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逐步发展而来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勃兴。而南非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种族主义统治。裹挟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声势中的南非教育变革不仅融合了以“人民教育”为代表的反种族主义斗争中形成的教育理想和实践经验(人民教育运动的思想本身也涉及了全民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观念。),并且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这一轮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一、全民教育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World Declarationon Educationfor All):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宗滴恩宣言)不仅重申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对于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主张(人民教育运动的思想本身也涉及了全民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观念.),还强调了教育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经济、社会和世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理念上,宗滴恩宣言设想的全民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有质量的全民基础教育.全民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儿童,还包括年轻人和成年人,并且要求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在全民教育的目标上,不仅关注学习的机会,还强调学习机会的质量和效果;就基础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而言,既包括读写教育,也包括基本的生存技能,既包括小学教育,也包括学前以及正规和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因此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就学习的条件而言,有效的全民教育不仅涉及教育领域自身,还涉及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营养、医疗、生理和心理的帮助)的营造;就全民教育的责任而言,不仅是各国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广泛的合作. (UnitedNations.TheUniversalDeclarationof HumanRights[R].NewYork:UNGenGeralAssembly,1947:7.)
南非的民主人士对于将教育视作基本人权的理念,以及由此派生而来的普遍接受教育的主张并不陌生。早在1955年的《自由宪章》中就已经作出了相关的表述,而人民教育运动及其后的大众教育运动也与这种平等的教育观遥相呼应。南非没有参加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举行的全民教育大会,但是1994年种族主义统治的结束为南非积极投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全民教育创造了条件。南非的新政府接受了宗滴恩宣言的共识,不仅将全民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紧密地结合进了本国重建教育制度、推行教育改革的努力之中,而且对全民教育议程自身后续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全民教育大会(Reg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 for Sub Saharan Africa)就是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的,时任总统塔博·姆贝基到场作了主旨发言,教育部长(南非采用内阁制,教育部长(Minister)实为教育大臣的含义,是内阁成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总长(DirectorGeneral, DG))。卡德尔·阿斯马尔(Kader Asmal)主持开幕仪式并作了报告。会后形成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全民教育行动框架(Education for All: A Framework for Action in Sub Saharan Africa: Education for African Renaissance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是2000年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The World Education Forum)上制定的达喀尔行动框架[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Education for All: Meeting Our Collective Commitments)]的基础之一。这次会议将南非倡导的非洲复兴(African Renaissance)理想纳入到了本地区发展全民教育的议程中。对于包括南非在内的区域内国家而言,全民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基本人权的保障、和平世界的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进,还寄托了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在推进全民教育的行动策略上,区域内的国家根据现实情况额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发展抗艾教育项目并建立应对机制,以及改善教育的管理和治理。此外,“扩大入学,增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增进(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合作”UNESCO. 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Including Six Regional Frameworks for Action)[R]. Paris: UNESCO, 2000: 27, 28.)被列为推进全民教育的四大重点领域。对于南非而言,这份框架切中要害。它在很大程度上贴合了南非自身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困境。从强调公平的入学机会逐步转向对能力建设、技能教育和教育质量的重视,南非教育战略的演进与全民教育议程的推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表2.1 达喀尔全民教育行动框架的六大目标与
注:为便于进行对比,对八项策略在先后顺序上进行了调整。
资料来源:UNESCO. 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Including Six Regional Frameworks for Action)[R]. Paris: UNESCO, 2000: 8, 29.
二、终身教育
自从1965年朗格朗(Paul Lengrand)把终身教育的主张提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讨论议程以来,围绕着终身教育(lifelong learning)、回归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讨论就一直是国际教育界和相关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学习/教育终身化的观念在国际上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还与全民教育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宗滴恩宣言指出了应该将儿童的早期教育、初等教育,成人和年轻人多渠道的成人教育,以及其他任何可用的教育途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提供各种可能性。(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to Meet Basic Learning Needs[R]. Jomtien: UNESCO, 1990: 5—6.)1996年,经合组织推出了“全民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的理念。
1985年以来,终身教育的潮流“已经从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全面转向政策化和法制化的探索和实施”(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3): 38—44.)。在这一阶段,经合组织在推动终身学习理念方面的实际影响力超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于后者偏重人文价值的终身教育,经合组织的理念兼具工具和人文价值(吴明烈.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23.),因而也更加的务实。经合组织以及组织内各个成员国的积极推动使得全民终身学习得以从理念变成愈益系统而清晰的教育制度改革的路线图。李薇把经合组织的全民终身学习策略概括为四个方面:“加强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早期教育与保育和中小学的改革);促进终身学习与工作的转换(包括生涯指导、成人继续学习和资格体系的改革);变革终身学习提供者的作用与责任(包括政府与教育机构的职能转变);创新终身学习的投资(包括可负担的终身学习投资和投资的多元化)。”(李薇. 经合组织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IX.)
