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走进学校,带着自己脑子中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其中也包括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形成的复杂的行为模式。我们试图不断构思学生的心理图像,不停息地安排环境,布置任务,建立学生的心理图像,使“教学”这一不断探究人的心理及环境的过程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业。
(一)将“学习点”拆成思考的系列问题
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观察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了事实依据,犹如一束美丽的花下面连着强劲的根,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1.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
·把“备课本”变成“教学研究记录手册”。鼓励创造性备课。
·设计教学目标与创设教学情境并重,但侧重情境创设。有目标,但不拘泥于目标。
·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并重,但侧重对话教学。不论讲授,还是对话,都不能流于形式,都要基于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态度。
·把学生自己的观念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倾听学生,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错误”。
·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善于捕捉课堂上不可预测的教育时机,并运用智慧发挥其教育价值。
·在课堂上重视故事的价值与力量。
·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科书之外的相关文献、图表、数据、图像等;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本学科的诸种实验资源。
·尽可能增加发现性实验,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例。
·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注重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与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野关注问题。
·评价即研究。教师探索建立“教学档案袋”,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会话,研究学生的“作品”,提出改进不同学生学科学习的方略。
·探索建立以生成性为核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关注学生的精彩观念、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教育智慧。
·建立“课堂开放制度”,相互邀请听课,用“描述性研究”的方式相互评课,将校内、校际公开课制度化。
·对自己的教学与同事的教学进行“描述性研究”。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生对这个学科内容提出了哪些问题?第二,学生对这个学科问题产生了哪些自己的想法与体验?第三,我如何回应学生的问题、想法与体验?
2.要帮助别人把内心的知识“生”出来
苏格拉底认为,要帮助别人把内心的知识“生”出来,他便以“精神接生婆”的身份在为人们“接生”真理。苏格拉底总是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等人说完了,他会像个一无所知的小孩一样,问别人一些简单的问题。当对方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他又会问出第二个同样简单的问题。就这样,几个回合之后,装呆扮傻的苏格拉底就会把对手逼进一个无言以对或自相矛盾的窘境,使对方的无知暴露无遗。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苏格拉底说:“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二)慕课:将“学习”作为改革的核心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慕课的核心特点:微视频、人性化、“翻转课堂”。“慕课”的根本改变在于教育理念的改变、课堂教与学的变化,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慕课”是对教学流程的再造
基础教育的中国式慕课:应该是网上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的产物,课堂翻转以后难点在于怎么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微视频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尽管有知识图谱,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清楚知识的脉络。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串联起来,系统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深化并进行探究创新,在课堂上直接完成研究性学习。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提出质疑和难点,并相互协作共同回答质疑或解决难题。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对话和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中。
慕课把测验、作业融入课程,能减少实体作业的比例,从理论上讲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的重新建造,不能仍然按照旧的框架去设计教学、布置作业。
2.让深度的学习能够发生在课外
“慕课”更适合高等教育,因为学习者是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渴望,且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但对基础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是以高中阶段学生为对象,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能力,可以让优秀高中成立联盟,开发高中阶段各学科重点、难点部分的微课程,并建设作业和辅导的慕课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撑;
二是以构建覆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体系专题教育慕课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通过向全社会和各基层学校征集成熟的专题教育微课程来完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三是以外语学科为突破口,采用全新的慕课模式,实现从哑巴外语到听说为主的外语学习转型。
(三)学会“选择”
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
1.“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
掌握学习法是布卢姆创立。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
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实验(据个别教学、掌握学习、传统的群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 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20%达到。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慕课更加注重细节,因为要想把课讲好,教师要想方设法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分解,讲得更精,关键的地方,可谓是字斟句酌。将学生按学科划入不同的学习层次。其中,A层教学强调知识的落实,C层教学关注思维的提升,B层则两者兼而有之。用教师们的话说,A层学生要“扶”,B层学生靠“推”,而C层学生重“激”。
2.“翻转课堂”:想学习的都可进来
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1)翻转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微课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载体。作为翻转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微课为翻转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课程支持。
“微课”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先学后教,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范式。应该说,微视频学习与导学案或讲学稿,都是先学后教的载体,其背后的原理是一样的。微视频主导的网络条件下的先学后教,和以往导学案或讲学稿主导下的先学后教的模式有所不同,体现在:
讲解生动。视频上,优秀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显然比起一张纸的导学案或讲学稿来,更讨学生喜欢。
反馈及时。无论是课前学习后的作业反馈,还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反馈,在网络背景下,都要比纸质的导学案,及时、迅速,并且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机械批改作业的时间。
(2)在微课开发过程中,特别需要理清5个层次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微课与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关系、微课与微课堂的关系、课前设计与课堂辅导的关系、教师准备成本和学生学习成本的关系。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教学方法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
优秀的微课程,时间短、容量大、质量高,为学习者迅捷地掌握知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教师需要在脑中建立起整个学段的知识图谱,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架构。
教师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转向学生“学”的角度,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把握好高度、难度和深度,建立起教学的思维导图,准确地向孩子们传达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