤为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各种措施增强法国高校本身的吸引力,例如:统一高校的学位文凭,改变强制性法语教学的现状,鼓励共同学位和双学位的开发,等等。实际上,在学位课程的设计上与外国高校进行密切合作已经成为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法国还一直致力于推动那些促进地方合作的大型项目的实施。例如,在越南河内建成的一所优质的科学与技术类大学就联合了众多综合大学、学院和研究院的力量。
(2)大力改进、优化行政系统或部门管理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规定,想方设法促进留学生在交流期间积极融入法国的校园及社会生活。
2006年7月24日有关移民与融合的法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进措施,特别强调了留学生和外籍科研人员在移民群体中的特殊地位,更好地协调了使领馆对他们的签证要求与高等教育机构对他们的学制要求的关系,即简化了其居留资格的审批程序(减少到3个星期左右),尽可能地延长了外籍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毕业后实习、求职的期限。从2009年6月1日起,新的有效期为1年的签证被允许签发给那些希望在法国高校交流6个月以上的外籍学生。
此外,信息技术(例如网上注册等)在高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法国留学中心(Centres pour les etudes en France, CEF)(该机构属于Campus France的体系,关于该机构的详细情况请参见第七章的相关论述。)的建立还促进了留学生质量的提高和招生工作的统一进行。法国留学中心最先是由负责欧洲和国际事务的法国外交部(MAEE)提议建立的;在2007年1月10日召开的以此为主题的大会上,外交部、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文化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大会议——综合大学校长会议(CPU)、法国工程师学校董事会议(CDEFI)与“大学校”会议(CGE)——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成立法国留学中心的协议。该中心拥有法国高校所有的关于高等教育的资料,只要通过其官网,学生就可登录他们的账户并随时查看其资料的受理情况。同时,中心还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至于法国高校,则可以通过该中心更为细致地了解他们想要的学生的资料信息:包括学习计划、学历证明、法语熟练度等。法国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完善是一个稳步的过程。目前,法国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30个国家里建立了法国留学中心,并代理了约80%希望赴法留学学生的签证及其他申请事务。
(3)改善留学生的接待条件,这体现在法国高校的各种创新和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全国性与地方性政策上。例如,在改善学生的住宿问题上,法国高校计划在10年内新建宿舍提供5万个床位,并翻新老宿舍内的7万个床位。为了解决留学生遇到的住宿困难,各个高校与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centre régional des œuvres universitaires et scolaires, CROUS)、地方团体、廉租房办公室(les offices d’HLM)保持着紧密联系,以便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高等教育与研究轴心(PRES)的创建和“大学校园计划”(详见第七章)的实施,也对留学生接待条件的改善多有贡献。
在课程设置上,专门为留学生增设的法语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法国的日常生活。留学生可以选择为期一年的培训,或暑假期间的集训,这些课程都是由对外法语专业的教师来承担的。另外,同龄法国本土大学生的课外指导,则可以帮助留学生克服初到法国时面临的由于文化差异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困难。
(4)妥善管理奖学金获得者。2005年2月7日,法国当局通过了一部有关如何接待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的规章。该规章可应用于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所有环节:无论是在国外对留学生进行选拔,还是为他们的留学生活做准备,抑或指导他们如何选择合适的交流项目,乃至把他们送回原籍国。这些规章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旨在通过他们的协作与努力,使留学生的招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某些满足特殊条件的留学生还有机会与法国本土学生一样享受根据社会标准发放的助学金。例如:经难民与无国籍人员保护局(OFPRA)认可的外籍学生、有居留权或居留权证明的外国学生,拥有欧盟成员国、欧共体国家或瑞士国籍的外国学生,等等。
今后,法国的留学生还可以同时申请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奖学金,不过只限硕士或博士阶段的留学生。
2009年,由国家大学学校事务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œuvres universitaires et scolaires,CNOUS)与28个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共同负责管理的奖学金数额上升至7080.5万欧元:其中2491.8万来自法国外交部,571.6万来自法国对外教育局(Agence pour l’enseignement françois à l’étranger,AEFE),4017.1万则来自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
(5)继续完善高校内的社会帮助网络。在过去的40年里,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在外交部的引导下有效地管理了法国政府奖学金和外国政府奖学金。每个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都设有专门的外国学者接待与管理部门(Service d’accueil et de gestion des boursiers étrangers,SAGBE),以服务于那些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们。现在,在这些部门里,还增设了一些专为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例如中转生)服务的人员。此外,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还下设许多可以接收留学生的机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学生生活指导与社会服务部门(Les services sociaux et les directions de la vie étudiante)。
留学生可以跟法国学生一样享受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大学食堂、大学生公寓和多种文化活动。现在,已经有35500名留学生住进了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提供的学生公寓,占该机构接纳的学生总数的25%。另外,在私人公寓的租赁方面,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还推出了“城中住宅”(logement en ville)等活动,免费为一些私人出租的住房进行重新装修。
