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思想解放”为例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解

以“思想解放”为例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分解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度,决定着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思想大解放推动社会大发展,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文艺复兴借助传统文化引领人们脱离神权的桎梏,学会质疑和思考,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有一条“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经人们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理解,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值得思考和探讨。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2]解放思想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趋势[3]

历史上每一次解放思想,都会带来政治制度、经济规模和社会秩序的变革。这种变革又不断地为新的、更发展的思想解放进行着准备。思想上的发展与社会行动的进步相互作用,贯穿人类的历史进程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变革不仅是政治思想变革也可能是科学思想变革、文化思想变革和理论变革。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度,决定着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思想大解放推动社会大发展,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解放思想,对真理执着的追求,让思想变革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的正是人类的这种精神风貌。

以中外近代文明发生发展为例,近代人类文明得以发生的思想解放要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挑战维护教会神权的理论基础,形成了科学变革。以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巨匠的作品为代表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则是人类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变革。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理论革命。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所发挥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现代文明的理论开创者。科学、文化、理论等变革与思想变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最终也可能会变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的救国之道,也是思想解放的一个历史过程。从林则徐、魏源等人最早的“睁眼看世界”,到倡导“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从试图对封建制度进行改良的“戊戌变法”到彻底结束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为了探索一条国家的发展之路所做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同时又推动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这一条目的内涵,需要循序渐进,可以分阶段分层次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

续表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第4课)

【教学立意】

文艺复兴借助传统文化引领人们脱离神权的桎梏,学会质疑和思考,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受文艺复兴影响应运而生,进一步冲破中世纪宗教统治的罗网,并广泛而深远地普及了文艺复兴的成果。

【教学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本事实,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必然因素、偶然因素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能初步掌握整理、比较、分析史料信息的能力,能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给西欧的巨变。

3.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人的个体价值进而产生对生命的尊敬,明白思考和质疑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实质

难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

环节1:以哈默手稿导入新课。该手稿在1994年被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拍卖所得。这是谁的手稿?比尔·盖茨买下它仅仅是因为其年代久远而分外珍贵吗?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为结尾首尾呼应埋下伏笔。

环节2:通过地图引导学生思考14世纪的意大利自身的优势。

城市的物质基础:与已学过的知识构架起关联,指出意大利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欣欣向荣的贸易活动中积聚起大笔财富,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保障。

城市的自由氛围和统治者的支持:在中世纪,意大利一直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城市生活的氛围也相对比较自由。掌管城市的家族支持学术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意大利自身的优势,并提醒学生优势只能说明意大利具备了可能发生文艺复兴的基础,但还不足以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必定会发生在意大利,由此探讨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环节3:黑死病这一偶然事件,带给欧洲灾难性的影响,促使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设计意图:教师在按照传统思路分析文艺复习发生的原因之后,独辟蹊径,用黑死病这一偶发事件,点出文艺复兴之所以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重要原因,即人在瘟疫面前的彷徨无助,导致对上帝信仰的动摇乃至崩塌,人要自己想办法走出困境。

环节4:借助“前三杰”和“后三杰”讲述文艺复兴的过程。

文学:“前三杰”:善与恶的是非标准;对爱情的讴歌;对七情六欲的承认。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在感受文学巨匠作品美的同时,指出大师们的写作语言是意大利语而不是拉丁语,写作的关注点已从天堂移到人间,肯定和颂扬人的个性价值的。

视觉:“后三杰”(艺术三杰):宗教题材的人性化;个人情感的体现;艺术创作的世俗化。

设计意图:借助分析三幅名画,指出文艺复兴的巨人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很多都供职于罗马教廷,他们是用人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人性和人的创造,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思想解放。

环节5:德国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宗教虔诚度非常高。为什么德国会首先爆发宗教改革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比意大利和德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宗教虔诚度,向学生揭示出教俗利益之争是德国首先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

环节6:根据材料请学生比较新教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的伟大性。他把宗教从天上搬到人间,打破了世俗与教会间的壁垒,在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精神自由的基础上重建了基督教,更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环节7:提出问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解放,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探讨试图使学生感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内在的联系。文艺复兴是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解放(资产阶级的解放)。宗教改革接着文艺复兴来到,既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又进一步把人文主义普及到了社会。因为所有人都信教,都涉及到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因此宗教改革是对全民的解放,它的社会影响力更大。

环节8:提出问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归根到底解放了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给欧洲最大的变化在于解除了神学对人的束缚(从神性到人性),使人们改变了中世纪信仰信仰到迷信、服从服从到盲从的局面(从信仰服从到思考怀疑)。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把人当作人来认识;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宽;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小结:重新回到哈默手稿上,教师解开手稿之谜。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通过小结,师生一起感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人性的意义。不仅仅是比尔·盖茨,事实上今天的我们仍然都需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个体,人只有认识到人自身作为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才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作为一个民族,只有思考之后,它才有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民族。

(上海中学 陈蔚琳)

(二)《美国独立战争》(《高中历史》第4分册第7课)

