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幸福起来

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起幸福起来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注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凝聚到自己认定的目标,一心一意走好自己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专注”本来就是心灵中最强的力量。专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释放。如今,做事是否专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职业品质的标准之一。教育的思想不仅是教学法,它还有教育的哲学!为师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实在,是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思想的光芒在探索中越发绚丽灿烂。

(一)和苏霍姆林斯基商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其成为“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中说:“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1.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

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

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2.课堂上要处理好“活”与“乱”的关系

“乱”中求“活”,“活”中控“乱”。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调节学生的情绪,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即“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肃的课堂气氛是必要的,但不能严而过度,一严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思维疲软”现象。

(二)体验成功是“后进生”转变之路

后进生学不好功课,大多是由于他们从小在学校缺乏成功的体验。一次又一次不及格的分数,使他们不断遭受失败的折磨,形成习惯性的“失败感”,从而使他们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丧失了勇气和动力。因此,要改革教材与教法,使每个后进生都有成功的功课可学,都可以获得“成功的感觉”,并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学习任务。

1.要解决后进生的转变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确定后进生转变的目标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目标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二是目标要具体。目标要有由易到难的梯度,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较多的成功。三是要经常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对于那些没有完成目标的后进生,不妨再给一次机会。这样,积小成功为大成功,后进生就会逐渐增强“必胜感”,同时也就产生了“必胜行动”。

对后进生可采取小步走(降低难度)的办法。以便于其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因为后进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有效掌握,须用原有知识去吸收。这就是说,学习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难。要让后进生经过努力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信心。

教师要善于稚化自己的思维,要能模仿学生的思维认识问题;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好各种现象和规律之间新与旧、因与果、主与次的“交接点”;应采用低速高频教学法(“低速”就是对后进生的教学进度不能太快,要适当放慢,让他们能够消化,不要“积食”;“高频”,就是要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避免学生学新忘旧,或因为忘了旧的而不能接收新的知识)。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学而乐,乐而学;越学越乐,越乐越学”。

2.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后进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只要知道后进生会在哪儿跌跤,就先在哪儿铺上一层稻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后进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发后进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就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绳索,就是一块吸引父母心向学校的磁石。

我们要使教师们相信:后进生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只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他们就一定会不断成功。

“赢”!我们学习上想赢,运动场上想赢,事业上想赢,爱情上也想赢,那么怎么才能赢呢?秘诀就藏在这个字里,它由五个独体字“亡、口、月、贝、凡”组成:

“亡”——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意识。

“口”——要学会“听”。听名家指点,广纳雅言。

要学会“问”。光学不问你就没学问,学问是“做”出来的。光听只问不做,一切皆为空。

“月”——是日月是光阴是时间。

“贝”——是贝壳,古代的货币,代表着金钱与财富。只有惜时如金,才会拥有财富。

“凡”——是平凡。守得住平凡,耐得住寂寞,这平凡就会诞生出伟大来!

这个字那么难写,为什么汉字简化时都没有动呢?因为动不了,少一点都不能“赢”!

(三)执着:专注于你的天赋上

什么是专注?专注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凝聚到自己认定的目标,一心一意走好自己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圣经》的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一段时间专注在一些自己有兴趣的理论或者实践上面修炼,其修炼的过程就是找回自己的过程,专注于我们的“内心”。

1.专注于“目标”

“专注”本来就是心灵中最强的力量。专注是“肥料”,让灵魂的种子萌生。手电筒的光线能量微弱,可是因为集中,才可以有汇聚的力量。只要专注,持之以恒,把最简单的方法运用的出神入化就会有效。专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释放。

“专注”是效率的灵魂。爱迪生认为,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如今,做事是否专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职业品质的标准之一。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专注,全身心地投入,是务实、敬业最实在的体现。

“专注”于灵魂的沉思。教育的思想不仅是教学法,它还有教育的哲学!在对有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坚忍不拔的决心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蜘蛛总是不停地修补被风、雨、挣扎的猎物撕破的蛛网,野草总是能顶开头上的石头、瓦砾、砖块,曲曲折折地往天空的方向生长”,这自然的生命现象给我们的深刻启示:面对困难,积极的生命总是顽强执著,咬住自己的目标,永不退缩。

让“专注”和“执著”渗透到你灵魂深处。耶稣提过一个著名问题: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那么这个人会有什么收获?生命来自灵魂。灵魂与灵魂不朽是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产物。没有对灵魂的思考,就无法证明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师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催化剂的作用,能让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航向,迈向理想目标!

2.信念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忧!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登上行业第一平台的故事。所以这也是职业规划的重要原则:进入行业内的第一平台,并展示自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与人心之外的实在,是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严格来说,变的只是观念,不变的才是理念。教育应该因势利导,回归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初衷。孔子率先垂范,国人不愿意对其精神世界、对其灵魂做深入的探究与追求。没有思想的猪得到主人食物的施舍,还以为是得到了最大的福报,于是快乐着,可猪们没想到这催促自己长大长肥的食物,正是一道道催命符。

激发思维的交锋和碰撞。鲁迅是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鲁迅的“反思精神”具有现实意义。鲁迅在中国的真正价值,就是教导“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周围世界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世界上应该怎样做,活得明白点儿,做一个明白人。人们的思维习惯于用己之长去量人之短,国家、民族、文化、文明,都是如此。所谓“文化自觉”,对个人而言,需要具有文化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寻找生命更大能量与开发生命智慧的活泉,寻找心灵的力量……思想总是处于重重的思想包围之中。“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时任总理温家宝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做一个有“灵魂”的自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善用智慧与信念的力量。德国诗人雷纳·玛利亚·瑞克告诉我们:“关键在于经历一切,所以,现在就去经历你的问题吧!”做了才可改进。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不要再拿着昨天的“旧船票”。要以问题为载体,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现在的教学是“今天的课堂,传授着昨天的知识,培养的是需要解决明天社会问题的人”,因此,以知识传授来替代课堂教学的行为,其带来的弊端是思维力的退化与创新力的弱化。

3.执著的“灵魂”

“执著”,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灵魂”不是物质,我们无法用常人的方式来观察它(看不见、触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灵魂如此神秘。但在科学和宗教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那个中间地带就是“哲学”,我们要学会用哲学的观点思考问题。

知识的“淘金者”。“阅读一本好书,如点燃一盏心灯、照亮一片光明。”人生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一个人,没有一种淡定的心境,没有一个强大的灵魂,就不足以抵挡住每时每刻可能袭来的种种诱惑。思想是学术的灵魂。书本是经过总结并可以传承的人生经验的最好载体。向书本学习,是一种自身成长的过程修炼,是一种能不断促使人心灵高贵起来的人文熏陶和文化传承。

人类追求真理的本能潜藏于人的“活的灵魂之中”。灵魂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精神实体,是能感知、能思维、有梦想的精神存在。灵魂就像是电线里面的电流,你用肉眼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你却能真实地感觉和意识到它。图书馆是灵魂的避风港,是补充精神氧分的加油站。思想家们的思想和智慧都在这里储存,等待着那些知识淘金者们挖掘和使用。思想者们虽然死了,但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永存,他们的思想将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灵魂”历练。余秋雨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地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因为有天赋的人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得很执着,一个人能够在自己天赋中自由舞蹈,这无疑是一种幸福,这能抵挡住一切成长的动荡。一个行走着的思想者必须有追求,必须有梦想,必须有灵魂,并且执著于自己的灵魂。尼釆认为,光辉成就的由来,全出自严肃的工作态度,由于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能够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了解本身与工作对象的特性,如此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