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我工作的第8个年头。在这之前,我上了不少的公开课,在市区大奖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困惑也越来越多。比如历史课是否就是“史料——分析——认识”这样一种模式了?在一堂课能呈现的有限几段史料中,既然未必能反映全貌,又如何引导学生得出客观的认识?对于缺乏知识积淀的学生,我还是喜欢用讲述法,但如何讲才能有效?除了历史知识、史学方法的学习,历史课育人的价值如何体现?上海二期课改的教材文字内容较少,如何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拓展?这些问题的堆积使我在教学中遇到了瓶颈,无法突破。
2007年4月,凤光宇老师主持的历史名师基地要找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研讨课,我接下了这个任务。课题选择的是苏版教材高一下册的《全球探险》,这节课的备课、磨课、上课和评课的过程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文明史观指引下,我们对这段在历史中“具有殖民侵略性质”的欧洲人对非洲的“探险”活动评价更客观全面,既要看到其复杂的动机,也肯定其对人类文明空间拓展、区域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如此,对探险精神的欣赏也便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也符合现代社会充满理性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桥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灵魂。将非洲内陆探险置于具体的世界背景之下,通过精选的文献和图片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险的艰难和体会探险者的动机与追求,在前两维目标的基础上,“体会人类在不断开拓生存环境、生存能力过程中展现的执著、自信、智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便自然达成了。这节课中力争三维一体,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更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尽管教材对历史的表述是抽象和概括的,但历史本原是生动、具体和丰富多彩的。面对真实的历史人物、了解曲折历史的过程,体会历史的魅力,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育人方法的独特性所在,学科特色的育人方法使生命教育更有效。
教材的课题为《全球探险》,但是这一课内容庞杂,有新航路开辟、洲际运河的沟通、非洲内陆探险和极地探险四个内容,如果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的话,反而会面面不到。所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选择“非洲内陆探险”这一高中教材容易忽视,学生也并不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拓展,事后证明这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备课时首先确定的是这节课的立意,高立意的课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我是这样分析的:探险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越过的主题之一,人类不断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虽然人类探险的动机非常复杂,但是人类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如何使学生充分感悟人类在探索自然的不懈追求中所展现的那种大无畏的、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在不断开拓生存环境、生存能力过程中展现的执著、自信、智慧,就成了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课堂设计中我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个片段:
一、“非洲内陆探险”的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属于“盲点”,所以我事先制作了《非洲内陆探险大事记(部分)》的表格发给学生阅读,并提了三个问题:你能从这张表格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对这张表格中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吗?关于非洲内陆探险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带着问题也带着好奇心仔细研究了表格内容,并提出了很多疑问。
二、课堂中分析非洲内陆探险背景时,我又设计了一组问题:新航路开辟时,欧洲人知不知道有美洲、澳洲?非洲内陆探险时欧洲人知不知道非洲?为什么欧洲人要等这么久,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去?为什么在18世纪末又去了?这是一组悬念的对比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之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向学生介绍非洲内陆探险经过时,我选择了众多非洲内陆探险家中的一位——利文斯顿作为突破口。用精炼但是动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几个利文斯顿惊心动魄又令人唏嘘的探险故事。
评课环节中,专家和老师们比较赞赏的一是我的选题比较特别,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做了很多努力;二是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特征来统领课,着力于生存发展、探索发展与教材的主旨相吻合,有着教育无痕的意境;三是以史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来指导教学,如对问题的研究和使用丰富的史料等,也能见到平时教学的功力。当然还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质疑的较少,不少史料是辅助,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等。
对此我的感受是评课的褒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这次经历中的收获和感悟,这对我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使我在教学中积累的困惑找到了可以尝试突破的方法,细细想来,有三点:
