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结论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结论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许教育事件比教育实体更具有统治性的力量,恰如精神、思想比物质可能更有力量。从某种角度来说,前面对于教育思维方式大趋势的梳理,也体现着本文的结论。虽然它们都可以促进深入地理解教育,但在本质上,生成性思维比实体性思维却更适合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非常重视语言逻辑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如此比喻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哲学的一整片云凝成了语法的一滴水”[18]。其实,本文虽然有点长篇大论,但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教育”理念作了一种新的理解:那就是——教育可以从实体性思维或者生成性思维来看,这两者都有助于深入地理解教育,但教育只有以生成性的思维来看,才相对更为适合生命活动的本原。而如果我们借用维特根斯坦“把确定性和信念称为思想的调子和色彩”[19]的说法,那我们也就可以说:生成性才是本文所理解的教育的色彩,因为在此,舞台上的灯光已经发生了全面的改变。也许教育事件比教育实体更具有统治性的力量,恰如精神、思想比物质可能更有力量。所以本文认为:教育从实体性思维走到生成性思维是一个大趋势,正像人类从奴隶制走向民主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前面对于教育思维方式大趋势的梳理,也体现着本文的结论。不过,我们还是要总结出教育思维方式转变初步探索的总体性结论:

科学是可以,也应该影响教育的,但只有完整的、全面的、复杂的、生成的、与哲学更相近的、对人类更富有启示性的生成性科学才能真正反映世界的真实,才能比那种经典的科学对教育产生更有启示性的、更有促进性的影响,于是就自然产生了与这两类科学观密切相关的两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实体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及其教育观。虽然它们都可以促进深入地理解教育,但在本质上,生成性思维比实体性思维却更适合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生成性思维看来,家庭、学校和社会就不再是填塞知识、改造实体的社区,而是主体万物进行生成、转变与创造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教育主要不是获得知识或发展能力,而是旨在促进生成、升华。于是,相应的教育功能也就不是控制、引导与选拨,而是服务、赋权、激发、开发人的潜能。顺此,则将人类的生长环境构建成一个生成的共同体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应地,教育观的其他成分如学校观、学生观、课堂观、社区观、家庭观等等都发生了全面的改变,因为一切都以学生的生成为中心。

【注释】

[1][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22

[2]同上.127

[3][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74

[4][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27

[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6]同上.33

[7][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20

[8]同上.60

[9][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71

[10]同上.72

[1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7

[1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37

[13][美]小威廉姆斯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149

[14][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11:003

[15][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3

[16][英]A.N.怀特海.观念的历险.周邦宪.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302

[17][英]约翰·巴罗.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李新洲.徐建军.翟向华.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156

[18][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陈维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339

[19]同上.3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