【内容立意】

由欧洲赴美的移民而逐渐形成的美利坚民族有着欧洲文化基因,敢闯敢想,酷爱自由平等,独立战争是反抗殖民统治,争取自由、平等,创建新国家的成功范例,《1878年宪法》是实践启蒙思想,创建新的民主政治的杰出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利坚民族独立和美国立国的经过,知道这一新型国家的创建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进一步理解画作、照片、漫画等的史料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有关独立战争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解读《独立宣言》的价值和影响。

3.从首创意义的角度入手认识美国革命,了解其结合实际对启蒙思想的创造性实践,感悟追求和获得自由平等以及权力的相互制衡是近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1.重点:美利坚民族独立和美国立国的过程

2.难点: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构建近代民主国家的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1:以“一无所有的美国人”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开明宗义以学生熟知的事物切入,产生对比,设疑激趣。

环节2:引入主题“一个新民族”,以“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他们做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等问题讨论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基本情况。

设计意图:以四个主题叙事的设计分解本课的重点,用系列问题的推进交代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学会从发展、联系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方法。

环节3:追问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关系?在1763年后的新变化?介绍“宾夕法尼亚日报插图”,分析北美殖民地提出的“无代表不纳税”口号。

设计意图:从典型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形成对北美革命发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尝试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看待历史。

环节4:引入主题“一场新革命”,讲问结合利用绘画作品和照片介绍波士顿倾茶事件和莱克星顿枪声,交代独立战争的原因。

设计意图:既是以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解读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从绘画作品、照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环节5:提出问题“北美人打得过英国人吗?”,出示《北美士兵》图片,从潘恩《常识》中选取部分材料并作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对比和解读史料了解北美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环节6:出示《独立宣言》中的一段材料,分析其颁布的意义和影响。

设计意图:解读原始材料,侧重分析与概括思想的传播。

环节7:引入主题“一个新国家”,讲述《独立宣言》手稿的故事,讲问结合分析美国人对于建国的三次抉择,出示制宪会议相关的照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制宪会议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应用从照片、图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关注细节,了解制宪会议的背景及意义。

环节8:阅读教材中有关《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解读美国的民主政治设计及分权制衡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认识美国民主政治的首创特色。

小结:引入主题“一个新时代”,展示“美元上的国父们”和林肯的一段材料,点出美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以概括和陈述的方式完成全课学习内容的小结,点明主旨,为下一个有关美国的课题学习埋下伏笔。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20课)

【教学立意】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激变”和历史“渐变”下的产物;它“改变”了当时的中国,也推动之后中国的“巨变”。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重大史实。

2.理解文献、著作、回忆等资料的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以“变”字为主线,学会从基本特征、联系比较、创新意义等视角解释与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法。

3.体认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的思考与抉择,感悟其对民族未来敢于担当和探索求真的精神,认同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先导的历史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传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难点: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1:由“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切入,引用当时的新闻材料,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上,借助新闻材料,创设时代氛围。

环节2:转入“中国为何形成这样一次思想文化变革?”的深层思考,师生共同分析“梁启超和陈旭麓的观点”,认识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设计意图:理解当事人和后世史家著作中历史观点的证据价值;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梳理中国现代化探索之路,学会从时代特征、时代变迁的多元视角看待历史的方法。

环节3:转入“中国需要怎样的思想文化变革?”,以“辜鸿铭的辫子”、“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为素材,揭示“无形的辫子”之内涵,追问“你认为(当时的)中国应该如何铲除封建思想?”、“陈独秀推崇的是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

设计意图:构架材料与问题的内在逻辑,形成对新文化运动思想旗帜的初步认识,学会从发展、联系的视角审视历史的方法。

环节4:利用历史文献、油画等,讲问结合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懂得不同性质材料的历史特点及其证据价值;掌握基础历史知识。

环节5:以“杂志发行量的变化”为导入口,转入“如何使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的思考,以“胡适日记目录”为素材,设计“胡适日记中提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以白话文为切入口?”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形成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明了原始材料的史学价值;初步认识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环节6:利用历史文献、图片,讲问结合介绍白话文运动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借助基于史实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材料,掌握基础历史知识。

环节7:以“思想的多元”为导入口,转入“何种思想在中国最终脱颖而出?”的思考,以“吴玉章回忆录”和“毛泽东文选”为素材,思考“两位年轻人都提到了哪一件事?”、“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形成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理解回忆录的历史特点及证据价值;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环节8:利用历史文献、图片,讲问结合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以历史图文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环节9:转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的思考,结合材料和书本知识,引导同学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贯通本课知识,进而呼应主旨。

环节10:回溯“梁启超的反思”,追问“新文化运动成功了吗?”,运用“新诗与旧诗”、“打孔家店”和“打倒孔家店”等材料,揭示新文化运动评价存在的争议和误读。

设计意图:从感性体验出发,由浅入深拓展思考,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复杂性,传达辩证、全面、发展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认识到不同史料之间的价值区别,培养对史料信度与效度的判断能力。

环节11:以“新文化的争议”为导入口,切入“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了吗?”的思考,采用“对民主和科学内涵理解”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化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时代意义的认识。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和历史,认识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性,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杨浦高级中学 武颂华)

[1]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