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研究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Web 2.0、p2p、Wiki等的影响日渐提升,不断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单方向的供给关系不同,它能够把消费者的热情、奉献及收入结合在一起。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催化剂。

7.1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总论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截至2009年3月,全球互联网网民数达到了15.96亿,普及率也达到了23.98%。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层出不穷,创新踊跃,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业务形态。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务业态与新兴服务业态都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此时的新兴服务业态彼时则为传统服务业态。但这种变化不是转瞬即逝的,有相对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Web 2.0、p2p、Wiki等的影响日渐提升,不断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

7.1.1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概念与范畴

所谓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指由近期互联网领域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直接促生的,通过互联网中新兴开放平台提供创新型服务的业态。它们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表现形态,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特征,其服务内容更新颖、融合趋势更明显、附加值更高。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单方向的供给关系不同,它能够把消费者的热情、奉献及收入结合在一起。它蕴藏着巨大能量,既满足了人们越来越高的服务需求,也为现代服务业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它成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迈进的重要载体。

7.1.2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特征与分类

1.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主要特征(1)网络性。一个能够快速应变的企业需要有一个能够适应变化、提供足够技术的平台。该平台应该是一个合作的平台,能够联合最广泛的合作伙伴一起应变,以迅速组合适应性的产品,最快地应变。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也只有互联网才能成为这样的平台。由于采用了无边界技术,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有能力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自由平等地获得知识和信息服务,它打破了地域差异,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

(2)增值性。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催化剂。其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带来服务的大幅度增值,由此带动整个地区的服务经济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即使产业不断扩张、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效率增加,从而不断提高服务的增加值。

(3)动态性。变化快,需求活跃。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业态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同样会产生很多跨行业的新兴服务机会。新市场和新空间不断发展,新需求不断满足。

(4)开放性。互联网新兴服务基于开放的服务平台,利用开放的创新技术,采用广泛参与的开放商业模式,提供面向大众的开放性服务。技术的发展和模式的创新造就了新兴互联网服务业显著的开放特性,促成了用户的广泛参与,增强了用户创造服务和使用服务的能力。

(5)结构性。互联网新兴服务注重知识结构化管理,利用平台化促进知识和服务的聚合,有益于实现资源重构,并向服务专业化发展。

(6)融合性。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网络、不同层面的融合。跨界服务促进了服务领域间的合作,促进了不同技术、不同网络、不同层面间的深度融合。IpTV、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是典型的融合特性业务。

2.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准则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六大特征是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它可能同时具有六大特征,也可能只具有几个特性。因此,在理论上就需要依据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六大特征具体确定或有效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界定准则。

一般而言,在做出总量定性判定的前提下,界定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基本准则有两个:①同时具备六大特征的严格判定准则;②只需要具备包含网络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在内的3个以上特征的广义判定准则。例如:若按严格标准,SaaS软件外包服务业由于不能严格满足融合性特征,就不属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范畴;但若按广义标准,SaaS软件外包服务业满足网络性、开放性、增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它仍然属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范畴。从这一点看,通常所述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所指都是基于广义判定标准而言的。

根据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界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服务,如社区网络服务SNS、垂直门户等具有双向互动性质的网络媒体。

(2)创新空间的互联网服务,如移动互联网服务等。

(3)创新的内容传播手段,如高效率的内容分发手段p2p等。

(4)面向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的创新服务,如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等。

3.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分类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出发进行划分。

(1)从服务对象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可以分为个人/家庭消费、娱乐、企业应用、行业应用和政务服务等四大类。其中,个人/家庭消费服务包含Web 2.0、移动互联网、SNS等服务;企业应用服务包含SaaS、Ip pBX、IDC等服务;行业应用服务包含MpLS VpN、垂直门户、SNS等服务;政务服务包含政府网站等服务。

(2)从网络产业链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从前到后可以分为用户参与的自服务、ISp服务、网络运营商服务和合作服务等四大类。其中,用户参与的自服务包含博客、播客、论坛等服务;ISp服务包含SaaS、SNS、垂直门户、搜索引擎等服务;网络运营商服务包含MpLS VpN、移动互联网、IDC等服务;合作服务包含Mash\|up、VoIp、IpTV等服务。

(3)从网络技术视角出发,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自下而上可以分为互联网网络基础服务、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互联网基础业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等四大类。其中,互联网网络基础服务包含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专线、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互联网网络增值服务包含MpLS VpN、数据中心IDC等服务;互联网基础业务包含IpTV、p2p、CDN、垂直门户、搜索引擎等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包含SaaS、Web 2.0、SNS等服务。

7.1.3 国内外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向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各领域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加强,从而使互联网服务从娱乐向国家和社会更重要领域迈进,互联网正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1.产业融合成为互联网服务发展大趋势

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服务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因此,抢占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制高点成为产业发展的共同方向。

通信制造商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向互联网服务业渗透。例如,2007年,Nokia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OVI,提供定位服务、在线音乐商店和游戏业务。

传统互联网公司不断延伸服务范畴,逐渐进入电信服务领域。例如雅虎发挥其在搜索和Widget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专为移动用户设计的 Yahoo! Go 2.0,并同手机制造商合作,嵌入软件客户端,力图掌控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环境,并实现固定和移动互通业务。目前,雅虎已与16家移动运营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广雅虎oneSearch移动搜索服务。2007年,Google推出手机开放平台Android,组建“开放手机联盟”,以图在移动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运营商也开始涉足互联网内容服务领域。例如,移动运营商SK经营的社区网络服务Cyworld用户已超过2000万,约半数的韩国人使用该业务,其中在青年中的覆盖率超过90%;法国电信涉足小规模的内容制作,Verizon与迪斯尼、维亚康姆公司、福克斯新闻等签订了内容合作协议;英国电信设立宽带娱乐和教育部门,负责开发、授权和出售宽带内容,包括定制音乐、游戏、电视及电影。

这些行动不仅是服务提供商角色的相互进入和替代,更强烈激发了服务的创新和融合,形成了新的互联网服务种类、模式和产品。互联网服务与电信服务在相互进入、相互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融合,通过电信能力和互联网能力的结合,形成下一代电信网络服务的新理念Telco 2.0。国外先进运营商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英国电信BT推出的基于Google Map开放接口的新位置服务,极大地激发了信息服务的动力,产生了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产品,成为典型的融合服务范例。

2.移动互联网开辟互联网服务的新空间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的独特能力(如移动性、定位能力、安全性等)与互联网应用技术及用户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能力、思想和模式,为互联网注入新的发展与创新元素,将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和全球布局尚未形成,但围绕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战略布局和全面竞争已开始。2007年,各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纷纷介入,均试图利用各自的优势掌握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话语权。在制造商方面,苹果公司借助其在ipod积累的用户基础与影响力,2007年与AT&T合作发布iphone。互联网公司方面,Google的手机开放平台Android,也旨在占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先机。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仍处在较初级的阶段,发展水平与固定互联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还是业务应用与商业模式均未成熟,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新领域,凭借我国已有的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完全有可能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实现技术业务的创新,进而带动中国整个互联网和电信业的创新跨越,加快中国信息化的进程。移动互联网是我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中国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下一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也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对我国而言,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完全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实现从追随到领先的跨越。

3.社区网络服务增长强劲,全球化市场发展显著

社区网络服务(SN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业务种类之一。SNS作为网民参与互动、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为用户提供表达的自由环境,多对多的传播环境。

从2004年开始,SNS业务逐渐展露其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的SNS业务发展迅速。MySpace全球注册用户数1.88亿,2006年6月独立访问量为4800万,页面浏览量274亿;Facebook于2007年进入快速发展期,6月活跃用户达3000万,9月独立访问量2420万,10月微软收购了其1.6%的股份;YouTube是一家以视频短片服务为核心的SNS网站,它允许任意发布和共享视频短片, 2007年9月独立访问量已达4740万。亚洲地区的SNS服务发展也非常不错。韩国的Cyworld(赛我网)提供了基于固定互联网和移动方式下的SNS服务,超过43%的韩国人使用该服务,用户超过2000万;日本的Mixi SNS用户超过370万,70%为活跃用户,平均每个用户每周在线时间将近3个半小时。

我国SNS服务还处于探索与发展期。SNS服务提供商众多,用户规模总计达到6100万。我国网民使用SNS服务的频率和比例为:每天使用的有14.6%,每周使用一次的有20.7%。部分互联网公司在原有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推出带有SNS特征的服务,如腾讯基于IM推出的圈子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服务需求不断细化。未来,SNS服务将成为全球互联网网民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基本平台,SNS服务将向社会生活的纵深发展,在SNS服务大平台上融合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等多种业务,人们通过SNS服务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商业服务活动的模式和空间。

