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与实践探讨

实施与实践探讨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对笔者在深圳大学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发现研究型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创建研究型供应链物流类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如何构建研究型供应链物流类课程教学的内容?目前,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研究素质已成为西方各国诸多大学的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

马利军

(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

【摘要】本科研究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本科研究型课程教学国内外现状的回顾以及对本科研究型课程教学内涵的探讨,分析了本科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笔者在深圳大学开展供应链物流管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发现研究型教学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的教学实践值得推广。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教学 供应链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的知识不断更新,物流实践性的要求持续提高,物流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更加广泛和深入,从而使供应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纵观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模式,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实践着这种新型的教育和教学模式。

近年来,深圳大学确立了从单纯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转变的办学目标,学校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同时,对本科生开设科研短课,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因此,构建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加快推进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就必须要本着拓宽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指导思想,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研结合的能力,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活跃思维和兴趣热情。

深圳大学管理科学系率先全国在本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并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在管理科学方面凝聚了一批从事供应物流管理的学者,相关学者在顾客行为下的库存控制、环境友好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尽管如此,在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提倡构建学生自主、教师主导下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改变教师、学生的观念,如何深入理解研究型供应链物流类课程教学的内涵?如何创建研究型供应链物流类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如何构建研究型供应链物流类课程教学的内容?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如何使学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也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明确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环节及模式。

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就提出了“教学、科研两者要相统一”的教育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价值及可修正性,培养学生运营心智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教学模式是探究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的先导。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正式提出了研究训练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会本能地对周围的新奇事物发生兴趣,并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在美国,提出本科生研究素质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这是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中最早、最成功的本科生科研方案之一,该计划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此后,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的本科生科研活动步入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Research Experiences for Undergraduate,REU)”,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进行支持。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相结合,以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认为,科研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的目的是对知识的传播,学习的内涵是对知识的索取,大学应建立以知识为中介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the research-teaching-study nexus)”。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大学以此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一些大学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加强学校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查尔斯·维斯特以及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都在不同场合强调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此外,哈佛大学积极鼓励本科生自主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为此每年拿出100万美元来奖励那些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的本科生。到了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发展基金会主席博耶(Boyer)起草了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蓝图》,他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把对学生研究素质的培养推广到美国所有研究型大学中去的观点。目前,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研究素质已成为西方各国诸多大学的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的研究型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还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许多大学借鉴了美国知名大学的一些成功经验,树立了优先发展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这种目标导向使各大学的各种政策和资金倾向于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导致本科教育缺少足够的关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从1999年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制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提出,显现出国家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对于本科生研究素质的培养仍然缺少全面的实施方略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尚未形成具体的本科生研究素质培养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研究型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普遍采取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例如,用开设“独立研究”模块课程、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和推广“项目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对于研究型教学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一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则包括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的观点和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的观点。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的观点强调学生承担研究任务,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相关的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自主性的、实践性的以及综合性的。教学的目标是多维度的,相关的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角度的(赵洪,2006;崔军,2008;张炳生,陈志刚,2008)。此种理念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的观点则强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该观点也强调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研究,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体现始于问题、基于发现、倡导创造性特色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等方面(彭先桃,2008;蒋侃,邓柯,2008)。此种观点下,教师则起着主动作用。

很明显,由于高校的不同定位,其对于研究型的教学内涵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深圳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而言,笔者更倾向于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的教学内涵。此种观点下的研究型教学,就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从事科研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模式。

为了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创造一种全新的校园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构成一个学习化社区。这样的大学社区,要致力于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研究为中心的关系,使得教授和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以他们的良好互动形成健康和富有生气的学术氛围。此外,研究型教学的实施还有赖于建设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首先,高校要积极与社会联动,使得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用于实践,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再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增加。其次,要构建一种“大学文化”环境。这种大学文化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宝贵养料。再次,有些大学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创造一种国际化教育环境,招收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进入大学。这样可以在校园里建立一种异质性、文化多元、种族多样的人文和学术生态环境,使大学成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集散地,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需要运用多种知识、理论、方法予以解决,这种趋势使研究逐渐凸显了跨学科性。作为研究生培养基础的本科生教育也应该强调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尽量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跨学科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大学的组织结构,各院系之间长期形成了相互的独立空间和自身利益,我们要设法打破这种机械式多层组织构架,建立一种跨学科的本科生教育机制,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扩大跨学科选修和必修课的范围。另一方面,本科课程的设置要加强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单一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知识型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要跨学科开设课程,通识课程类型应灵活多样。

