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体性思维的特征,也依据实体性教育的特征,我们也许可以建构出实体性教育的初步模型。
在教育性质上,实体性思维认为教育就是有待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而学生就是最典型的客体,教师、学校都成了国家的工具。教育规律是认识教育的自然结果和基本手段。具体做法上,实体性教育坚持着其坚定的教育目标导向,提前周密的计划就成了这种教育基本的前提性条件了。尽管周密的计划可能损害过程的机动性,但为了目标的实现和结果的达到,对过程的控制就是不可或缺的。现实教育中对升学率所提出的既定招标,也就是其表现之一。还有对多种多样的教育工程的浓厚兴趣,都体现了实体性思维教育的基本特征。
于是,实体性思维视野中的学校也就成了一个高效地执行国家社会制定的任务的场所。学校纪律成为保证执行的基本条件。严格的计划也成为重要的特点。课内活动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活动。即使有课外活动,那也只是课内的延伸,是为了更圆满地完成所要执行的任务,而并非为学生的发展所考虑。学生、教师甚至教育都成了社会与国家的某种工具。学校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者都来自外部。而且,这了追求简单性,以分数为特色的统一测量标准单位得到非常高的地位。所以说,现在所推崇的教育质量高(几乎一律地以高考、各学科的奥赛等竞赛成绩为评价指标)的那些学校,正是实体性思维的典型。
再具体一点,就要进入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课堂教学领域了。以实体性思维来看,课堂就是教师领导学生完成学生的社会化的过程,在此知识被教师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自己也就被改造了,而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是在完成着社会所赋予的、所计划好了的一项任务而已。于是,课堂就主要是一种传递了。为了效率所以就不需要交流了,或者有的只是单向的交流,提问一般是不被鼓励的,好好听讲才是最重要的,结束之后则是为了巩固所学习的新鲜知识的效果而进行的练习阶段。最后是参加考试,以对相应教育过程进行的评价。而整个课堂过程最重视的方式也是再现,即通过学习而再现前人所发现的知识。为了效率的缘故,课堂气氛这个重要的指标也不被重视。代表着纪律的寂静压倒了交流活动的噪杂。于是,目标、计划、练习、复习、考试和再现就是这种课堂模式的关键词。兴趣被排斥在这种学习之外了。
人类活动其实最终还是为了人类个体能够渡过一个丰富、充实、有意义的人生。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自身还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领地。而以实体性思维来看教育人生,则教育参与者一般很难充分意识到个人人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难于教育理解过程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名利、效率成为了这种教育人生的基本价值,而不是其丰富的过程和其自然的结果。严酷的评价也就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注释】
[1][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5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128-129
[3]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110
[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01
[5]郑金洲: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上海.上海高教研究.1996.3
[6]周玉良.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北京.教育研究.1982.3
[7]程志宏.教育本质之我见.北京.教育研究.1982.3
[8]刘世峰.教育不是产生力.北京.教育研究.1982.3
[9]戴景曦.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北京.教育研究.1982.3
[10]靳乃铮.教育的本质与归属.北京.教育研究.1982.6
[11]凌娟.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北京.教育研究.1982.6
[12]段力佩.谈教育的性质.北京.教育研究.1982.6
[13]孙喜亭.试论教育的出发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4
[14]孙喜亭.教育本质问题研究.北京.红旗.1984.5
[15]洪宝书:教育本质再析.北京.教育研究.1987.5
[16]钟伦士.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与规律.北京.教育研究.1981:4
[17][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35
[18]同上.39
[19][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39
[20]同上.85
[21]同上.209-210
[22]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10
[23]同上.19-20
[24]同上.120
[25]同上.120
[26]同上.121
[27]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436
[28]同上.418-419
[29]同上.445
[30][英]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吴玉军.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1:173
[31][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91
[32]同上.92
[33][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93
[3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3-64
[35][美]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565
[36]同上.572
[37][美]托马斯·H·黎黑.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592
[38]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
[39]莫雷.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09
[40]同上.
[41][美]菲利浦·罗斯.怀特海.李超杰.北京.中华书局.2002.5:4
[42]赵祥麟.单中惠.外国教育家评传(第4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485-512
[43]冯忠良.关于概念的控制掌握研究.教育研究.1981:7
[4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7
[45]周川.教育中的唯科学与反科学.北京.教育研究.2000.2
[46]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17
[4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195
[48][美]B.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2
[49]同上.7
[50][美]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1分册).罗黎辉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191-200
[51][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2分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198-208
[52][美]A.J.哈罗.E.J.辛普森.教育目标分类学(第3分册).施良方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3-4
[53][美]B.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14
[54]同上.15
[55]同上.19-20
[56]同上.21
[57][美]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1分册).罗黎辉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17
[58][美]B.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邱渊.王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11
[59]赵祥麟.单中惠.外国教育家评传(第4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429
[60]同上.431
[61]同上.454
[6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75-176
[63]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长春.吉林教育出版.1986.8:322-335
[64]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长春.吉林教育出版.1986.8:335
[65]罗增儒:“蜡烛观”的争鸣.北京.教育研究.1989.6
[66]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82
[67]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第1版说明
[68][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16
[6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92
[70]新华通讯社.北京.参考消息.2005.6.10:第8版
[71][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74
[72][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38
[73][美]Watson,J.B.(1924)Behaviorism,2nd.ed.转引自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0.3:54
[74]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70.转引自.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0.5:61
[75][美]埃里希·弗罗姆.生命之爱.王大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12
[76]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北京.教育研究.2002.1
[7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92
[78]同上.265
[79]高一飞.人的生命永远都只能是目的.读者.2005.17.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80]http://zqb.cyol.com/gb/zqb/2005-07/27/content_37509.htm
[81]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720410
[82]同上.
[83][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11:052
[84]同上.053
[85]同上.054
[86]同上.056
[87]蒋重模.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北京.教育研究.1990.5
[88][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29
[89][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17
[90][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65
[91]http://www.qsdfz.com.cn/news/ReadNews.asp?NewsID=727
[92][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3-14
[9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7
[94]同上.122
[95]同上.64
[96]同上.64
[97]同上.67
[98][美]埃里希·弗罗姆.生命之爱.王大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26
[9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65
[100]同上.155
[10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8
[102]同上.256
[103][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64
[10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1
[105][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84
[106][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65
[10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108][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3
[109][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