4.SaaS创造软件产业革命性机遇

SaaS对于传统软件业具有革命性优势,它开发成本低,具备更低的最终用户接入费用和更快的按需服务响应速度,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服务和应用,采用可按需定制和按需付费的服务模式,使软件行业的分工更加细致。

2007年,众多的国内外企业明确进入了SaaS服务提供市场。Google推出的Google Apps premium Edition套装软件提供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日历、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功能,在桌面办公工具软件领域正式向微软Office发起了挑战。阿里巴巴高调进入SaaS服务市场,并铸造SaaS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用友打造在线服务集成平台,旨在面向小企业提供在线软件服务的集成。金蝶也积极投身于电子商务服务及企业SaaS服务市场。

我国作为SaaS的后发国家,同全球领先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5.p2p流媒体推动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p2p流媒体是一种基于p2p技术的互联网视频应用,通过对等网络的“去中心化”服务特性,充分利用peer节点(用户)的共享资源,有效降低传统网络电视对服务器负载和出口带宽的高标准要求,在服务器和带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较低成本实现视频业务的流畅播放,改善业务体验,提高用户黏性。

国外的流媒体市场近年来呈现全球性的爆炸式增长:2006年,美国AOL和华纳兄弟开始采用Kontiki公司的p2p技术提供p2p流媒体服务——In2TV;Joost、Movielink、Cinemanow、iTunes、Starz娱乐集团等也推出了互联网流媒体服务;英国媒体公司BBC、BskyB和英国电信BT在2006年前后相继开始提供p2p流媒体服务。国内的p2p流媒体应用也快速发展,p2p流量取代hTTp流量成为Internet流量主体。ppLive、ppStream、QQ直播等大批知名p2p网站应运而生;p2p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每天同时在线人数超过百万人,吸引大量的风险资金。同时,运营商也积极加入p2p的服务提供,央视和清华Gridmedia合作提供的p2p在线春晚直播,峰值观看人数高达140万人;十七大的网络实况直播,峰值在线人数高达177万。

6.互联网服务业态向更深领域扩展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向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使其成为关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的关键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国民经济各行业信息化的普及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外部政治格局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平稳构建进程。

研究表明,我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社会信息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正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我国互联网服务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网上采购的服务商品销售额比重将达到1/4,销售总额的比重将超过10%。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社会保障、政府办公等重要信息设施已经在互联网上进行部署,政府网站更是直接利用互联网提供社会服务。在社会生活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且渗透到通信、娱乐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电子票务等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文化方面,互联网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丰富和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社会信息化发展使社会各领域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加强,从而使互联网服务从娱乐向国家和社会更重要的领域迈进,互联网将成为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

7.1.4 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态发展现状

1.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态组成与规模

我国互联网服务主要分为基础网络服务和内容增值服务。互联网网络服务指基础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基于自身Ip网络提供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网络传送服务、互联网IDC服务、互联网VpN服务等服务内容。目前,我国互联网基础网络服务主要由重组后的3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2007年,我国互联网网络服务总收入规模约480亿元。

互联网内容增值服务指ISp、ICp提供的互联网内容信息服务和视频、游戏、教育、商务等互联网应用服务。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发放ISp、ICp牌照2.2万余张,互联网网站150万个,互联网内容增值服务总收入规模达到577亿元。

据CNNIC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98亿,超过美国成为互联网世界第一大国。与2007年末相比,全国新增网民8800万,增长率达41.9%。

在各种接入方式中,90.6%的中国网民使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即2.7亿中国网民使用宽带访问互联网;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达到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

2.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态重要特点

目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态的发展体现出以下5大特点。

(1)对传统信息服务业态有一定的替代作用。p2p、Web 2.0、移动互联网、SaaS等新兴服务的出现对传统服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业态的更新换代,不断推陈出新。

(2)各个业态内服务更精细化。行业化的垂直门户、专业化的SNS、垂直搜索引擎等的出现推动了各个业态内部的进一步分化,服务更专业,信息更精细。

(3)产业链收缩,网络服务提供商和ISp争夺主导地位。设备商、ISp等都制定了向电信业务领域进军的发展战略,力图将自己在互联网内容应用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展到电信业务领域,与网络运营商进行竞争。产业链在两端的扩张下,逐步简化,信息服务的界限逐渐模糊。

(4)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仍然依靠后端的广告收入为利润来源,缺乏其他赢利手段。

(5)产业领军企业崭露头角。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互联网企业逐渐成长,并已经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里。

7.1.5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主要问题

1.互联网服务遭遇持续增长压力

作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宽带能力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互联网服务发展的重要标准。未来,我国宽带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困难较大,达到发达国家的全民普及水平需要较长的周期。

宽带市场进一步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受到中国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的制约。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市场容量庞大,而西部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受消费水平制约,增长困难。同时,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中高中以上学历用户占85%,35岁以下用户超过80%,目前新技术市场主要以年轻、高文化用户为主,新技术全民普及难度大。另一制约因素是终端。宽带业务的发展同电脑、手机等高技术、高价格终端密切相关。中国目前电脑的保有量仅7500万台,而上网电脑已达5000万左右,目前电脑上网普及率约为66%,宽带用户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近电脑净增长速度和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进一步增长空间不大。

2.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尚处于“跟随”状态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服务业的转型和战略突破都提供了众多的发展良机。在新的领域,国内外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相互间差距不大,竞争是平等的,机会也是均等的。但这些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将不再具有先发优势,而重现传统领域的落后局面,追赶和超越难度极大。

移动互联网领域处于跟随状态,虽然在中端成熟推广领域发展迅速,但在高端开创领域存在空白。与Nokia、Apple、Google等高端领先企业相比,我国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平台,技术含量仍然不高,致使国内通信制造业产能虽然很大,但创新少,研发弱,长期处于跟随状态。创新能力的不足致使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没有转化为优势。

在社区网络服务领域,我国目前出现了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ISp,但原创性的服务还不多,难以在激烈的全球SNS服务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另外,很多ISp在尝试新的模式和应用,但缺乏产业促进的政策指导和业务试验平台,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论坛,也具有SNS服务的特征,但是缺乏商业化的指导和转变。

在SaaS领域,国际巨头、中国本土的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对中国的SaaS市场虎视眈眈,他们要么依赖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要么凭借自己在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市场份额,要么利用自己在IT渠道市场的号召力,期望抢得SaaS市场先机。虽然国内的各大SaaS提供商与国际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与国外相比,从核心技术到产业环境我们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内的SaaS企业大都缺乏核心竞争力。

从若干领域的情况看,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在新兴领域的竞争中已经呈现出被拉开差距的迹象,如不及时跟进,差距将愈来愈大。

3.缺少宏观政策扶持,新兴服务市场环境有待培育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持续发展需要良性的市场环境。但由于缺乏宏观层面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市场自发行为突出。体现出的明显弊端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过多的企业自发的短期行为,服务主体为追求短期利益可能破坏产业生态环境,可能影响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存在大量的同质竞争,资源相对集中,缺乏统筹规划,战略布局不尽合理,影响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整体和谐发展;三是市场行为缺乏自律,有待规范,新技术、新应用同时也伴随着信息安全、健康文化等问题,离“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仍处于自发阶段。由于没有宏观引导,服务企业自发性强,注重短期效益,服务业持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不高,发展的方向性不强。

成功经验无法有效上升和推广,不能形成产业带动力,实现整体产业突破,而失败的经历再重复上演,抑制了前进的步伐。

4.商业模式仍不清晰

从国际和国内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模式来看,国内外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国内外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因为文化和特点的不同,中国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有自己的模式和自己的特点,不可能简单效仿国外。文化不同特点不同,导致中国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发展中国独有的商业模式。

5.自主创新不足,原创性产品少

目前我国互联网服务种类齐全,整体市场和世界先进水平逐渐拉近,互联网应用和业务同国际主流的业务应用发展基本一致,国内ISp在业务提供能力方面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ISp一样站在了同一起点上。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一直以来都采取跟随战略,引进和简单模仿过多,原创性产品非常少。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先发优势越来越重要,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的基本战略,我国服务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仍然缺乏拳头产品的研发能力。

6.产业合力有待加强

在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与应用已经开始成长,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也正在形成,同时产业各界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多持积极的态度,技术研究、标准制订等配套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但通过实践发现,我国要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实现整体突破仍然存在若干需要完善的问题,其中以在现有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立足国内的完整产业链,结合产业链各个环节推进系统和关键技术标准化,发展创新的商用系统运营模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等最为突出;迫切需要站在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系列化的研究、试验验证、商用化推广等,推动国内产业各界形成产业合力,提升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整体实力。

7.2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战略

1.战略愿景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战略愿景是:经过整个产业的长期不懈努力,把我国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互联网新兴服务基地。

2.宏观战略目标

(1)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目标。

总规模:不断提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规模,力争几年后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实现年增长超过30%。