相对于传统的本科教学,研究型本科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融探索、研究、创新为一体。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不再仅仅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承受者。这样的变化必然决定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与教师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得到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宝贵财富——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参与教师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这种师生平等的研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中,通常运用论文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研究等典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我国高校亦有普遍的适用性。论文研究(Paper Research),其要旨是:学生从事论文研究,从文献阅读到选择研究题目,从设计和安排研究过程到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从数据或资料采集到整理成文发表,所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要旨是:学习过程不是始于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然后学生运用原理和公式解题并通过考试,而是从实际问题或疑问出发,有时甚至问题本身都没有很好地定义,需要学生自己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发掘、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问题以及采用的模型进行评价,通过研究的过程来学习掌握课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案例研究(Case study in Science),其要旨是:学习过程从一个具体的实际情景或问题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以此使学生在教科书和现实世界间建立联系。在研究型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学习者。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助,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变成发现、理解、评价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通过研究型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支持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活动,为本科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尝试探索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了解科研的全部过程,将有助于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让他们体会科学研究的精妙,加深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为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1996年,清华大学尝试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类似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1998年,北京大学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的大学纷纷效仿,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目前,深圳大学也实施了本科学生创新发展基金计划,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每年设立数十个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各自的本科生科研规划、资助办法,有的已经获得了丰硕成果。但管理运作水平普遍不高,经费额度、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发端于美国泰勒教授(R. W. Taylor)等人在1933—1940年所倡导的著名的“八年研究”。他们所提出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评价方法体系与原则,证明了教育评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他们提出“教育评价的界定,应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相比欧美大学而言我国许多大学虽然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是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晋升和奖励的首要标准。在自身发展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并不重视去做那种既耗时费力又缺乏“评价效益”的教学工作。研究型教学没有激励制度保证,显现水平低下与效果不良的现况也在意料之中。因此建立一种公平、客观的教学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对于施行研究型教学的教师的评价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专业素质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还要考虑人才成长和研究型教学的需要,制定教师的奖酬机制。其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成就应该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在教学一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鼓励杰出的教师从事本科研究型教学工作。

学校一直重视本科学生的教学,自从李清泉校长上任以后,加大了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力度,专门拨出教研经费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开展对研究型课程教学的探索。笔者依托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顾客可选交货期的库存管理模型”及“基于顾客选择行为的疫苗类生物制品供应链决策与绩效研究”,先后开设过“基于顾客选择行为的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前沿问题探讨”两门研究型课程。该课程人数基本限定在10人之内,上课方式、时间及地点都非常灵活。研究型教学的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诉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学科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并在有限的教学环节中将研究命题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地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环节的组织本着“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辅以‘课前知识储备’与‘课后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见下图)

研究型课程教学组织示意图

首先,主讲教师要讲授方法性、过程性、学科前沿性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研究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对相关的研究命题进行讲授,包括该研究的背景、发展现状、国内外先进的实例等。通过这样的专题讲座,结合前期学生自身的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有较全面综合的了解。这里,笔者基本上会把相关课程最核心的文献综述为学生进行讲述。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课程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可以对研究对象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调研中鼓励学生采用问卷、访谈、取样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再次,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学的第三环节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有效承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通常,笔者会要求学生通过PPT、白板等展示设备,把自己的观点用最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特别鼓励学生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提出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冲突,产生新的、更加综合、全面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很多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的模式,能更好地从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等角度去思考问题。

最后,通过公开成果展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学效果的反映。经过了前期的讨论,学生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将成果公开地展示。这种公开的展示不仅仅是平面的、静态的展示图纸、模型,同时要组织一个现场的答辩环节。答辩人是参与课题的学生,答辩委员由所有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邀请的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在答辩过程中,每组同学首先要进行自我阐述,再对答辩组教师的提问进行解答、讨论。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成果提炼、提高的过程。展示的成果,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反映了教学效果。

笔者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供应链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与热情都很高,对研究型教学的效果也比较满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总结供应链物流管理类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得失,可以发现如下效果:

(1)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类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全过程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并在教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引导、监督和效果评定。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课程通过论文、案例、游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进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实现主动性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学生清楚地了解了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也培养了学生进行文献查找、文献综述、实验设计等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不少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都到国内外相关高校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

目前,研究型本科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研究型教学已经得到国内一些大学的重视,部分大学已经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实施了该教学模式,但对于我国的本科教育整体来说还远远不够。研究型教学水准也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一领域尚有大量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在当前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目标下,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探讨与应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于研究型本科教学的探讨与应用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对于深圳大学而言,研究型本科教学也只有短短三年的实践时间,还需要从整体课程设计入手,推动研究型本科教学的发展,为学校全面建成综合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崔军.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 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邓元媛. 研究型教学在本科高年级教学中的引入. 教育与职业,2014(9).

[3]蒋侃,邓柯. 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3).

[4]卢国显. 关于在大学本科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公安教育,2011(2).

[5]彭先桃. 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 教育导刊,2008(3).

[6]孙莱祥.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谭海鸥. 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中国高教研究,2008(7).

[8]喻国华. 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究. 教学与管理,2006(2).

[9]张炳生,陈志刚.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10]张洪田,孟上九.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高教研究,2008(2).

[11]赵洪.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2006(2).

[12]周文成. 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本研究得到2014年度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编号JG2014039,在此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