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学校上海市徐汇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创建于1850年,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从某种程度上说,徐汇中学的变迁对上海乃至中国的中学校史研究具有“标本”意义[1]。将百年传承的文化积淀作为丰厚的育人资源融入日常教学,凸显于一点一滴的育人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置身于大历史、大文化的氛围中,是学校在发展中将持续关注的一个大课题。
如何使汇学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作为汇学传承者的今日徐汇中学的领导集体有着系统的思考。学校确立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走进徐汇,体验快乐、尊重、博爱;置身徐汇,感悟感恩、责任、诚信;走出徐汇,透露正气、大气、志气。这一目标,既透着百年汇学的历史底蕴,又勃发着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朝气和担当。校史教育与时代脉搏相契合,彰显出与时俱进的育人价值。
从历史教师的专业出发,我的思考是徐汇中学的历史与近代中国和上海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是历史教育的极佳切入点,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共鸣开始获得历史的感悟和认识,而校史中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弘扬校史、传承学校精神,也是现代社会中应对整体的时代精神迷失的重要途径,即寻求“根”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是从高二年级开始的,通过对学校历史的研读,我发现很多的内容如西学东渐、上海开埠、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后的学校改革等近代历史事件都可以在徐汇中学的校史中找到相印证的历史资料。所以,历史学科教学结合校史育人的尝试从近代史教学开始,试以洋务运动的教学片断来说明。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挽救危亡,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工业文明学习以达富强目的活动。洋务运动不自觉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第一步,而其最终黯然收场又反映了中国现代发展之艰难。在亡国危机刺激下,洋务运动上有统治集团强有力的洋务官僚倡导,下有开明人士的积极呼应。徐汇中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马相伯,是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大教育家和宗教改革家,马相伯曾出使日本,担任驻神户领事,是李鸿章幕僚,洋务运动的干将。如何将这一珍贵的历史片段融入我的课堂教学,不空谈大道理,使学生既感受学校名人的风采,产生亲近和自豪,又能使学科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我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片段:
讲述洋务运动背景时向学生介绍这是清政府内部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一场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的上海,成了洋务展开的重镇,很多接触西方知识的精英分子投身于洋务事业。提问学生,是否能说出几位这类知识分子的名字。学生列举了书本上出现的近代数学家李善兰和合作研制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徐寿、华蘅芳等。
我接着介绍说我们学校有一位著名的校友,也积极投身洋务,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他既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校第一位华人校长。学生立即回应,是马相伯吧?言语中既透出兴奋也隐含着不解,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校长怎么和洋务运动也有关系?引出马相伯这位人物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疑问。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决定继续加深学生的疑问,转而讲了一个马相伯求学期间的小故事:徐汇公学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停泊在上海的外国军舰,令马相伯惊讶的是:“兵舰上的机械很简单,什么都没有,舰上的炮位既不能升降高低,也不能盘旋左右,更没有准头,和中国的土炮实在没有多大分别。”诚然,当时中国没有这样的兵舰,但马相伯并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相信通过努力,中国的军事科技一定能够蒸蒸日上。这个看似和主题无关的小故事,实则向学生展示了马相伯从小的志趣和品格,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兴趣和质疑,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马相伯到底有没有直接参与洋务运动呢?
这时我给出了学生肯定的答案,马相伯直接参与了。洋务运动期间,马相伯和弟马建忠超前地提议举贷以充兴办海军及各项新政的费用之需,得到李鸿章首肯。马相伯后果于1885年梯航美国,凭他的魅力、学识、口才和西文造诣,在美国旧金山、纽约赢得政、商界人士一致推重,二十四家银行愿意提供高达五万万两白银(马相伯自述)的借款,远远超出原来二千五百万元的筹措数。[2]听到马相伯在美国借款成功且数额巨大,有些学生脸上露出很自豪的神情,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看这件事结果如何?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惊讶,借款成功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难道会有不同的结果?冷静下来思索后,有位男孩子起来分析说,我知道洋务运动后期经费困难,很多洋务事业因而停顿,如果接受了这笔借款,可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可能出于某些原因,这笔钱款没有到达中国。
我表扬了这位男孩子的理性分析,并告诉学生们,事实也确实如此。马相伯借款的消息传回国内,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保守、顽固的清朝官员们怀疑这是李鸿章和“洋鬼子”的卖国交易,吓得中堂大人再不敢接受。一次利用巨额外资发展自己、迎头赶上列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失之交臂。再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说马校长很有魄力,这样的结果可惜又无奈。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经历了疑惑、兴奋、自豪到失落、遗憾的过程,对于洋务事业在近代中国的艰难推进感同身受,而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细节窥视历史,在体验和感悟历史中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辨,不仅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艰辛曲折的原因,也进一步激发了对爱国老人马相伯的崇敬之情。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为调节课堂气氛,我又描绘了一个历史细节,马相伯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到徐汇公学亲自向马相伯请教拉丁文,后来马校长90大寿,蔡元培派夫人来祝寿,因徐汇公学为男校,门房不让蔡夫人进校门,马校长亲自到校门口说情,才得以进入。在学生们会心的笑声中我还介绍当年的马相伯以其才俊受到各方欣赏,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聘他为翻译和秘书。马相伯拒聘了,具体原因失考,只有他自己留下的一句话:“我学法语,非为法国用,是为中国用。”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几个历史细节,一位始终抱着拳拳爱国之心的学者形象跃然而出。
课后,我和学生交流,有学生说:老师,我终于理解了在我们学校,为什么一直强调马校长有三种身份,他确实很了不起。在徐汇中学,马相伯的三种身份是:校友马相伯,一位聪明又刻苦勤奋的学长,学贯中西;校长马相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对事业执着追求;爱国老人马相伯,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教育救国,被称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校史,作为学生身边的资源,不仅能被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开发,而且可以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中,马相伯校长投身洋务的故事,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与悲情结局,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洋务精英分子的超前胆识和强国责任。将校史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既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式理解,饱满的校史人物更散发出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
在学科教学中,历史课可以说是融合校史资源最多的学科。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历史,有屈辱、有抗争、有探索,在艰难中开始近代化的探索,是历史课堂凸显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这100多年,徐汇中学也经历了初创、发展,专制和改革,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知名校友、知名校长、教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他们对于学校的发展乃至上海和中国的近代历史都产生过影响。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学习汇学名人的事迹,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开拓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可以利用丰富的细节,轻松的方式,充沛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育人既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又要落到实处。校史育人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学校历史的优秀传统,并找到与现代学生成长相契合的点。如何将这样的尝试扩展到更多的教学片段,如何由点到面设计更多的学段,用好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展现学校文化和特色,我将继续思考和实践。
[1]庄小凤、马学强.《西学东渐第一校——从徐汇公学到徐汇中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12.
[2]课堂中的这个故事来自马翁1935年的口述《一日一谈》等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