一是如何理解和凸显历史课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功能(即学科育人价值)。二期课改历史学科提出的生命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创造活动,感悟历史人物对真理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生命的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但是如今沉重的课业负担和狭窄的活动空间,让我们的青少年身心疲惫,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理承受力差。使学生学会笑纳自己,珍惜生命,乐观向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憧憬,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人,也是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的职责所在。原本我认为历史中本就蕴含着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只要课上好了,学科德育也就落实了,现在看来这也是要精心设计的,而且在课堂实施中确实要努力做到避免说教,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和所期望的效果。我在这堂课设计中的课前铺垫、课中引导,总结升华这些环节,一步一步使学生感知非洲内陆探险的不易以及探险家们不畏艰险的精神,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问题听课、思考、感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历史课的魅力来自于课堂细节的展现。在历史教学中凸显育人价值,总是离不开历史事实的,要借助于对史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否则就成为空话。本节课自始至终都贯穿一条主线:人类的探险精神。课堂教学中,我向学生呈现有代表性的史料,通过对丰富精彩的图片、数据图、文字史料的解读,学生见到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探险家,尤其是利文斯顿的故事,在我的叙述过程中,教室里显得特别安静。我能从学生的表情中看出他们被利文斯顿深深地吸引了,被他伟大的人格震撼了,我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凝结着的一股敬意。这也使他们脑海中的“非洲内陆探险”这一历史事件开始变得立体,借用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的话,就是给予学生对于历史如肌肤般触碰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经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历史课的魅力在于细节,真实的历史本身是会促使人思考的,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史实作充足的铺垫,不仅增强了说服力,更使课堂教学兴味盎然,提高了生命教育的感染力。
三是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有了新的思考。拓展可以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我对非洲内陆探险这一内容的选择和扩充,填补了学生知识的空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事后很多学生跟我交流,以前只知哥伦布、麦哲伦是探险家,原来非洲探险的利文斯顿更了不起;还有同学说非洲被“发现”了,就被瓜分了,美洲被“发现”了,就被殖民了,历史的发展真是太矛盾了,我表扬了他触类旁通的思考。我觉得如果课时允许,选择一个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可以做到并能较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做法。拓展也可以是史学方法的展现和学习,课前我动手制作的《非洲内陆探险大事记》,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也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知识整理的学习方法;我设计的三个预习问题和三个课堂问题,意在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引用胡适先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历史也需要想象,可以大胆假设,但是要小心求证,旨在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这些认识的取得使我之后在面对教材的处理时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非洲探险的背景、了解其大致过程以及非洲探险的影响;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分析教师制作“非洲内陆探险大事记”,使学生了解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对文字史料的解读和对图片、数据史料的对比,使学生更熟练地运用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人类探险的精神;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是复杂的,曲折发展的,树立正确历史观。
【教学重点】
非洲探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发展的复杂和曲折
【教学资源】
1.教师对一些史学专著中关于“非洲内陆探险”的论述内容进行梳理,制作表格——《非洲内陆探险大事记(部分)》,课前下发,请学生仔细阅读,并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能从这张表格中提取那些历史信息?(2)你对这张表格中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吗?(3)关于非洲内陆探险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录】
师:2006年11月在中国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与会领导人郑重表示,要建立政治平等、经济共赢、文化交流的新型伙伴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对这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大陆保持着一种热切的关注,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段关于非洲的故事——非洲内陆探险。
“非洲内陆探险”在教材中,只有一个目,正文只有7行字,现在把它扩充为一节课。为什么?这个单元第6课,腓尼基航船、北欧海盗、阿拉伯商道,第7课,新航路探险、极地探险,都是海上探险,大陆探险没有好好讲过。我觉得地理大发现不只是到哥伦布、麦哲伦为止,随后开始的美洲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的探险,我认为也要包括进去,这样我们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才完整。
内陆探险的艰巨性不亚于极地,非洲有几亿人口,不像极地是无人区、它的发现影响更大。我在读大学时,我的大学老师就预言非洲是21世纪最有活力的大陆,是未来世界关注的焦点,所以尽管教材只有7行字,我还是决定把它扩充为一节课,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先一起来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新航路开辟时,欧洲人知不知道有美洲、澳洲?非洲内陆探险时欧洲人知不知道非洲?
生:美洲澳洲是不知道的,但是非洲知道。
师:欧洲人知道非洲什么?