服务水平:服务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超过70%。

创新能力: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重点共性技术开发平台,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竞争能力:形成几个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国际领先优势企业,核心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比例显著提高。

协调发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普遍服务,差异化发展。

(2)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带动效应目标。

产业带动效应:发挥对相关电信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信息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创造相关产业发展的和谐环境,不断促进和扩大各相关产业原始需求,实现对各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

其他领域促进作用:面向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电子政务,推动和发展创新型服务,促进我国企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信息服务,促进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打造服务型政府,促进提升社会劳动就业。

3.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路线

在发展路线的选择上,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将吸取资源基础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各自的优势,遵循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演进。即在战略上强调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技术创新并重,有选择地发展代表发展趋势、能够解决自身实际发展困难的项目,这依据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愿景、发展走向和自身需求考虑发展路线。

资源基础模式:指把战略重点放在取得或者培养竞争对手所难以或不可能模仿的资源和创新能力上,强调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自身“核心能力”,发展的方向基本上建立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强调自身资源发挥。

产业组织模式:是指发展围着市场转,即使没有合适的基础资源,也要获取资源以满足这种思路,在战略选择上采用的是“机会带动”的增长方式,发展方向基本建立在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注重新技术引进。

7.3 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是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创新性的服务业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机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把握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脉搏,推进其以“强化科研、科学规划、统一认识、重点扶持”的思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现提出推进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九大政策建议。

1.加强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业态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扶持移动互联网、SaaS、p2p以及SNS等一系列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持续鼓励和支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农村服务等服务领域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体业态的发展。从示范配套、公共平台、人才供给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例如,移动互联网示范工程可以分为农村移动互联网示范、个人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以及商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就移动互联网的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平台、芯片、终端、业务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寻找突破口进行协同研究和业务示范。

示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创新产品市场发展研究、区域互联网服务特点研究、龙头企业培育策略、全国市场推广策略等,最终完成适合于我国战略发展需求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产品领域培育方案。

加强示范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推动示范工程的应用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工程阶段性应用成果的推广,加快培育若干个新兴服务业态产业龙头企业,以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特点,促进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

2.建立有利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通过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发展战略的制订,建立有利于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顺应信息产业服务化的大趋势,适应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产业特征,顺应互联网络新兴服务业态的创新特点和融合趋势,推进产业政策创新,在产业政策制订方面突出快速跟进、可调整、融合的特点,进行以产业扶持为导向的政策环境建设。

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消费的社会环境。鼓励消费大众化,推动市场需求的扩大。积极在大学校园等年轻群体聚集的地方推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扩大消费者体验新业务的范围,培育信息消费习惯。总结相对成熟的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新兴服务消费模式和商业模式,激励不断扩大信息服务消费群体。

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

3.强化服务行为监管,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市场的行业规范

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市场的行业规范,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加强对滥用市场地位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打击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督促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对用户信息的保护。例如,对p2p服务的不良信息加强监管,以谁发布谁服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

4.加快形成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加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完善互联网以及创新技术和业务的相关专业培养模式,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和锻炼互联网新兴服务业的人才。鼓励国内外相关专业培训机构以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成立培训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教材和师资,重点培养外语熟练,掌握IT技术以及专业应用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工作。

5.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示范工程,建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产能聚集,集成创新能力的突破,寻求产业体系系统的共赢。例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依靠产业集群,带动包括终端设备制造、软件生产、服务运营等一系列的产业参与者,将移动终端产能、服务市场以及服务能力发挥出来,形成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建立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

增强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中国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业国家品牌和企业品牌,建立出口专项扶持基金,主要用于企业国际认证的补贴、国家品牌建设、海外市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合作渠道建设,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等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建立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海外市场服务体系,营建海外市场专业服务平台,为外向型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市场拓展服务。

大力培育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积极培育跨国经营的本国信息服务企业,国家在资金投入、外汇额度、出口信贷、信用担保、出国手续、通关服务、企业海外投资等方面要提供一切便利,使骨干企业率先实现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提高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6.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探索网络融合路径

推动建设先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宽带网络性能,打造精品互联网。支持互联网新兴服务的发展,持续推动宽带提速,普及宽带网络。完善提升宽带网络性能,形成高性能的宽带Ip网络环境。以业务网和承载网为重点,探索发展演进与创新之路。结合NGN研究实践和CNGI研究示范,探索NGN和NGI融合发展之路。以TDSCDMA为重点,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持续创新和向下一代技术的演进。以业务网为重点,结合软交换/IMS应用与3G部署,探索我国实现固定与移动融合的方案与路径。

7.强化政策引导与标准化工作

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实施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制订的开放性,引导产学研联合制订标准,加快互联网新兴服务行业统一标准的制订,形成统一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统一的结算、支付、电子证据、物流配送标准。逐步完善各类信用数据库,形成科学严密、高效顺畅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对于个人用户的信息保护等形成行业标准。例如,制定p2p业务的数据接口格式和规范,该规范也可以解决互联网p2p内容管理的数据基础问题。

8.加强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导向

制定和执行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态度,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发展思路的宣传,开展一系列的业务服务示范工程,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强调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在公共服务、社会生活和教育医疗等领域所发挥的良好作用,正面引导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服务,宣传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精神。利用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社会性等特征,比如SNS服务,结合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向青少年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9.给予税收、融资优惠政策,完善审核和法规制度

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经认定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享受以下优惠的税收政策: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境内新办的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所缴纳的企业增值税,可参照软件企业优惠政策执行;互联网新兴服务企业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以及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及特许权使用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员工薪酬及员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加大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示范工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投入、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行业标准编制、人才培养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力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统筹规划,制订政府辅助、税收优惠、政府担保等措施,加大对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力度和优惠范围;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完善,为风险投资创造灵活、有效、可行性强的退出机制。

建立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审核制度。建立对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企业的审核制度,建立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审核程序,做到透明、公开、定期审核等,将审核制度同其他政策关联,形成良性的产业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国家级SaaS企业认证和审核机构,对SaaS企业进行年度审核和评级。

加强同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相关的立法工作的推进。积极开展各种信息化法规规章的制订工作,从法律层面保障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健康快速发展。

附件1: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与技术业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与固定互联网不同的要素如下。①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业务中,接入手段包括2G、3G和E3G等,不包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无线宽带接入提供的互联网服务。这是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基本区别。②移动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了WAp和WWW方式的互联网服务,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特点。③终端的多元化,除手机终端外还包括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

从网络上看,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除接入技术不同外,在架构上并无本质不同。但是,由于两者发展特点和阶段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平台与固定互联网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对于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架构体系更加非标准化和更具封闭性,体现在终端平台标准化程度低、体系林立且封闭性强,既缺乏业界共同制订的标准,也缺乏能够真正适应和引领发展的事实性标准。目前,移动终端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提供与创新需要终端平台的适配和开放。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固定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是移动互联网现阶段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②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目前此类业务并不多,如移动VoIp。③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进行的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 2.0业务、移动位置类互联网业务等。这三类业务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创新业务。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全球布局与关键要素

1.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特点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如Google CEO 埃里克·施奈特所言:“移动互联已经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重大互联网现象……它掌控着进入更大的网络世界的钥匙。”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全球战略布局已全面展开,各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纷纷介入。由于各自的领域和特长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并可能对未来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乃至移动通信和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至今,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战略布局明显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显著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以iphone为标志,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应用为本。目前移动互联网上的业务主要是形成固定互联网业务的相似业务体验,特别是Web2.0业务在手机上的实现。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发展特点:①移动互联网开始由WAp向完全体验的WWW方式转变,其中基于Web2.0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发展热点,Web流量超过WAp流量,占总流量77%(Opera观察,2008年1季度数据);②从目前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相似,全球40%的流量是社交网络业务,美国达到63%。目前,全球的顶级移动运营商都开展了很多移动互联网业务,其中重点业务多数是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

(2)模式创新。Apple iphone挑战传统电信终端业,2007年推出的iphone以“终端+内容+设计”为主要竞争力,颠覆业界原有的发展模式,冲击电信运营商,内容成为业务模式的重要因素。Nokia全面从终端制造向互联网服务转型。内容与应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内容+终端”捆绑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模式。以内容应用为导向整合产业链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3)开放博弈。移动互联网通过移动手段运作互联网业务,新市场进入者要求移动互联网市场进一步开放。在这场(网络)开放博弈中,形成了移动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终端运营商三方各有专长互相博弈的局面,包括设备开放、应用开放、批发业务和网络开放的博弈。随着三方策略和地域政策的差异,未来演进的方向难以预料。

(4)平台制胜。平台的竞争正从封闭、一家掌控式的平台向开放式创新、产业协同的平台发展,平台的领导者将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领导者,不同平台的竞争演化为不同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以终端为核心的平台成为发展的关键,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开发与提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平台。