在某些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管辖的区域内,还组织起了交流协调团,专门负责游说私人业主以“家庭住宿”的形式接待留学生。这些团队特别尝试了与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利益交换,例如请年事已高的老人腾出空房间来接待留学生,作为回报,他们将免费获得一些护理服务。大部分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都已实行或尝试了这种形式的活动。
另外,国家大学学校事务中心和地区大学学校事务中心还为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准备了许多贴心的服务,例如:到达接待与出发接待、节日庆祝活动、地方美食招待、圣诞晚宴、文化参观、户外旅行等。
总之,无论是法国当局的努力,还是不同的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合作,都是为了让留学法兰西的学子们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以行政手段刺激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
作为中央集权程度较高、行政能力较强的西欧国家,法国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合作时也没有吝啬自己的行政手段。法国外交部和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通过“文化和科学传播”(rayonnement culturel et scientifique)项目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推动法国高校最具代表性的几大协商会议——综合大学校长会议、法国工程师学校董事会议、大学技术学院院长大会(ADIUT)和教师培训学院院长会议(CDIUFM)——之间的协作,进而将此类合作制度化。
在教育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吸引优秀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能力成为其保持高等教育质量和活力的最重要筹码。除了促进本土各高校团体之间的合作之外,法国当局还十分鼓励本国高校与外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为外国学生与学者提供更多的诱人机会。
首先是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的方法支持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从而推进高层次的双边教育与交流活动。在双边合作项目的遴选环节上,有些是通过国际合作院校(例如法德综合大学和法意综合大学)进行的,有些则是通过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或其他国家的教育部门执行的。所有的项目都会得到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和外交部,以及其他合作国家的财政资助。目前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涉及的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波兰、葡萄牙、捷克和乌克兰,土耳其也在积极响应中。这种行政上的鼓励不仅有利于促进欧洲各国之间高层次的教育交流,还将进一步促使合作国互相认可高校学位与文凭。事实上,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波兰、葡萄牙、瑞士等国已开始相互认证彼此的博士文凭。
其次是由法国外交部出面拓展法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大学合作网络。在亚洲国家中,法国与中国、印度、越南等国都分别建立了高校合作关系;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秘鲁等也是法国的良好合作伙伴;在非洲国家中,埃及与阿尔及利亚等也与法国进行了高等教育的合作;在北美洲,法国与加拿大、美国也分别建立起了合作基金,以此来促进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
再次,法国政府试图更有力地输出“法兰西风格”的工程师培训模式。在拉丁美洲,巴西—法国工程技术项目(BRAFITEC)从2002—2003年度开始便对巴西和法国的工程类学生进行交叉培养。该模式的应用现已扩大到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在亚洲,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也同样致力于在当地植入法式工程师培训模式。在中国,法国当局以设立“分校”的形式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建立了中央理工学校、航空工程师学校、科技综合大学和中法核能研究院;在越南和印度,法国则通过开展各种项目与合建大学的方式,例如兴建科学精英大学(IIT-Rajasthan),推广自己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三)投身于与高等教育合作相关的国际组织
近年来,在许多大型国际组织举办的有关高等教育合作的活动中,人们总能看见法国的身影。在那些探讨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的国际会议上,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的代表总是提倡将教育当作公共资源,并在双边乃至多边合作的框架内保留各国的个性。在法国积极投身其间的国际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以下几个国际组织: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
经合组织现有34个成员国,其总部设在巴黎。在高等教育领域,它致力于进行长期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向各国政府就教育政策提出建议。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经常参与该组织不同级别的聚会、协商和讨论,例如:经合组织教育部部长级别、教育部高级职员级别的活动,教育政策委员会会议,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制度管理”(IMHE)、“成人职业能力评估”(PIAAC)、“教育国际指南”(INES)等几个项目的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活动。
法国当局还积极协助经合组织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包括:数据统计[主要依托于《聚焦教育》(Regards sur l’éducation)这本年鉴];主题比较和展望,例如2009年在《高等教育的未来》(L’avenir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上刊登了三篇有关人口统计学、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文章,2010年年底还发表了《残疾人高等教育和就业概况》的比较报告;等等。
此外,在2009年12月7日和8日,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还与经合组织在巴黎共同举行了名为“革新之战略:教育和能力”的国际会议。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作为联合国的一个特设机构,成立于194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型机构,共有199个成员国,总部设在巴黎。其职责是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等的交流与发展。