生:知道非洲的埃及、北非地区。
师:这里“欧洲人”要特别提一下,这个单元是文明空间的展拓,“展拓”就有出发区,就有原点,那就是最早的文明区域,从核心文明所在地向外展拓——近代文明展拓的出发区是欧洲,我们反对欧洲中心论,但不等于不承认历史主义。
欧洲知道非洲有好几千年,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进入过非洲旅行,他的著作《历史》一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特别提到了孕育埃及文明的尼罗河。罗马英雄恺撒也到过埃及,在这里他遇见了埃及艳后。但一直到18世纪下半叶,据希罗多德2300多年以后,欧洲人才第一次进入黑非洲。为什么欧洲人要等这么久,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去?有没有同学知道,或想得到原因的?
生:我觉得是非洲的地形极其险恶,使欧洲人望而却步。
师:有道理。有一本书叫《房龙地理》,房龙是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大师,他最有名的是擅长写通俗历史的作品。他说非洲的地理非常复杂,没有一个大陆的地形像非洲那么复杂:
“这地方什么都有,而没有一样于人有利,他所有的一切都似乎排列错了。除尼罗河外,所有的沙漠、湖泊、河流都是徒劳无用的……”——《房龙地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月版
他的意思讲,非洲的河流湖泊几乎没有一样便利交通。非洲的面积是欧洲的三倍,但海岸线却比欧洲短,造成它很少有可以让船舶停靠的良港,很难让人靠近。整个非洲大陆的形状就像一个倒扣的盆子,滚滚河流从内地高原顺着一道道悬崖向低洼的沿海倾泻,形成急流和瀑布。使人很难进入。即使进入了,撒哈拉大沙漠比整个欧洲还大,南面还有一个沙漠,西非洲则是阴沉黑暗的森林。这样险恶的地理环境,使欧洲人望而却步,望而生畏。绝对是几千年来欧洲人无法进入非洲的原因。当然还有非洲的气候,非洲的英文叫什么?
生:Africa。
师:知道这个词的原意吗?
生: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师:非洲3/4的土地受到太阳的垂直照射,有炎热的气候和死亡率很高的热带病。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原因?之前我们讲过的人类探险的动机有哪些?
生甲:有探究知识和真相的科学精神引发的。
生乙:有些出于宗教热忱,要去传教。
生丙:有很多探险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
师:你们觉得以上哪一点是人类探险最主要的动机?
生甲:出于功利,掠夺财富,大多数是如此。
师:非洲内陆探险对欧洲人而言是否有利可图呢?
生:我不太确定,大概欧洲人也不太清楚非洲内陆有什么。
师: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非洲内陆没有资源,他们没有必要到内陆去。一直到15、16世纪的时候,欧洲和非洲交往的兴趣也仅仅在沿海,黄金海岸的黄金,更重要的是在沿海开展的奴隶贸易——“黑色的金子”。非洲内陆对欧洲而言——无利可图。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人不足2.5万,而且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2.1万在开普敦。有关非洲内陆的地图仍然是一片空白,只画着几条道听途说的大河和几个未经确定的国家名称,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上一些动物和人像。
18世纪末才开始的非洲内陆探险,从1769年英国人布鲁斯对青尼罗河开始探险算起直到1876年布鲁塞尔会议,历时1个多世纪。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欧洲人又去了?看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生:有当时废奴运动的影响和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人们想要了解非洲内陆的情况,刺激了人们对非洲内陆的探险。
师:我来做一下补充,人文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奴隶贸易是不人道的,违背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法等国决定禁止贩卖黑奴,废奴主义者也希望进入许多奴隶被俘的非洲内地,从根源上取缔奴隶贸易。不过仅仅如此吗?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推动力?想想17~18世纪,当时欧洲最重大的事件还有什么?
生:英国工业革命。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以下材料:
工业革命的进步援助了这些废奴主义者,它正在使奴隶制过时。因为不断进步的技术所需要的是海外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
——《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5月版)
这会不会对欧洲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使它发生转变?
生:会。
师:是怎么样的转变?
生: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欧美的迅速进展,要在全世界倾销商品,扩大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师:这和非洲探险的兴起会有什么联系吗?
生:非洲内陆是个空白的市场,要开辟市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人文、资源。
师:还有一个原因也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我们的教材讲的是文明史,文明史也是文化史,蕴含着文化信息,我们还要对文化进行解读。请大家看图片,这是探险家斯皮克和格兰特考察回来后,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这反映了西方人当时一种怎样的心态?