南非尽管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但却是后者重要的合作伙伴。南非1996年就受邀参加了经合组织的“新兴市场论坛”(Emerging Market Economy Forum),并且在教育政策方面与后者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南非还直接参加了经合组织主持的与改革资格体系有关的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进行认证的23国研究。(李薇. 经合组织全民终身学习策略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86.)2007年,南非的国家资格局为参加经合组织的专题审议,还专门提交了相关的报告(The Recognition of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outh Africa: Country Background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OECD Thematic Review on Recognition of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在南非,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以“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NQF)为载体,整合在作为国家宏观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之中的。(Department of Education.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5: 10.)教育战略是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在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之下对终身学习理念的共识。(Department of Education.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5: 10.)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可以说是南非的社会重建,而不仅仅是教育体系重建的核心顶层设计之一。而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上,南非对终身教育框架体系格外重视,2000年之后对学前教育的日益关切,对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强调,对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的认可,以及在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化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无不暗合了经合组织所推崇的终身学习策略的思路。
三、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新的全民教育观的一个侧面。1994年的全球特殊教育大会推出了全纳教育的理念之后,这一观念在2000年就已经写入了全民教育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并且体现在了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内的多个地区行动框架之中。全纳教育以人的受教育权和全民教育的目标为着眼点,以教育观的改变带动教育体系的变革,旨在将原先被排斥在外的群体纳入到普通教育体系之中,从而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所有的人获得发展。《萨拉曼卡宣言》指出:
教育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和教育项目应该兼顾儿童多样化的特点和需求;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应该在普通学校就读,而学校应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来满足特殊需要;全纳取向的普通学校不仅是反歧视,构建良好社区、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而且能够为大多数的儿童提供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体系最终的成本效益和效率。(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R]. Salamanca (Spain): UNESCO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Spain, 1994: viiiix.)
尽管全纳教育的思想源于对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主要是残障儿童)教育的关注,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思想,全纳教育在观念上根本性地超越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划分,并且对特殊需要的认识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全纳意味着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论其在身体、智力、社会境遇、情感、语言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差异。(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The Salamanca Statement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R]. Salamanca (Spain): UNESCO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of Spain, 1994: 6.)学校要适合所有的人,并且要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所需要的帮助。不仅残障儿童需要特殊的帮助,超常儿童,甚至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儿童也需要相应的帮助。全纳教育关注的焦点是现有的学校环境和教育体系不适合存在特殊需要的学生,以及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被排斥在外的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改造,更需要政策的改变和教育体系的变革。
南非在2001年出台的特殊教育白皮书就是以构建全纳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目标的。白皮书提出全纳的教育与培训的理念体现了《萨拉曼卡宣言》的基本精神。白皮书还特别将全纳教育与回归主流进行了区分,明确指出了南非对全纳教育的基本认识:
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有学习的能力并且都需要帮助;所有的学习者都是不同的,在学习上也有各自的需求;教育体系、结构、学习方法要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尊重学习者各方面的差异(年龄、性别、种族、语言、阶层、残障等);全纳教育不限于正式的学校教育,学习同样发生在家庭、社区、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要改变观念、行为、教学方法、课程和学习环境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要最大化地令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参与到教育机构的文化和课程中来,发现并减少学习的障碍;要令学习者能够发展各自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White Paper 6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Building a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R]. Pret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 16.)
尽管全纳教育的概念是在寻求破解特殊教育发展难题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但是全纳理念波及的是南非教育变革的方方面面,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共同努力。实际上,全纳的理念对于饱受种族主义和社会排斥之苦的南非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与新政府极力推动的社会融合的理想有着相通之处。全纳的观念也不仅仅体现在南非的教育改革之中。在2010年提出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就出现了“全纳的(经济)增长道路”(inclusive growth path)的命题,试图以此来破解久拖不决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增长乏力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