在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合作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别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2009年7月5日到8日,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在巴黎成功举办了高等教育全球会议。会议重申了高等教育战略的重要性,并呼吁各国政府竭尽所能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大力支持大学教职网络,该项目包括了当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800个不同领域的教授职位,其中有25个职位分布在法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之中。
(3)欧洲理事会(Conseil de l’Europe)
欧洲理事会成立于1949年5月5日,共有47个成员国。它的宗旨是促进以欧洲人权协议和其他保护个人的法令为中心的欧洲民主法治共同体的发展,其总部所在地是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在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欧洲理事会以参谋的身份参与了“博洛尼亚进程”,致力于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其主要工作是帮助新的成员国融入这项进程。
另外,欧洲理事会下辖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委员会促进了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法国也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该委员会出台了一些有关政府管理、公共责任、民主与公民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的标准性法规和非强制性规定(包括建议、草案和声明等)。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研究委员会还负责组织三年一次的各国政府部门间的会议。2010年5月4日至5日在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首都)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探讨教师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民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4)法语地区大学联盟(AUF)
成立于1961年的法语地区大学联盟主要由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支持和资助,致力于发展法语地区的教育与科研事业。该联盟因此也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自1989年以来,法语地区大学联盟成为法语地区大学校际交流的实际组织者,与90个国家的759个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其中150个在法国)有合作关系。
三、以国家战略支撑研究领域的合作
(一)2009—2012年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
诚然,前面的论述更多地侧重于“教育”,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内,研究与教育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在政府部门设置中专门设置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前已述及,法国政府试图通过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高等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合作。除此之外,法国科研力量的国际化与法国国家研究与创新战略(La stratégie nationale 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SNRI)也是密不可分的。定期制定并妥善执行的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旨在加强法国的科研实力,提升其国际地位,并帮助法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一度在欧洲舞台上独占鳌头的法国科研力量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促进科学工作者的国际流动,提升本国研究生与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发展高新科技以支持实业界,成了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的主要任务。
除了一如既往地与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老朋友”定期举行双边会谈外,近年来,法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一些发展迅猛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合作上。“金砖四国”(BRIC)已然成了法国对外进行科研与创新合作的首选目标。法国在2009—2012年间的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是这项战略的工作重心。下面我们以中国为例,一窥法国国家战略对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起了哪些正面作用。
(二)中法科研合作的现状与不足
2009年10月,法国政府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下属的科研与创新总局(Direction générale pour la recherche et l’innovation,DGRI)为相关国际战略的制定设置了一个特别机构——国际横向协商团队(groupe de concertation transversal international,GCTI)。这是一个由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各科研机构、综合大学校长会议、法国工程师学校董事会议等机构的代表组成的跨部门组织。其使命是遴选科研与创新总局推荐的项目,并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为了更好地针对目标国家进行攻关,国际横向协商团队为每一个目标专门设立一支队伍。其中的第一支队伍就是专门针对中国的。
同年11月,在国际横向协商团队召开第一次会议之后,中国团队正式启动。根据国际横向协商团队的建议,中国团队建立了三个主题工作坊:“健康、舒适、生物技术—食品”、“环境—生态技术的紧迫性”与“信息、交流、材料—纳米技术”。此外,中国团队还申请建立一个特殊工作坊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研究: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规范与标准。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健康、舒适、生物技术—食品”主题。对中国科学界来说,健康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街谈巷议的公共话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粮食供应问题,因此生物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日趋紧密;同时,由于社会的开放与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人也面临着饮食结构与食品消费观念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能否与中国人的基因、生活习惯相适应也成了国人关注的话题。可以说,与法国合作研究健康问题将有助于中国找到一条有效解决食品问题的途径。除了生命科学与健康问题的研究合作,中国与法国还完全有可能在农业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当然,这仍有待两国进一步的协商。