生:对探险家十分崇敬。
师: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自然科学、人种学的丰富和发展,欧洲人开始极其渴望了解未经勘探过的地区,开始关注他们一直不了解的文明。对非洲知识的空白,这种无知,第一次被视为缺陷,有损名誉,必须立即弥补。谁能取得伟大发现,填补空白,谁就是英雄。文化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情结。可以找到很多材料为证,比如:
“上千封信涌向《电讯报》和《先锋报》,要求于我同行。……军官、工程师、水手、厨师、磁气治疗师……确信能给我最大的帮助”
——《非洲探险——黑色大陆的秘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那个时代妇孺皆知的英雄,就是哥伦布(哥伦布日)、迪亚士、麦哲伦(麦哲伦海峡)、库克船长这样的人。这种风尚,这种对英雄的崇拜也刺激了人们去从事危险的探险事业,使得19世纪许多非凡的、引人注目的探险家来到非洲内陆。
分析到这儿,大家有没有发现,非洲内陆探险的动机好像是很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总和。
我们讲历史要有过程、有事件、有人物,什么人去,探的结果如何等,这个是我们学习历史要了解的。根据老师的研究,非洲内陆探险和它的背景一样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关于这个过程老师制作了表格发给大家。任何的学习,第一部是知识整理,归纳好了,可以看出问题。
已经请大家在上一节课研究过这张表格,看看能从中提取那些历史信息?
生:探险是有组织者的。有协会、英国政府、教会,探险者背后都有组织者。
师:看看哪一种组织最多?
生:非洲协会。
师:1788年,英国成立了促进非洲内陆考察协会(简称非洲协会),其宗旨是“促进科学和人类的事业,探测神秘的地理环境,查明资源,改善这块招致不幸的大陆的条件。”这段话无非表明非洲协会是一个学术团体,但实际上他有政府背景,后来就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兼并。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参与探险的两股力量,个人、民间团体跟殖民帝国结合在一起。
再看看哪个国家最多?
生:英国。
师:为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是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最迅速、从而对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占有欲最强烈。对探险的兴趣也最浓厚。
师:非洲内陆探险的重头戏在哪里?哪里着力最多?
生:西非、尼日尔河。
师:非洲协会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尼日尔河问题上。到当时为止,这条河仅是个名字。没有人知道这条河发源于何处,流向何方。为了解开这个谜,协会两次派苏格兰医生帕克去探险,都没有成功;我们在表格中可以看到一直到50年代,德国人巴特医生进一步对西非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探险、这位非凡的日耳曼人穿过撒哈拉沙漠,访问了苏丹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历时五年,行程一万英里,于1855年返回英国。尼日尔河探险后,人们将兴趣转到了东非。尼罗河的源头问题是东非的重大问题。巨大的沼泽地和无数的急流使所有的探险家认识到,企图逆尼罗河而上直达其源头根本是不可能的。两位英国人斯皮克和伯顿从非洲东海岸向内地进发。他们发现了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后又发现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英国传教士雷布曼还第一个看到了白雪覆顶的乞力马扎罗山。
在教会和各种地理学会的赞助下,来自各国的探险家,先后探索了尼罗河、尼日尔河、冈比亚河、赞比西河、刚果河等河流的走向。参与非洲内陆探险的那些探险家的命运如何?
生:很多人在探险活动中失去了生命。
师:有一个粗略的统计,仅仅艾周昌主编的《非洲通史》中,记载的62位尼日尔河的探险家中死于探险的有43位之多。
我们的教材着重介绍了一位探险家利文斯顿。他1813年出身英国,受双亲影响传教。1840年,利文斯顿在开普敦登陆,为了扩大传教范围,他不断深入南非内陆,发现了巨大的赞比西河,打破了千百年来欧洲只知道非洲有尼罗河、尼日尔河等大河的印象。传教中他亲眼目击了奴隶贸易的种种罪恶,出于一种基督徒的怜悯,他决心投身探险,开辟一条自沿海进入内陆的商道,用合法贸易取代奴隶贸易。他表示:“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
他于1851年开始三次探险,先从东,到达西海岸,接着返身横穿非洲大陆,于1856年到达印度洋,被誉为横越非洲第一人。利文斯顿带着家人穿越沙漠、沼泽,途中失去了2个孩子和他的妻子。1866年,利文斯顿启程继续探险,消失在非洲的丛林中,整整五年未向外界传递出消息。1871年,斯坦利(另一位探险家)在坦噶尼喀湖找到了他。尽管这时的利文斯敦虚弱、憔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剩下一把骨头”,但他拒绝同斯坦利一起回国。相反,他仍继续探险,1873年5月1日,他的随从发现他以祈祷的姿势死于他的小屋里。他们用酒精和盐在遗体上作了防腐处理,抬着他最后一次穿越非洲大地。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将他隆重下葬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人的忠烈祠。
上节课大家看了表格后,也提出了不少疑问,我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对大家反馈给我的信息也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探险的原因,经过,以及最后的结果和启示,对最后一部分的问题是最多的。
比如内陆探险的结果是什么呢?这些探险行为对人类文明、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呢?现在你们能回答了吗?