2.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竞争特点

综上所述,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显著的总体特征是“跨界”,即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商、移动通信设备商、消费电子设备商、IT制造商融合跨界竞争。

三、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1.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2008年末,我国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人,集中在30岁以下群体,这与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一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以WAp为主要方式,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网页字节数约为800GB。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格局有以下特点。

基础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2007年底中国移动WAp业务收入90.4亿元,年增长32.3%。中国移动无线音乐俱乐部会员6688万户,手机报付费用户2355万,飞信注册用户7326万。

全国从事移动增值服务的企业达到了1万家左右,2007年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其中10%的Sp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Sp服务提供商经过了移动数据业务初期的大浪淘沙后已经形成了若干较有实力的Sp品牌,包括:空中网(媒体内容,无线社区,手机广告)、TOM在线(门户网站,广告赢利)、3G门户(最大的手机客户端集群)、天下网(力推UGC)、掌中传媒(基于位置的无线营销)等。

2.我国企业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

目前,我国的运营企业都已经开始重视移动互联网,但中国移动是比较早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进行布局的企业。

操作系统平台:加入Google的OhA,并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自己的OMS终端平台,试图以此聚集产业链为其业务发展服务。

中间件与应用软件:中国移动推出了基于浏览器技术的应用运行环境BAE(Browser\|based application run\|time environment),它统一了终端功能访问接口,实现跨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够快速访问网络,并能够实现一些小的应用与本地搜索。

应用:中国移动正在准备mSpace个性化的Web 2.0和面向移动终端的Mashup聚合服务,提供个性化主页定制服务。

软银、中国移动、Vodafone集团pLC 3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JIL,开发支持各终端平台及操作系统的手机Widget运行环境,预计最快2009年完成开发。

四、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战略需求

1.加速信息化进程

从目前看,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移动互联网的全面竞争已经开始,而游戏规则和全球布局尚未完全确定。各方力量合纵连横,试图利用各自优势掌控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话语权,制订新领域的游戏规则,占据制高点。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新机遇,谁就有可能在互联网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移动互联网是网络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和实现产业跨越的目的,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

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脑仍然是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尤其缺乏上网设备,对广大农民工(超过2.5亿)而言也是如此,网吧能够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仍有限(2007年网吧接纳的农村网民2552万)。

移动互联网对中国的信息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000—2007年间,我国手机年均增长6611万,是同期上网电脑年均增长(987万)的6.7倍。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加速中国信息化进程,这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尤其具有战略意义。

2.从追随到领先

在互联网领域,我国是追随者;在移动通信领域,我国在TD\|SCDMA上取得了突破,拥有庞大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用户规模,以及巨大的移动终端产能,面临一个特殊的发展机遇。然而,相比于全球产业巨头战略布局的加快,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国已经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筹码,应该选择新的模式发展移动互联网,在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实现网络通信技术的创新,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核心能力。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条件。我国移动用户数全球第一,比第二(美国)、三(印度)两国的用户之和还高出12%;移动终端产能全球第一,2007年生产5.49亿部,占全球产量的50.7%;中国移动运营商进入世界运营商前列,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居全球第八、利润额全球第五、市值全球第一;中国有1万多家Sp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

我国企业参与了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并具备一定的实力,总体特点如下:市场和产能是最大的优势;在创新能力的各个层面均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并参与了多个国际阵营,但主要平台体系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越靠近应用,越有优势,越靠近底层,创新的壁垒越高;部分企业已有相当实力,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布局。

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力量和研发力量仍比较分散,参与了国际上的多个平台体系;国内未形成产业协作,力量分散。

4.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紧紧围绕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要素:应用,移动互联网内容与应用;开放模式,聚合产业链力量;平台体系,打造移动互联网竞争平台,构造产业链生态体系。

在终端平台体系方面,我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构建自己主导的终端平台体系,并因此形成和领导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生态体系,但目前建立自主的终端平台体系的难度很大。目前情况下,应发挥优势,从应用和高层平台入手寻求发展突破,并进一步强化优势、弥补短板。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应用软件可以作为突破口,并进而向下延伸,寻求深层突破。其中,整合产业力量是加速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创新进程的关键。

目前急需的是尽快统一互联网、电信业、通信制造业、芯片与软件业等各界的认识,深刻理解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业务创新和产业机遇,高度重视,形成大力发展的产业共识。其次,要分析和认清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与战略布局,在准确判断全球发展态势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目标,确定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着力方向和突破口。最后,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附件2:博客商业化发展情况

一、全球互联网与博客发展概述

2005年,Web 2.0浪潮影响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博客是以个性化、自组织、开放性等为特征的Web 2.0的典型应用和服务,如MyBlogLog。2006年,分类信息、视频分享、播客、垂直搜索、电子杂志等典型Web 2.0网站受到资本青睐,超过20家Web 2.0网站获得风险投资,资金总额超过2亿美元,投资热潮形成。

(1)全球博客蓬勃发展,美、日、中分列前三甲。根据全球著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统计:英语博客占所有博客的39%,随后是日语和中文博客,分别占博客总数的33%和10%。

(2)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随着博客的普及,博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媒体性因此逐步显现,开始对传统的主流媒体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有: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博客影响媒体网站架构,美国CNN、ABC和英国《卫报》等传统媒体的网站都有博客版块,博客系统成为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博客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国外的博客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于新闻发布、政治竞选、社会交往、产品推广、客户服务和电子商务交易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著名研究机构pew的调查报告显示博客正在激发一个创作群体的产生,他们同全世界共享其声音。

(4)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博客发展概况。

美国:博客的发源地,网民对博客的认知度较高,其用户群体年轻、多元化。

欧洲:普通人对博客的信任度很高。

日本:博客数量规模相当庞大,普及度高于美国,手机博客发展迅猛。

韩国:博客普及率相当高。政府对博客实行实名制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

中国:从2002年开始发展,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全球博客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2006年,中国的博客数突破6000万,用户规模高速增长。

二、中国博客产业环境和市场格局与趋势分析

1.中国博客产业环境分析

中国博客发展的速度势不可挡。随着博客规模的扩大和博客产业的成熟,分析博客发展的产业环境对博客服务商把握发展战略,促进博客生态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府密切关注博客发展。中国博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诽谤、谩骂、侵犯版权、揭露个人隐私等问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政府部门已经密切关注博客的发展,高度重视博客的引导和规范工作。

(2)网民持续增长扩大博客发展空间。CNNIC于2009年1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6.4亿户,为未来移动博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博客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加快了博客的大众化发展。博客开始融入网民日常生活,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

2.中国博客市场格局分析

随着门户网站全面进入博客市场并大力推广,博客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博客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博客市场大致可分为三个阵营:①QQ、MSN、新浪、博客网和搜狐等;②网易、百度、中国博客网、Blogbus、和讯、Anyp、天涯博客和赛我网;③众多行业性、地方性专业博客网站及其他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

目前,国内市场的主要竞争者有QQzone、MSN Space、新浪博客、博客网和搜狐博客等。

3.市场格局趋势分析

(1)门户博客竞争将更加激烈。QQ、MSN、新浪、搜狐、网易、百度等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博客的推广力度,不断升级产品、推出新功能。

(2)专业博客服务网站(BSp)面临生存危机。门户网站全面介入博客市场,BSp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3)国外竞争者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中国高速成长且潜力巨大的博客市场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国外竞争者的目光。MSN、赛我网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国外竞争者在资本、服务、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博客服务商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4)电信运营商发力移动博客市场。中国移动已经独立涉足移动博客市场,并且还在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

三、博客商业模式分析

1.中国现有博客商业模式分析

(1)博客广告。博客广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网络广告的全新网络广告形式。博客广告以个人博客为中心,以博客个人信用为基础,以博客的自组织、自经营为手段,依托博客的网际关系网络为传播通道,实现广告内容在目标受众中更精准、更快速地自扩散,是一种能激发受众对广告内容深刻认知的新型网络广告运行模式。博客广告的核心要素是关系网络、信用机制和自经营。

(2)博客增值。博客增值是指博客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博客扩展服务或相关产品收取费用的商业模式。常见的博客增值服务有个性化模板、虚拟人物、扩大的网络存储空间、虚拟礼品、音乐等。

(3)移动博客服务。移动博客就是在手机上使用博客。用户注册申请移动博客后,分别在博客后台和手机上进行相关设置,然后以短信、彩信、WAp等方式发布文章和图片,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4)企业博客服务。企业博客是企业、学校等组织将博客用于新闻发布、产品推广、内部协作、项目管理等,把博客融入企业的工作中,实现特定目标。

(5)博客软件服务。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博客服务软件及技术支持服务帮助用户架设企业博客,通过收取软件费和服务费等获得收入。

