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忠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再只是传授既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并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能力。面对当前存在的学校与生产的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并未有机结合,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的情况,长春理工大学立足学校自身优势与特色,立足服务对象,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构建。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建立起“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为引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平台,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以毕业设计为突破口,以激励机制与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从2005年以来,学校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07年学校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模式着手,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修订工作,并提出课程设置上按纵向层次搭建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与特色平台。按横向分类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包括理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和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选修课。
2012年,学校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式,再次开展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工作,在上一版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进一步注重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设置,同时注重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学科大平台与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实现“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转变;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注重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及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能力到精神,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性纲领。
在培养方案中确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逐层深入与加强,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学校规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为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各学院要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工程或专业实践训练,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实验室(中心)向本科生的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具有自主研学的机会并能够获得达到毕业要求的相应学分。
为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提出了实验教学的“四个结合”。即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活动结合,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社会实践结合。
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我校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研究制定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的学生群体,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完善“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增强培养方案的灵活性,为开展“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条件。要创造条件开设跨专业、跨校学习计划,在某些专业允许学生按照学期或学年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学习。提供多种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
传统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因过度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着实验教学体系老化、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理念、资金分散、投资效益较低等弊端,不利于资源共享。学校自2007年开始推行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有利于系统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办学质量提升”的思路,学校以教育部一期“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从而全面推动实验室高水平的快速发展。
学校从设备采购开始严格论证把关,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日元贷款等项目,多方筹措,同时运用统筹规划的原则,合并同类项目,避免设备重复投资,降低管理成本与资金投入,开拓了实验教学空间,提高了投资效益与运营管理效率。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推动下,学校建成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实现全天候预约上机,资源共享,避免了设备的重复投资。同时,集中精力与资金用于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着重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并鼓励学院进行自制设备的开发与研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充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学校专门投资建设了电工电子、机电、计算机等创新实验室,建成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基地2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4个。通过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与创新实验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相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相结合等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有力支持。
按照“学校牵头、学院负责、校企共建、确保质量”的思路,以产学研为依托,积极加强实习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建设,坚持同时进行校内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打造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新格局,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和环境。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开创建校外实习的瓶颈,拓展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搭建桥梁,提高校外实习的质量,学校制定多种政策与措施,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从功能定位、环境建设、教学内容体系、运行模式等方面,科学统筹,将校内实习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补充与过渡,搭建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现代校内实习基地。
学校申报成功了光电测控技术等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想与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具有国家竞争力的国家化人才为目标,逐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适应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平台,确保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根据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学校开展了毕业设计改革工作。按照校、院两级管理制度,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情况特点改革与创新,实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与对接。
一是从毕业设计题目上进行改革,学校结合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倡灵活管理,打破传统毕业设计源于理论教学、源于书本的观念,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设计多类型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并得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学模式、任务设计、目标实现、指导方式、过程监控、质量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工程操作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场生产技术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许多创新性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实现了互利与双赢。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也进一步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得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广大学生搭建了自主创新、自我成才的舞台。
学校按照“全面动员、鼓励参与、三级立项、两级管理”的工作指导方针,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育体系。115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项目,获得支助110万元。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52项,参与研制自制实验设备36项。申请专利5项、获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18项,发表论文21篇。
按照“重点突出、统筹规范、保证经费,点面结合”的工作原则,先后出台了《长春理工大学各类学生竞赛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学分认定办法》,保证了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顺利开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开展各类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20余项,每年参与的学生达500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校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获亚洲区预选赛银奖1项、铜奖1项,获国家奖435项,省级奖468项。
通过学生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等工作的开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逐步扩大竞赛等课外创新活动的参与学生覆盖面,促进一二课堂结合,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活动的过程监管与阶段性总结,稳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实践能力。
建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架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先后制定、修订了《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学校遵循以政策引导教学,以激励促进教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奖励办法》。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过程性激励和结果性奖励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参与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始终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落脚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了工程实践中心与校企结合实习基地的发展,形成了以政策引导教学、以激励促进教学的理念,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