生甲:使人们了解了非洲。
生乙:这些探险家回到国内,把在探险中获知的非洲河流航道、道路、自然资源、人文情况的信息,一点一滴地标上空白的地图,空白会越来越少。
师:说得真好。首先是发现——Discover,地理发现。100年后,人类已基本上知道非洲的地理、山脉、河流,探险家们留下的记叙也向后人真实再现了18、19世纪非洲的社会风情。了解经过、结果,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起来思考,探险需要什么?
生:充足的资金,科技的进步。
师:这可以称为什么条件?
生:物质条件。
师:我们纵观这个单元——文明空间的展拓,大家看,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的探险行为是亚欧大陆探险(区域探险)、全球探险、宇宙探险。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那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文明展拓也到什么程度。客观的是物质,主观的有什么呢?
生: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师:需要什么样的人?
生甲:强烈的事业心、充满自信。
生乙:有坚强的意志力、有献身精神的人。
师:这个观点我很同意。有这样一段材料:
帕克给家里的一封信:很遗憾,离开冈比亚时十分健康的45个欧洲人,现在只剩下5个还活着,即3个士兵(其中一个人已精神错乱)、海军上尉马丁和我自己。……但是,即使和我一起的所有欧洲人都死去,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实现这次旅行的目的,我至少也要死在尼日尔河上。
——《全球通史》
探险就是冒险,就要准备牺牲,不管人类探险的动机是如何复杂,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大无畏、献身的精神,我们今天还局限在各自的地区,人类也不会有世界史。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人类光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球还不满足,还要走向广袤的太空。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宇宙探险”。
我们学历史,还要学会对历史事件作价值判断,判断一个事件是否是正面的、积极的,是否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或者是负面的、消极的,阻碍了文明的发展。
请大家再想想,非洲探险本身属于哪一种?前者还是后者?
生:前者。
师:对于一个地区,探险行动之后,按照常理应该会有什么?
生:地区开发,商贸往来,和其他文明的交流。
师:非洲也有灿烂的文明,比如非洲的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艺术大师毕加索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开创了印象派,这就是文明的交融。但是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历史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有没有同学知道后来非洲怎么了?探险给非洲带来的是什么命运?
生: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沦为了殖民地。
师:整个非洲大陆在不到20年中就被瓜分了。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
这也是历史的启示,这叫历史的悖论,即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人的活动意图是这样,结果出来是反的。我们讲成吉思汗、维京人时讲过一种,就是恩格斯的“恶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征战尽管给被征服的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轨迹还有另外一种,伟大的事业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人类的压迫。非洲探险本来是好事,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转化为了人类的压迫。当时的西欧正处于由自由资本向垄断发展,18、19世纪的探险成果被利用,成了西欧列强在非洲殖民的工具。
上节课的预习中,大家还提了不少问题,但今天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在课堂上探讨,向同学们推荐两本书,《发现者——人类探索和认识自我的历史》, 《非洲探险——黑色大陆的秘密》,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一次知识的探险之旅。
【资料附录】
非洲探险大事记(部分)
续表
续表
根据《非洲通史》《非洲探险》《图说世界探险史》等整理。
参考书目:
1.(美)房龙.房龙地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3.Anne Hugon.非洲探险——黑色大陆的秘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美)纳萨尼尔·哈里斯.图说世界探险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