2.博客商业模式展望

未来博客商业模式的探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用户需求系统研究。用户的需求是设计产品的关键点,也是设计商业模式的重要立足点。用户对博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及时、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对于确定博客服务的定位和内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对博客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随着博客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每天产生海量博客内容,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对海量博客内容进行加工,其中有特色、有价值的信息可能产生新的赢利点,因此需要从技术、模式等方面对博客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3)对现有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现有的博客商业模式都有不足之处,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对中国不一定有效。因此,根据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博客发展的最新情况,完善现有商业模式可能充分收获目前尚未挖掘的价值。

(4)博客与其他服务融合创造机会。与博客一样蓬勃发展的还有其他许多服务尤其是新兴的Web 2.0服务。这些服务之间的不同关联性都是用户关注和需要的,尝试融合它们,在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创造新的商机。

四、中国博客发展展望

1.用户需求成为博客发展的首要驱动力

博客成为越来越多网民最新的选择,也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服务之一。博客频道在各类型的网站中成为标准配置,SNS元素的加入对博客用户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2.博客理念和产品形态的趋势分析

随着用户需求的发展和博客形式的丰富,用户对博客理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博客已从最初的记录个人生活的日志发展到沟通交往的新平台。更值得关注的是:博客已进一步升级为个人的“网上家园”,引发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博客对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博客的理念也因此不断升级。

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博客的媒介形态呈现出富媒体化趋势、组织形态呈现出社群化趋势。因此,博客正在发生质的飞跃,从博客1.0跃升为博客2.0,并且还在不断进化之中。随着博客成为个人“网上家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博客开始超越只是记录生活和交往平台的有限作用,正成为集合众多新兴服务的综合平台,构建出一个基于博客的开放体系,进一步从功能和应用方面强化其作为个人“网上家园”的作用。

3.中国博客发展演进的五个阶段全景分析

本书基于对互联网趋势博客发展的长期研究,以独创的断层理论为基础,将中国博客的发展演进分为创新期、接受期、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晚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由此形成了中国博客发展生命周期图。

附件3:网络社区发展情况

一、网络社区的定义

网络社区是指以论坛(BBS)为主,包含博客、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网络社区作为网络用户互动的新型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点:表达的自由,缺乏集中的控制,多对多的传播,成员出自自愿的行为。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Web2.0所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

二、网络社区的发展历史

1978年1月,史上第一个BBS也称CBBS (Computer Bulletin Board System) 问世,它比互联网“年长”15岁。1983年,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出现,被称为BBS鼻祖。1991年,我国出现第一个BBS站,从1996年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早期的网民多为专业人员,使用界面简陋、操作繁琐的Telnet形式BBS。 1997年10月猫扑大杂烩创站,是中国较大的综合类BBS社区。1999年,西陆网站、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纷纷推出特色社区服务。腾讯1999年推出OICQ,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社区平台。 同年,阿里巴巴成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和服务。

2001年秋天,互联网公司(dot\|com)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互联网的一个转折点。Web 2.0概念正式提出,从此出现了新一代的网络社区服务。2001年,赛我网已经是韩国最大的博客型社交网站, 2/3的韩国人在赛我网上建有自己的迷你小窝,99%是实名登记。2002年8月,我国第一个博客网站“博客中国”成立。2003年起,美国的MySpace、Facebook、YouTube等相继成立,发展迅速。

三、中国网络社区现状和发展趋势

1.中国网络社区分类

目前,国内网络社区主要分为话题类社区、综合类社区、门户类社区、主题类社区、高校BBS、聚合类社区、SNS类社区等。

目前,随着Web 2.0的进一步普及,以用户及其人际关系为中心的SNS类社区发展越来越快;但从具体形态和用户直接感知的角度看,BBS论坛还是作为主要的社区形态独大。BBS论坛式的社区又主要以综合类社区、门户社区和专业社区的用户量庞大、内容丰富、品牌知名度高为主要代表。

2.中国网络社区发展阶段分析

(1)导入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网络社区的导入阶段,虚拟社区由BBS和新闻组起步。1997年是中国BBS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

(2)成长期。1999年网络论坛进入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不断出现,各种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随之出现。2000年左右,中小网站和专业网站及社区增长迅速。CNNIC数据表明,2000年6月30日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网站数增长了25倍,从2.7万跳跃成长至67万。

(3)快速发展期。2005—2010年是我国网络社区的快速发展阶段。在Web 2.0概念的媒体炒作和国内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下,中小社区网站迅猛发展的势头备受关注。CNNIC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6月,中国网站数增长了近50万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网站及社区。从发展态势来看,网络社区型网站正在逐渐变化,通过并购、组合等逐步形成一个垂直型网络社区,许多大型社区如猫扑、天涯、西陆等,其服务范畴将覆盖网络社区服务、互动交友、多媒体娱乐、网游、移动增值业务、软件开发、广告发布、网络购物等。

(4)成熟期。iResearch预计,2010年以后,网络社区市场将处于成熟期,运营商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各自拥有细分市场和比较成熟的产品,赢利模式稳定。

四、网络社区营销的探索现状

1.国外的网络社区赢利模式

目前的国外网络社区中,发展比较快并有一定赢利的公司很多,这里只以几家发展势头迅猛或者营收比较可观的网络社区为例进行赢利模式的分析。

(1)MySpace赢利模式:作为Web2.0时代的杰出代表,MySpace造就了“MySpace的一代”。背靠新闻集团这棵大树,坐拥充足的现金流和1亿多的用户群体,MySpace正在不断摸索自己的赢利点,业务模式不断求新求变。

传统网络广告:MySpace 2006年的广告收入达1.8亿美元。

基于用户属性的搜索定向广告:搜索已逐步成为MySpace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利用同搜索广告公司RevenueScience等的合作进行发展。

无线社交:2006年4月,MySpace与虚拟移动服务运营商helio签约,开始踏入无线社交领域,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数码音乐交易:音乐是MySpace最吸引人的地方,MySpace网站上有100万条乐队资料,这与数码音乐下载公司Snocap建立合作关系。

(2) YouTube赢利模式: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播客类网站,YouTube最主要的营销模式仍然是广告,其他一些更能体现社区特点和YouTube优势的营销方式也在探索中。YouTube已经尝试过的广告形式有文字广告(textbasedads)、旗帜广告(bannerads)、电影预告片(movietrailers)等。YouTube根据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他赢利模式大致有以下2种:①个人视频交易,消费者自制个性化广告视频卖给企业,YouTube收取平台交易费;②娱乐广告视频, YouTube于2005年10月播放的罗纳尔迪尼奥训练时穿Nike足球鞋的视频,被下载了3500万次,为Nike作了一次绝佳的广告。

(3)Facebook赢利模式:社区类网站Facebook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定向广告;同时,正通过开放平台策略打造和完善一个商务人士的协作平台,甚至可能成为“社区网络操作系统”。

定向广告。 Facebook与微软签署排他性广告合作协议。微软将通过AdCenter网络广告发布系统将文字链接和旗帜类广告发布到Facebook的网页上。

商务协作平台。Facebook平台的开放策略将获得基于真实社会网络的海量用户社交数据,给第三方程序提供无穷无尽的数据挖掘机会。Facebook将通过联合商业网站、分流销售利润来迅速发展,最终取代现有的网络营销模式。

(4)韩国赛我网赢利模式:赛我网被视为韩国最成功的Blog提供商,它重视关系和沟通。赛我网的主要赢利模式有以下几种。

虚拟增值服务:通过迷你小窝来实现商业收入,如装饰物品的购买等。迷你小窝的皮肤、房间装饰等增值服务占赛我网整体收入的40%。

音乐上传: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音乐上传的渠道,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甚至自己编写的音乐上传到自己的个人小窝。有版权的音乐或者上传音乐需要付费,这部分收入占15%。

移动博客:赛我网1/3的收入来自于移动博客。

企业小窝:针对企业和团体用户提供限量的迷你小窝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迷你网页的形式实现与客户的直接交流。这部分收入占整体收入的15%左右。

(5)国外网络社区赢利模式分析:国外网络社区赢利模式包括网络广告、虚拟增值服务、无线业务、社区电子商务和企业社区五种。其中,网络广告和企业社区都是面向企业的,虚拟增值服务和无线业务更多是面向个人的,社区电子商务同时面向企业和个人。没有一种模式被证实适应所有的社区。网络广告是国外主流的大型网络社区的赢利模式,但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出了社区的特点。

2.国内的网络社区赢利模式

2006年,中国网络社区/BBS市场营收规模增长迅猛,增长率高达75%,营收规模为4.2亿元人民币,其原因在于:2005年以来,MySpace等国外社区的成功刺激了风险投资对国内社区网站的大量投资,拉动了社区/BBS营收的快速增长。目前,网络社区的收入方式仍然以广告为主,占八成左右;另外,虚拟物品的销售、VIp会员收费、移动增值服务等也开始出现。

