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红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课堂教学有三个关键点:合适的教材、易于接受的讲授逻辑、教师个性化的表达。这三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交互的桥梁和连接点,它们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脑力劳动,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脑力劳动交换过程。优秀教师的课堂理论与实践、身与心、脑与灵是整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教学不是自己先学理论,然后再讲自己的实践,而是他们自己的行动本身就透着知识和理论。
【关键词】教材 讲授逻辑 个性化表达 情绪区域
管理教学素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要义,以学生管理素养提升为目标,本着“问题导向”“比较导向”“发展导向”的指引,管理学院自2015年3月起开办了“管理教坛风云”研讨沙龙。研讨沙龙探讨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方法,引介著名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他山之石,期待“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经典教学理念在研讨中生成新意。
第一期的“管理教坛风云”研讨沙龙于2015年3月30日举行,此次研讨中,教师们围绕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随后的4—5月,管理学院5个系分别组织各年级本科生进行教学座谈,座谈会上学生讨论最多的话题和问题也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我有幸参加了上述所有交流活动,结合教学研讨沙龙、学生座谈会、平日教师沟通以及自身的教学经历,本文大致总结并阐述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点:合适的教材、易于接受的讲授逻辑、教师个性化的表达。[1]这三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交互的桥梁和连接点,它们连接着教师与学生的脑力劳动,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脑力劳动交换过程。
首先,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材规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学习教材可以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一些事实和现象。教材中获取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准备和基础,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培养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然而,现在很多大学课程没有教材或者教师没有认真挑选合适的教材。座谈会上很多学生反映,没有教材的课程或者教材晦涩难懂的课程给他们的自主学习造成很多障碍,因此,好的课堂教学从合适的教材开始。
合适的教材中知识点是明晰的。在课堂上,我们经历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学生仔细地听老师内容丰富的讲解。讲完教材以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有什么疑问?”结果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提问题。于是,教师就认为学生理解了教材,接着往下讲。当教师在随后的讲解中发现学生对刚才的内容一点也不懂时,其挫折感和郁闷情绪油然而生。其实这种现象不足为奇,因为教师在讲课的开始就没有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思考教材是上课的第一阶段,对教材的熟悉能让课堂充满自由和灵感。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很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同时,有经验的教师还特别重视让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观察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知识不够巩固,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也没有理解各种事实和规律性之间相互连接的那些“点”。
其次,易于接受的讲授逻辑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课堂思考的喜悦。这一阶段主要是上课前的备课阶段。教师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学生的情况。任何一门课的任何教材或者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括活生生的学生。每年的学生不同,同年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所谓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善于确定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如果在备课时教师只想到讲解的具体方法,而没有想象课堂进行中活生生的画面,那么,这种备课只是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如果教师不思考学生的状态,他就不可能备好课,更不可能上好课。
备课时,教师在心怀学生的情景下主要考虑的是讲授的逻辑,这一逻辑要有助于完成课堂上的两项重要任务:第一,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让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到智能发展的的喜悦。首先在知识传授方面,不要让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失调。所谓关系失调,就是指学生还没有具备掌握某些知识的工具或基础,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们。这样会导致一种可怕的后果:学生坐在课堂上却无所事事。因为他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索性就放弃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课堂讲授的逻辑很重要,它要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储备”到“知识周转”的转变。
另一方面,课堂授课要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喜悦。教师备课的时候,教材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材,用学生的思考来构建讲授逻辑。只有当思考使学生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主动求索时,他才会希望掌握知识,真正掌握知识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抱有研究的态度。课堂上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方法是:所讲的内容包含教材里一定“份额”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东西,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的稳定的兴趣。我们的教学研讨沙龙上,也有教师指出把“知觉与非知觉”的东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吸引学生持续的注意力。好的课堂上,教师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一边思考一边吸收。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就成为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劳动。同时,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也就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他们就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因此,富有思考吸引力的课堂很少看到台下学生在玩手机、台上教师自言自语的场面。
最后,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表达是对前两个阶段的诠释和传递。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师要有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要有丰富的情感,能打动人的通常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朴实却包含真诚的情感。就如饮食一样,粗茶淡饭顿顿吃,还能吃得下,而大鱼大肉吃几顿感觉不错,若是天天吃、月月吃就会让人难以消化和接受。
语言本身具有对话的性质,互动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课堂上,语言作为共同活动的媒介,它的作用是让参加者协调他们的活动,通过语言表达推进这些活动、实现这些活动的目标。所以,课堂语言要有师生交流的空间,不能自讲自述。另外,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也很重要,教师的讲要和学生的听相匹配,语速不能太快,声音的高低和语调也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有所调整。
语言有构思功能。教育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接受,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才能理解我们共享的但又形态各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而产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起责任的动力。若要发挥教师语言的教育功能,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超出教材的范围许多倍,他的知识越宽广、精深,话语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其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语言是人格化、个性化的东西。大凡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师,都是有语言魅力或有个人语言风格的教师。但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要警惕另一种极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常听学生反映一种情况,说有些老师的课讲得很好,听的时候很开心,但是笑过之后什么也没记住。那些讲课很热闹的教师通常都善于使用新语言、新材料。一切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来看都很诱人,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却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据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人的大脑也有“情绪区域”,如果脑的“情绪区域”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兴趣就会消失,疲劳和漠不关心就会来临。此时,教师的话只是一种声音而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听着这些声音也不能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教师要以恰当的语言、较为合适的材料内容来调控学生大脑的“情绪区域”。事实上,善于使用语言的教师,不是说一些“语不俗不惊人”的话,而是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他们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
无效劳动大概是当前大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遇到的最严重的危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交流发现,优秀教师的课堂理论与实践、身与心、脑与灵是整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教学不是自己先学理论,然后再讲自己的实践,而是他们自己的行动本身就透着知识和理论,就像好演员演戏一样,让观众只看到故事性而不见剧本和表演的成分。优秀教师通过课堂环节的智育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他们智力的训练。这种智力的训练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看法,不仅表现为他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行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理想。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通过三个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并且将这种训练的核心放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信念世界观的方向性上。
[1][苏]B. A.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238,239.
[2][美]Sandra Hollingsworth. 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不同的教育变革实例. 黄宇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陈向明.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 教育研究,2014(5).
[4]庄玉昆,褚远辉. 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 中国高等教育,2013(7).
[1]感谢为本文提供写作灵感的管理学院的所有教师和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