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树彬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学习投入度与活力课堂建设的关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偏好教室边缘座位、不认真听讲、缺乏交流互动等消极行为,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一是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大学习投入度。
【关键词】学习投入度 活力课堂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的投入,也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然而,目前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状况却并不乐观,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几乎是所有大学课堂最常见的景象。[1]“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得令人可怕。”[2]西方有一句谚语:“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一定能使其喝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学习投入度(Student Engagement)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对其课程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包括行为、情感和认知三个方面。行为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外在、显性的投入;认知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策略;情感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有当学生在这三方面均积极投入时,课程学习才是高效的。
活力课堂(Activity Class)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气氛活跃等。活力课堂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正如《论语》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通过经验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消极行为主要有: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偏好教室后排等边缘座位,不认真听讲,缺乏交流互动等。
一般而言,学生到课情况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到课率最高,大四学生到课率最低,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呈降低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上午和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到课率较低,周五学生到课率较低;从课程上看,专业课学生到课率最高,选修课学生到课率其次,公共选修课学生到课率最低;从专业上看,文史类学生到课率低于理工类学生到课率。学生到课情况不尽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访谈中,有同学说,“刚上大学那会儿基本准时上下课,后来就比较少了,经常迟到,大家都这样,好像觉得也没什么”。还有同学说:“我感觉学习动力不是很足,因为经过大一之后,我们对大学生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怎样去应付考试,怎样让自己得一个高分,然后平时可能就放松得比较严重。”在不少学生眼中,迟到早退甚至逃课并不算一个事儿,“都大学生了,管那么严干嘛”!有些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或担心老师点名成绩受影响,也会被动到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究竟能听进多少,不得而知。甚至有同学被点到名,很兴奋地说:“总算没白来。”随即转身离场。
学生在课堂上的座位选择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选择座位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空间的“领域性”。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自己满意的座位,并从心理上意图掌握着自己座位的主动权。不少研究者通过图式记录法观察学生所坐位置与其课堂参与的关系,发现了所谓的“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比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动力,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教师与同学的认同,对班级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访谈中,有学生说:“上课第一排是万年空,学霸一般都坐在前排和中间,拼命拍照、抄笔记,她们是学霸,我有的时候想听课的话就会往前坐坐,不想听的话就坐后面。”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从后门进入教室,从后排开始寻找座位,所谓“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到课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认真听讲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过也没闲着,聊天、睡觉、听音乐、玩手机、看小说杂志、打闹嬉戏、吃东西、发呆、做作业,或看考研、考证资料等,行为五花八门。微信兴起后,玩手机就成为非听课者最常做的事情了。非听课行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位学生趴着睡觉,旁边的几位同学接也开始睡觉。如果一个学生看报纸,那么这份报纸会在他周围传阅,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看报纸的同学却看得津津有味。一位学生在访谈时说:“如果老师讲得特别好,不管他讲多长时间我都愿意听,但是如果他讲的我实在听不下去,我就会自己看课本,或者写写作业。有的课实在听不下去了,也会玩手机,手机信息量大,有意思。”对此,有人无不辛酸地说:“在教室这个场域里,仿佛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老师和学生像陌生人一样,各自在忙各自的事情,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3]
大学课堂的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要求讨论时,大部分学生反应冷淡,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一些教师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结果。一位学生说:“一开始会主动回答问题,后来发现没几个人会主动回答,我也就不会了。从众心理吧,这对我自己也不会产生什么消极影响,反正心里有答案就行了,最后用自己的答案跟老师的核对比较一下,就能了解自己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有学生说:“上了大学之后,和高中不一样,老师很少点名让某位同学回答问题,一般都是面向全班提问,可能是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主动回答,除非老师叫到我。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是和我一样的,保持沉默的学生比较多,除了性格原因之外,主要是随大流。”[4]
与中小学课堂相比,大学课堂更具开放性,教师普遍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有思想的碰撞、融合,课堂气氛才更加活跃。大学课堂本应是一个能够激起头脑风暴的地方,却成为教师唱独角戏之所,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投入度不够、课堂教学活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也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模式呆板单一等因素,同时与学生自身的性格、人生观、学习态度等因素有关。
在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上,多勒(W. Doyle)等学者提出了课堂生态系统观,认为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构成了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并非一个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生活、成长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5]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应从“教”与“学”两个环节着手进行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学识渊博、有激情、注重教学技巧的教师通常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更多的投入,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亲近感,且愿意深入其中,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广泛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并适时调整。有学生说:“有些课,比如理论性强的或其他本身就比较枯燥的,如果老师花一节课来收集我们的想法,让我们想想这个课怎么上才能让我们觉得不错,并且老师采取了大部分人想上的那种方式,可能上课效果会比他一开始就用自己的方式讲要好。”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或反馈意见随时做出调整。
(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研究表明,对于课堂教学,学生最不关心的是教师的科研水平,而最看重的是课堂教学方法。[6]丰富有趣、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引发课堂消极行为。为了保持课堂的活力,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将课堂据为己有。福柯指出:“在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享有话语权的平等主体,通过情境性教学、合作研究式教学和评判式讨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3)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贡献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是上完课后就甩手走人。在课堂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正的关爱,感受到教师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所付出的努力。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主动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引导。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揭示的那样,教师的期待心理会引起学生的行为变化,学生的行为变化会趋向教师的预期模式。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这句话启示我们,学生参与对真正高效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树立愿景,追求卓越目标。明代王守仁说过:“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马卡连柯也说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是由最近的前途决定的,那么这种人就是软弱无力的人。”远大的理想,这种内源性的动力会激发出人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人的发展无疑具有持续的激励作用。
(2)培养兴趣,做一名“乐知者”。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一名“乐知者”。
(3)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模式,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选择性学习、独创性学习、适应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自主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专业认同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参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活力课堂,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力,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力,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邹进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王玲. 知识观转型:美国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基.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
[3]郭景扬,练丽娟,陈振国. 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李桂山等. 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Arends,R. I.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The Mc-Graw-Hil Go,1997.
[1]高慧斌.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亟待提高. 中国教育报,2015-07-08.
[2]张楚廷. 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 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7.
[3]赵蕾. 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H大学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程辰. 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调查研究:以N市三所高校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马志远等. 教学互动对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一所地方大学的实证研究. 复旦教育论坛. 2011(2):51~56.
[6]郝一双. 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