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华 李全勇 李 博 王博钰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春理工大学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的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调查共发放问卷1585份,回收问卷1357份(回收率约86%),有效问卷1357份(有效率100%),涉及13个学院,40多个本科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其中理工类学生占89.47%,文科类学生占10.53%。完成全部问题者占98%。调查形式以问卷为主。同时,通过与学生、指导教师访谈,深入院系了解情况等方式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
本次调查是从项目实施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科研水平、教师的专业指导情况、项目管理的严格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状况进行考察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调查,基本反映出师生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效果的认知,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举办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的了解途径来自多个方面:有20%的学生通过教育部网站、15%的学生通过人人网、21%的学生通过学校网站知道的,还有31%的学生是从教师那里获悉的,6%的学生是通过校园海报得知的,7%的学生是通过同学知道这一消息的。访谈中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及时获悉信息或知道消息太迟而错失了机会。
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就相当于获得了国家级课题。以往在高校,国家级课题通常只有教师才能承担,这次实验计划打破了惯例,获准的学生创新项目在教育部注册备案,并得到资助基金。因此,在“是否有必要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方面的调查显示,约7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或有从众心理。这里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希望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有70%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这个项目。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以及敢于尝试、敢于迎接挑战、努力争取锻炼自己机会的勇气。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选题来源是与课程相关、个人感兴趣的主题以及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具体比例分别为59%和33.8%,还有17.6%的学生是自己拟题的。对于立项环节,大多数学生认为,立项环节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是经过学校及所在学院组织的专家进行过严格评审的。他们渴望利用在校期间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获得科研经验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科研经验,18.5%的学生回答参与项目前曾参加过学科竞赛,13.1%的学生回答参与过教师科研,64.4%学生参加过课外实验。通过调研发现,参与过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获得项目的概率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科研训练的学生。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管理方面或是学生个人,以及指导教师都非常重视选题和立项这个环节。
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认同度主要是通过科研报告、学校(学院)网络平台及信息海报了解并选择指导教师的,其比例分别为15.3%、57.7%和11.7%。学生注意了解、关心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进展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等采取灵活的方式选择指导教师,从而得到融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了解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调查发现,对于坚持参加项目情况,74%的学生表示能够坚持到底,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进展顺利。而有10.2%的学生中途因项目难度过大而退出,15.8%的学生中途因考研复习退出。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记录情况,53.8%的学生表示有详细记录,38.5%的学生表示有简单记录,7.7%的学生表示没有记录。对于项目的中期检查,95.1%的学生认为中期检查比较严格,4.9%的学生认为不太严格。对于项目结题环节,大多数学生反映学校能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和答辩。
94.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项目研究的要求,实验室无条件开放,保证了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在经费的使用方面,37.7%的学生表示能自由地支配经费,38.2%的学生表示经费主要由指导教师支配,而24.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经费的支出情况。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对项目的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大多数学生表示,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科研意识,实验研究能力、撰写课题报告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和提高。94.1%的学生表示在结题时,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自己最初的设想。特别是在学校组织的结题答辩中,每个项目组的代表就项目的背景、实施过程、成果内容、创新特色、应用价值、参加项目的收获和心得向评委专家做了汇报。但也有学生反映在中期检查和结题的部分环节中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在2008—2010年度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中,有指导教师328人。其中教授约占34%,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约占44%,讲师约占22%。学校规定每个项目配备1名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不超过2个。这对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达到计划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看,指导教师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态度、目的、积极性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主动锻炼自己的意识是认可的。认为:①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大胆求索的精神,对构建创新型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多来源于实际的科研和生产课题,本身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培养学生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有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并凭借自己扎实的基础在某一领域及时吸取到新知识,享受科研探索的乐趣。②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时,要求项目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不超过5人的项目团队,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联合申报。通过我们的实践,从已立项的项目来看,均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的,而且每个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合理制定阶段性目标,合理掌握实验进度,帮助学生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巧,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依存的工作链,协作完成课题,进而使其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自200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实施该计划以来,长春理工大学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近两千人,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科研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一批优秀学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脱颖而出,期间有37个项目所做的研究论文得到公开发表,有11个项目申请了专利,其中5项专利获得国家审批。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生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认可度。
第一,在实施的项目中,缺乏学科交叉与融合在合作创新活动中的有效凝聚。目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是以学院为单位分配名额的。这种分配名额申报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自由组队,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共享,更不利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克服自身认识的偏颇,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来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学校管理部门缺乏对项目研究选题方向的实质性引导,对项目的研究进展缺乏实际控制。调研发现,在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中,刚接触项目的学生因缺乏研究经验而感觉迷茫、无从下手,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的项目难度过大,选题与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操作水平有很大距离,致使很多项目进行到一半就无法进行下去。
第三,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表示学校的学术氛围不够,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师生学术交流氛围不浓,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将这种方式长期坚持下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能力及知识结构等。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因此,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项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不是一项活动或一个临时任务,各高校“应以实施此类项目为契机,反思课程教学,从整个课程的结构及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最终推动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观念,营造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要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开放性实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一般都会重视和强调它的过程管理,容易忽略管理工作具有监督、调控作用的反馈环节评价。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评价是完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益的有力手段。因此,要把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质量,把教、学、管综合应用于质量评估,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这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乃至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
[2]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3]王翠菊,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0(8).
[4]乔连全.厦门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