其次需要我们关注的是“环境—生态技术的紧迫性”主题。环境问题同样是困扰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要宜居的环境,还是要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直是一个鱼与熊掌的悖论。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已然将能源、环境等问题提上了议程。对于中法两国来说,自从2007年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表以来,气候——或者更宽泛地说,环境——已经成为两国对话中不可回避的一项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双边合作尚未达到两国所期望的水平,但必将朝着更为细化的方向发展。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水、土壤、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自然问题,更牵扯到能源、交通、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
再次是“信息、交流、材料—纳米技术”的主题。只要看一下近几个世纪世界富豪榜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当今世界早已告别了洛克菲勒的时代,远离了工业占据绝对主导的阶段。时下最令青年顶礼膜拜的是“苹果教主”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而最富裕的年轻人则是“脸谱网”(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信息时代已然到来。在中国的科技开发战略中,信息技术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国尤其注重信息网络和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开发。在材料和纳米技术方面,中国的实验室也经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稀土制造产品、新型聚酰胺的研发、纳米材料等)。在这一领域,中国有着更为传统的研究思路,因为这些技术对工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知识产权等问题也成为特别工作坊关注的对象。当前,中国正在逐步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机制,试图接受国际标准和规范。而这也是法国上至政府、下至民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一旦中国的法律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与国际接轨,法国的企业便无须担忧法律层面与技术层面的障碍和风险,进而稳固其专利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就目前来看,多数与中国合作的法国研究机构对此已表现出比较满意的态度。
与法国不同的是,中国在科研与创新方面缺乏清楚、明晰的国家战略。“十二五”规划中包含了科研方面的发展规划,分管科技创新的各级部门也有自己的计划,作为科研重心的中国科学院还制订了自己的改革计划。这些自成一体的规划或计划彼此之间似乎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因此,中国似乎有必要适当借鉴法国在科学研究战略部署方面的某些做法。
对于法国来说,和中国进行科研合作的最大问题在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科研风格差异。中国人最关心的是应用型的科技,而法国人却更为传统地执着于基础研究。这使得中法的科技合作缺乏协调性。一方面,法国研究者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研究环境,而很少出现于中法联合设立的实验室中;另一方面,前往法国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优秀中国学子也并不多。为此,法国打算增加资金的投入,鼓励中国学生留学法国,同时也鼓励法国学者赴中国工作。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平衡人才与资金的流向。
(三)法国海外领土的科技发展战略
2009—2012年法国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的第二个重心就是法国海外省与海外领地的科技发展战略。作为老牌殖民国家,法国与英国、西班牙等国一样,一度拥有众多的海外殖民地。虽然在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中,大量殖民地获得了民族独立与自由,但仍有一些地区继续作为法兰西国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例如,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汪等,都是法国领土的一部分。促进本土与海外领土的合作,以及将这些边缘地区纳入国际化高等教育与研究框架,也是法国国家研究和创新战略的目标之一。
与对待中国、印度一样,法国当局也为海外战略的实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2009年11月,特别工作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随之启动的方案首先致力于普查所有海外领土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其目的是明确各个机构的优势和缺陷。以此为依据,工作小组着手制定一个适用于法国本土和海外领土的参照系,以便统一协调,更为高效地组织合作。此项工作已在2010年年底前结束。
在很大程度上,海外省和海外领地的科研战略依赖于科研体制的融合与统一。这种融合需要借助学位互认(地区性的硕士学位)的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大学也是依赖覆盖周边地区的大学生交换这一政策而建立起来的。合作的各方都在自己的区域范围内外获得发展。由此,有着5个成员国的印度洋委员会(COI)做出了预期规划部署,并确认了公共专门优先权和相应的研究潜力。在这一框架下,2009年11月,战略工作小组(StratOM)的第一次会议也就成了欧洲未来与印度洋研究的论坛,并保证了该地区科研工作者的接待工作,请他们一起来分担公共领域的基础型与应用型研究任务。海外省和海外领土的科研工作培训是把这些地区的优秀学生吸引到对口的博士研究领域的好机会。
最后,海外省和海外领地当局在扮演法国和欧洲在印度洋区域的代言人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有必要重点关注欧洲合作项目(PRCDT)中的海外研究主题。例如,涉及海洋能源研究的那些项目给予了大西洋区域相关研究主题以特惠权,却没有把海外区域特殊的研究主题涵盖进去。这导致海外领土的科研工作者无法参与欧洲和国际团队的合作研究。区域合作项目(INTERREG)的目标是通过超边境、超国界和地区间的合作来平衡欧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这一项目引起了公众对边缘地区研究工作的特别关注。但这个项目实施起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它需要海外领土周边的非欧洲国家和地区也参与这些行动的筹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