(1)猫扑。猫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娱乐社区,用户以青少年为主。其主要赢利模式包括商业广告、虚拟币、网下实体猫扑加盟店等。

(2)天涯。天涯是中国著名的大型人文社区,以其“民间言论,草根情怀”的人文情感特色著称,公共影响力巨大。每天社区流量(pV)5000万人次,拥有800万用户群。其赢利方式主要包括话题广告和Google Adsense。

(3)爱卡。爱卡网为全国最大汽车用户社区组织,拥有国内唯一的跨地区实体俱乐部。其主要赢利模式为广告、合作推广(视频)、WAp类无线增值和商城销售。

(4)51.com。51.com是中国最大的SNS交友社区,截至2007年6月,51.com已拥有7000多万注册用户,并以每天16万人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它采用用户实名制,且需要视频认证。其赢利模式包括会员收费、虚拟物品交易、竞价排名和定向广告。

五、机会与挑战

1.网络社区营销发展机遇

从国内外网络社区的发展和营销模式来看,中国和国外发达国家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尤其是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国内外的网络社区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且因为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网络社区有自己的模式和特点。例如,中国的网络社区的舆论影响力大于国外的网络社区;国外的网络社区大多用于交友和娱乐,而中国的网络社区有不少专业性论坛,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多的经验类信息;国外网络社区里的小圈子非常多,大家互不干扰,但中国是喜欢扎堆。由于文化、特点的不同,中国的网络社区营销模式探索中,会产生自己的商业模式。

2.网络社区营销碰到的困难

从现有的营销模式来看,国外网络社区网站的几种赢利模式国内都已经尝试过,而且还实践了一些国外网络社区没有的商业模式,如话题营销、置顶帖营销等。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如下的一些困难。

(1)产品形态不完善。网络社区自身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关于网络社区民有化本质与商业化倾向冲突的争论仍然不断。时下流行的定向广告、口碑营销、社区电子商务、虚拟增值服务等几大赢利模式,都还存在着不言而喻的窘迫。网络社区营销的产品形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行业上下游不健全。国内的网络社区产业链主要由网络社区服务提供商、广告主、网络社区营销平台提供商、网络社区功能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和网络社区用户等构成。产业链中缺少广告创意相关环节,还需进一步健全。

3.网络社区营销的发展趋势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社区呈现七大发展趋势。

(1) 社区BBS网站的黄金发展期即将来临。

(2) 社区用户细分,分众广告因为社区技术的发展将逐渐实用和成熟。

(3) 社区走向两头,高度媒体化或高度个人门户/空间化。

(4) 社区一体化,网上社区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成为网络社区的演化方向。

(5) 居民小区网络社区化,真实社区基础上的虚拟社区具有更强的活力。

(6) 商务社区逐渐成为趋势。

(7) 社区软件提供商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建筑商。

六、政策建议

1.制订统一效果评估体系

网络社区的营销模式的统一效果评估标准需要尽快确定下来,否则最终的营销效果无法衡量,容易低估网络社区的价值,从而让这个行业出现生存危机。

2.完善行业上下游的定位

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营销上下游的定位和相关职责,网络社区产业链主要应该有以下角色:网络社区服务提供商、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第三方统计机构、网络社区营销平台提供商、网络社区功能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网络社区用户。明确整个产业链各方的职责和分工,能够让网络社区更好地发展。

附件4:p2p服务发展情况

基于p2p技术的主要应用有几种:p2p下载、p2p流媒体和p2p通信、p2p CDN(p2p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p2p内容发布与速递网络)和p2p搜索。

一、p2p技术与应用的基本概念

1.p2p文件交换与p2p下载共享

p2p 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主要用于用户之间互相交换共享音乐Mp3 文件,但由于其始终无法解决版权问题,受到传统唱片业的强烈反对,p2p的鼻祖Napster 也因此被迫关闭。国内的pp 点点通、百宝、pOCO等受同样因素的困扰,并未如原先预计的一样将p2p 的文件交换应用推向顶峰。

BT 与ED 的出现将p2p 应用推向了一个高潮,由于没有了文件交换时代的注册账号的限制,用户之间的资源通过Web 方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与共享。BT 联盟与ED联盟纷纷涌现,用户也越聚越多。但由于BT 等应用在技术上有导致网络堵塞的可能,以及没有更好的版权解决方法,使得下载共享类的p2p 应用也没有达到大家预想中的良好市场营收表现。

2.p2p流媒体

p2p 流媒体的推出最早流行于校园网络,通过校园内部网络架设服务器。借助p2p流媒体的技术,学生可以在同时网络观看视频时共享流资源,减少服务器压力,有效提高在线视频的流畅度。p2p 流媒体快速发展,网络收看直播节目(体育比赛、大型活动)、收看影视剧、综艺节目,为p2p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虽然p2p 流媒体也存在版权的问题,但由于流媒体并不将文件保存在用户电脑硬盘中,因此版权问题要小一些。

3.p2p CDN

CDN是一种解决互联网网络性能不佳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是在现有互联网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使用户可以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以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CDN等于更智能的镜像、存储、流量导流之和,可以明显提高互联网网络中信息流动的效率。从技术上全面解决由于网络带宽小、用户访问量大、网点分布不均等问题,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CDN的实现需要依赖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其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负载均衡技术、动态内容分发与复制技术、缓存技术。

p2p CDN的模式是文件网格网的存储模型,随着文件网格网存储模型的建立而新兴的内容网络应用系统。文件网格网是介于网格与p2p之间的一类轻量级GRID分布式存储网络,同时兼容CDN网络,提供可靠、高效的数据分布存储,为CDN的应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

二、p2p发展状况分析

1.国外p2p发展状况

(1)国外p2p发展历程:p2p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并吸引全球网民眼球的标志是Napster,即向全球网民提供免费交换音乐文件服务的“导火者”。Napster 创立于1999年,专门提供免费交换Mp3音乐的服务,并允许用户免费下载音乐作品。后因侵害版权而破产。 国外权威机构的报告指出,目前国外网络流量50%以上由p2p流量占据,未来几年p2p的流量将会占到网络流量的70%以上。根据国内有关运营商的统计数据,我国p2p的流量占网络流量的70%以上,高峰时达90%以上。

(2)国外p2p市场赢利模式浅析:全球p2p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赢利模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国外市场目前有三种较为成熟的赢利模式,具体如下。

软件上显示赞助商的广告:利用用户数庞大的特点投放广告。

在p2p网络上开展电子商务,如Lightshare。用户可以在p2p网络上购买或出售商品。这种赢利模式目前存在着管理、计费、安全等方面的困难。

在互联网上贩卖pC闲置资源。popular power公司大量收集处于工作间隙的pC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集群技术产生超级计算能力,供高强度计算工作和大型研究项目使用。用户每月将收到一定数额的报酬作为对他们的闲置计算资源的使用费。

2.我国p2p发展状况

(1)我国p2p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p2p文件下载,以BT中国、迅雷、eMule中国、VeryCD等为代表。②p2p电话,这类产品很多,但由于涉及电信基础业务,故未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服务,反而使Skype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③p2p直播,p2p流媒体应用的第一个里程碑以ppLive、ppStream、猫扑、悠视网、QQlive、Rox等为代表。④p2p点播,p2p流媒体应用的第二个里程碑,以ppLive、TVkoo、ppStream等为代表。⑤p2p CDN。该项技术应用在国内也开展了一段时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团队有东方网信、溢速科技等。通过p2p流媒体应用的技术水平、用户数量,以及p2p流媒体播放的服务质量几个主要方面的比较,我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p2p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电视成为可能。p2p流媒体技术应用成为“十七大”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国内与海外网民通过p2p视频直播在线观看十七大的实况,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的直播流量超过100G,峰值在线人数高达177万。

(2)p2p流媒体市场收入结构:从2005年至今,中国p2p流媒体市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部分服务运营商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在自有核心技术能力、运营服务体系规模、内容合作渠道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其大多数在收入方面都非常有限。可以说,还没有哪一家达到赢利水平。

p2p流媒体运营商的主要收入结构为:广告(包括视频贴片广告)、互动增值、付费服务、技术支持。其中由于网络广告收入并未达到预期水平,直接导致p2p流媒体运营服务商的赢利能力;互动增值与付费服务的收益额度又极为有限;为了获得技术支持的收入,p2p流媒体运营服务商又非常容易成为软件集成商的角色。

网络广告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搬到p2p流媒体上的赢利途径,但由于市场刚起步,网络广告的收入效果并未达到大家的预期。随着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网络广告会是整个p2p流媒体运营商信赖的主要收入来源。

3.p2p流媒体竞争力分析

根据诺达咨询发布的《2007CDN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传统CDN市场规模为19.4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63.78%,预计2007年全球CDN市场规模将超过25亿美元。至此,CDN市场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传统CDN业务主要由网站页面访问加速、网络文件下载加速、在线流媒体下载加速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网站页面访问加速仍然是传统CDN的主要业务和收入来源。分析全球CDN加速业务的带宽使用量可得,网络文件下载加速业务达到带宽使用量的50%、在线流媒体下载加速约占30%、网站页面访问加速仅为20%左右。由于CDN行业成本和收入的单一性,可以推算出,2007年底,全球CDN加速收入的组成为:网站页面访问加速业务约为5亿美元,网络文件下载加速约为7.5亿美元,在线流媒体下载加速业务达到12.5亿美元。

相比传统CDN的数据下载加速业务,p2p CDN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具体来说,p2p CDN不仅能全面支持网络文件传输加速和在线流媒体传输加速,还可以实现网络文件快速分享和海量存储,而传统CDN很难支持最后一项业务。

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11年传统CDN业务收入将达到77亿美元,而网络文件下载加速、在线流媒体下载加速以及网络文件快速分享和海量存储业务的发展速度将大大超过网站页面访问加速。因此,p2p CDN的市场前景将会非常乐观。

三、问题与发展建议

1.国内市场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无所不在、内容丰富的特性使得基于互联网的内容传播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但p2p技术的兴起,也打破了互联网现有产业链的生产关系,导致产业环境尚不成熟、优化技术落后、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流量管理和内容管理。

从流量的角度来说,大量内容在利用p2p技术进行传输的同时,也在无序地消耗互联网的网络资源,给运营商的网络运营维护带来巨大压力,直接影响网络运营商的决策、运营及管理,也影响其他互联网用户的应用体验。围绕流量问题,网络运营商、宽带用户、p2p应用服务商之间的矛盾突显,急需调和。

从内容管理的角度看,用户通过p2p系统共享并传输的内容中包含许多不良、盗版、非法信息,损害了内容运营商的版权利益,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和谐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安全;有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悖于构建和谐的互联网文化氛围,不利于营造健康的互联网内容传播产业链,急需规范和管理。

2.发展是硬道理

我国的p2p技术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市场和用户的发展。国有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p2p流媒体服务商正在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始联手合作。另外,ROX、TVkoo都已走出国门,成为p2p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的提供者。

p2p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只是p2p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更新的p2p技术应用正在研究开发和实践之中。例如,p2p CDN技术应用与市场的异军突起,以及p2p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等。

总之,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始终不遗余力地寻求创新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的p2p技术及其应用,必将能够在互联网和传统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标准化支撑平台

(1)建设意义。只有协调好了网络运营商和p2p应用服务商之间的流量冲突、内容版权商和p2p应用服务商之间的版权冲突,同时满足用户高质量的体验要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需求之后,才能引导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技术的为我所用。

(2)建设需求。p2p技术影响了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由此引发的矛盾也涉及网络运营商、p2p应用服务商、内容提供商、宽带用户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必须加以有效的优化管理,调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产业健康和谐发展。主要需求如下:网络运营商流量优化的需求,p2p应用服务商提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内容运营商版权维护的需求,宽带用户提高体验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监管及宣传的需求。

4.主要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p2p技术应用及其市场的发展状况,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国企、民企和有关研究机构)成立我国p2p标准化支撑平台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前期主要解决专项工作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与论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由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申请专项经费。

p2p技术应用,特别是p2p流媒体、p2p CDN和p2p搜索等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p2p技术应用将成为我国互联网新型服务业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应用。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随着国内互联网经济和商业模型的发展,三至五年之内,在我国将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以p2p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附件5: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发展情况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订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说,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需要。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SaaS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大量的用户群是获得规模效应的关键。

一、SaaS的发展由来

SaaS是一种创新的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提供模式。SaaS从ASp发展而来,在服务方式(租赁软件)和赢利方式(规模经济)等方面都非常类似。Web 2.0为SaaS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以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业务理念创造了条件。SaaS概念的最早实践者是美国的Salesforce公司,我国SaaS的服务提供商2007年左右出现并迅速成长。不仅传统的软件提供商转型提供SaaS服务,而且原有的互联网业务提供商也进入了这个服务领域,如阿里巴巴、神州数码、金蝶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Saas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SaaS的技术基础

1.基于三层架构的B/S模式已被用户广泛接受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又称B/S结构。随着软件工程的不断进步和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应用,以及人们对封装、复用、扩展、移植等方面的要求,三层程序架构体系应运而生。所谓三层架构(3\|Tiers),是在客户/服务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通过引入中间层,将复杂的商业逻辑从传统的双层结构应用模型中分离出来,并提供了可伸缩、易于访问、易于管理的方法,可以将多种应用服务分别封装部署于应用服务器,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安全性、封装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实现了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的企业级系统应用。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使用户越来越倾向于Web这种轻量级、友好、人性的交互界面;软件开发商也发现三层架构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正逐渐向基于Web和三层构架的开发商转变,这为SaaS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2.Ajax技术的发展为SaaS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SaaS需要解决在B/S的方式下使软件的易用性达到最佳。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技术的大量应用使Web服务的易用性达到新的水平,成为RIA应用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Ajax结合了Java、XML以及JavaScript等编程技术,可以让开发人员构建基于Java技术的Web应用,并打破了使用页面重载的惯例;让用户享受SaaS应用服务的同时可以实现页面的局部刷新、保持原有的操作习惯。Ajax技术正不断透过SaaS应用到软件行业中。

3.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和数据存储让运营成本越来越低

对于服务提供商来说,SaaS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大量的用户群是获得规模效应的关键。微软在白皮书中指出,一般公司中的信息技术(IT)预算用于以下三大领域:软件(用于计算与信息处理的实际程序和数据),硬件(可为用户提供软件存取的台式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组件以及移动设备等),专业服务(确保系统能够不间断运行,可用的人员和机构,包括技术支持人员、咨询人员以及厂商代表等)。在围绕内部部署软件构建起来的IT环境中,大部分预算通常花费在硬件和专业服务上,可用的软件预算只占少数。在主要采用SaaS模式的公司中,IT预算的分配大为不同。

SaaS厂商在其公司内部的中央服务器上存储着重要的应用和相关数据,并拥有专业的支持人员来维护软硬件。此外,通过Web或智能客户端提供的应用对台式计算机的性能要求显著低于本地安装应用。这样,缩减了硬件和专业服务的预算,使绝大部分IT预算能用于软件,通常以向SaaS供应商交纳使用费的形式支付。

4.SaaS服务体系架构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国内SaaS服务的领头羊阿里巴巴,借助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整合能力,已经开始尝试搭建其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的SaaS服务体系架构。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圈以阿里软件互联平台作为技术支撑。

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层,主要解决存储、安全、用户认证、计费和支付等基本问题。第二层是接入层,提供丰富的Open ApI,方便ISV快速和低成本地接入阿里软件互联平台。第三层是集成层,以统一数据标准为基础,提供Open Data支持的应用集成。第四层是定制层,为SaaS用户和ISV提供大规模定制支持。

三、SaaS的商业模型

通常认为SaaS有两大类别。①面向企业的SaaS,向各种规模的企业和组织提供的服务。面向企业的服务通常是可定制的大型商务解决方案,用于协助开展财务、SCM(供应链管理)以及CRM(客户关系)等商务工作。②面向个人的SaaS,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服务有时以用户购买的方式销售,通常是无偿的,从广告中赚取收入。Google的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就是面向个人的SaaS。

SaaS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传统的软件业主流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商业模式。

(1)传统的软件业主流商业模式。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软件发展逐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软件企业商业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类型软件、企业管理软件、个人消费类软件和共享软件的商业模式。

(2)互联网商业模式。微软公司在《抓住长尾市场的架构战略》一文中认为,要实现从提供内部部署软件向SaaS的转变,应在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中转变思路:商业模式、应用架构和运营结构。SaaS的出现为软件业引入了互联网的各类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用户间协作、海量用户群、海量商用信息挖掘、增值服务模型、“先试后买”软件交付模式等,将进一步引出更多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模式的转变将涉及以下问题:将软件的“所有权”从客户转移至外部供应商;将技术基础设施和管理等方面(如硬件与专业服务)的责任从客户重新分配给供应商;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济降低提供软件服务的成本;降低软件销售的最低成本,针对小型企业的长尾市场做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架构指的是指软件部署为托管服务,通过因特网存取。设计出色的SaaS应用具有可扩展性、多用户高效性,而且可配置,它确保客户应用配置的简易性,且不必为每项配置支付额外的开发或运营成本。互联网环境下的运营结构指的是降低营销成本、服务成本,扩大用户群,获得更多的服务收费。

四、国内外软件运营服务业发展

1.国外SaaS的发展状况

(1)Google: Google采用开放ApI的模式,吸引大量独立软件提供商加入Google的SaaS开发。Google的在线软件开发平台Google App Engine为SaaS软件系统平台标准市场的构建埋下伏笔。

(2)微软:微软提出“软件+服务”的SaaS理念,利用其live.com实现SaaS战略。一方面利用SaaS模式巩固传统软件的霸主地位,同时抢占SaaS软件市场。

(3)Salesforce :Salesforce是SaaS模式的首个实践者,采用SaaS模式提供CRM软件服务。Salesforce把握开放和标准两大关键因素,以巩固其在SaaS行业的领先地位。

2.国内SaaS的发展状况

(1)阿里软件:阿里软件在成立后的半年内推出了外贸版、内贸版、网店版等多个SaaS应用。

(2)用友:用友软件公司立足中小企业应用,以打造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框架为主。用友在整个SaaS服务平台上,希望能够打造用友在线服务集成平台。

(3)金蝶:金蝶在电子商务及企业SaaS服务领域携手IBM进行战略转移。

(4)金算盘:金算盘全程电子商务平台革命性地通过SaaS模式向用户提供包括金算盘9i软件在内的各项应用服务,按需使用、按需付费。

(5)神州数码:神州数码与日本Softbank BB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新公司——北京神州数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DCBB),以SaaS服务为核心,力图为中小企业打造中国第一个在线软件服务运营平台。

(6)XTool:XTool是中国最先进入在线月租CRM领域的企业之一,易用性是其获得客户认可的重要原因。XTools在线月租型客户管理软件,是企业通过登录互联网账号来使用的销售管理工具。

(7)八百客:八百客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全球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优秀的信息化产品辅助提高管理、促进发展。800CRM是针对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工具。

3.总结

(1)总体来看处于同一起跑线:SaaS软件运营服务可分桌面工具类、企业管理类和应用开发类。

桌面工具类软件服务:以电子邮件等为典型代表,以工具软件为蓝本,通过互联网提供以面向个人为主的软件服务。

企业管理类软件服务:以在线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在线进销存软件等为典型代表,以企业管理软件为蓝本,通过互联网提供以面向企业管理为主的软件服务。

应用开发类软件服务:以Web 服务等为典型代表,以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为蓝本,通过互联网提供以面向软件开发人员为主的软件服务。Web服务将软件程序的功能封装成接口,放在网络上供软件开发人员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形态也属于软件服务,它们利用其他媒介如移动设备等向外发布服务。对于此类服务,传播介质和手段的不同并不影响其软件服务的本质。虽然这类软件服务目前为止尚未发展到一定规模,但随着移动商务等的兴起,它们必定会在软件服务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2)从核心技术到产业环境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SaaS的核心技术包括多用户大容量数据库管理、服务计费管理、核心数据离线存储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统一SOA服务接口运行管理、第三方自主服务开发商接入平台等。以上技术国内的SaaS企业都还没有核心竞争资源,国外的企业如Salesforce等在部分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各商家纷纷看好SaaS的前景,但它进入容易运作难。SaaS需要大规模的运营才能发展起来,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客户都需要培育。产业链需要通力合作,各个环节各自发展,把各自的特长、专业都发挥到极致。现在国内的SaaS产业环境正处在一个起步期。

五、SaaS未来发展趋势

(1)传统的软件业将被冲击而萎缩。

如果按照甲骨文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给全球企业级应用软件业提出的“残酷”命题:只有大而全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于未来,那就意味着今后的企业应用软件公司都不得不在底层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层面做好全线准备。这对于目前的ERp赢利模式是一场巨大冲击,要让无论在资本实力还是商业资源都相对弱小的国产ERp厂商们接受这一命题,无疑是一场推倒重来式的革命。

传统ERp软件的赢利模式已经开始面临被互联网颠覆的威胁。SaaS对产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软件厂商来说,这种成本相对低廉的在线ERp模式既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实现利润集中,又大大降低了“应收账款”发生的可能性。

(2)新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将产生和完善。

SaaS基础平台提供商必然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SaaS将有众多的ISV在基础平台上进行服务开发,SaaS运营商和网络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3)SaaS应用部署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

SaaS的交付方式并非只适用于小企业,或是销售自动化。InformationWeek的调研显示,2/3的企业不是已经购买就是正在考虑以“定期租用模式”(Subscription Model)部署应用软件。

(4)SaaS用户接受程度的行业分布及原因分析

SaaS正在慢慢地用于处理几乎每个管理软件的需求。Salesforce最近开发了管理软件在线开发平台,基于此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开发非CRM管理软件。开发出的软件在Salesforce的托管平台上使用,目前已有超过30%的Salesforce访问流量来自此平台。国内的800CRM也独立推出类似平台。此外,Dow Chemical 、 惠普、 honeywell、 hyatt hotels、 Roche和Wachovia都依赖Taleo的SaaS人事管理解决方案。

客户服务、销售自动化、人力资源三大领域对SaaS接受程序较高,原因是这些行业操作的用户一般具有长时间的互联网应用经验,同时,这些行业的应用软件非常适合标准化,软件的复杂度也不会太高。

六、产业标准和政策建议

(1)科技创新:政府和SaaS产业界应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为一项紧迫而优先的任务。增加对SaaS研究、SaaS软件企业活动的资助。特别鼓励对SaaS平台的研发投入.

(2)产业推进:建立SaaS行业协会,引导整个SaaS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在本行业中参与制订本行业政策、法规。制订SaaS行业标准,特别是SaaS运营平台方面的行业标准。以SaaS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带动整个软件行业的SaaS化发展。

(3)环境培育:SaaS的推广需要一个培育和引导过程。及时引导和鼓励中小型企业走向SaaS化的信息管理之路,对初创的SaaS软件公司在收费上给予一定的减免支持,提供合格的SaaS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设施,提供 SaaS架构深度培训、SaaS顾问服务等。促进有实力的大型网络企业或软件厂商进入SaaS行业,并在大学引入有关SaaS的专业课程和培训。

(4)制度建设:统一规划SaaS产业链结构,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明确用户、平台商、软件商和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对经营SaaS平台的软件厂商的能力进行全面审核,对有实力保障的SaaS平台运营商发放准许经营许可证。对于SaaS新兴服务提供商给予软件优惠政策,建立SaaS软件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安排部分专用的SaaS种子资金,同时考虑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适当安排一部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SaaS软件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

(5)产业监管:有效的监管是保证SaaS产业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健康发展的产业空间。SaaS产业监管需要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机构还应对SaaS软件商进行合理引导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学习读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18~23次报告

[3]工业和信息化部. 通信业指标完成情况(报表).历年

[4]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博客商业化发展研究报告.2008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简版).2009

[6]互联网协会. Internet Guide 2007 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8

[7]艾瑞. 2007年中国网络社区发展情况报告.2007

[8]诺达咨询. 2007CDN市场研究报告.2007

[9]艾瑞.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报告. 2006

[10]微软抓住长尾市场的架构战略.2006

[11]InformationWeek. SaaS相关报告

[12]互联网实验室. p2p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5

[13]There is hope. Mary Meeker at Web 2.0 Summit.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mary_meeker_at_web_20_summit_08.php

[14]Collaborative Annotations. New on YouTube.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youtube_collaborative_annotations.php

[15]A Road Trip to the Great Wall. China 2.0. http://redcouch.typepad.com/weblog/2008/11/china20day1.html

[16]100 Top Sites for the Year ahead. 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08/dec/18/internetwebsites

[17]The Future of Social Networks at Graphing Social patterns. 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the_future_of_social_networks.php

[18]Social Network Stats: Facebook, MySpace, Reunion. http://www.webstrategist.comblog2008/01/09/socialnetworkstatsfacebookmyspcereunionjan2008/

[19]Wikipedia And CNN. www.flickr.com/photosross206462427/

[20]SaaS架构成熟度模型. http://www.amteam.org/kSaaS20084/610311.html

[21]我国SaaS市场分析. http://www.amteam.org/kSaaS200812/614729.html

[22]分析SaaS企业级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http://www.amteam.org/module/548.html

[23]Facebook启示录. http://www.yeeyan.com/groupsshowinsidefacebook

[24]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2006年信息经济报告. 2007

[25]Facebook上最伟大的十个应用程序.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woogle/1321

[26]CNNIC综合分析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820824.html

[27]2008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 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829578.html

[28]移动互联网成ICT产业新增长点 中国移动OMS应对三大挑战. http://www.c114.netnews118/a388351.html

[29]CNNIC. 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 2008

[30]Technorati 2008博客报告. http://www.bouhe.com/newmedia/2139

[31]p2p应用调查:Gnutella用户最多 BT其次. http://www.17tech.comnews2008042227816.shtml

[32]Opera发布最新移动互联网报告数据. http://news.skycn.com/article/2001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