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理应增强学术传播的责任感,注意将专业研究与自身多学科背景融合渗透起来,上承天露、下接地气,瞄准大众眼光和口味,这既是社会大众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需要,更是学术专家应负的责任。
(一)机制和规则是管理的杠杆
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管理机制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诱导和决定企业的行为。
1.“分粥”的启示
在一个七人的小团体中,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他们在这个团体中共同生活,每天要分食一锅粥。因为没有好的量器,所以他们想了几个“分粥”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指定一个人来分,结果这个指定的人给自己分得多,给别人分得少。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后来他们又改变了办法,大家轮流“分粥”,每一个人在分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他自己的吃不了,别人却要挨饿。最后的结论就是,“轮流”这个办法容易导致资源浪费。第三个办法,大家选举了一个诚实公正、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来分,刚开始,这个办法还可以,到后来,大家开始拍他马屁。结果呢,谁跟这个人走得近,谁拍马屁,他就给谁分得多。后来又想个办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再选举一个监督委员会。结果效率非常低,分完了粥,粥就凉了,也就没法喝了。显然,这些办法都不是好的办法。
最后他们制定了游戏规则,形成了一个机制,就是谁来分都可以,但是不管谁分,“分粥”的人必须最后一个领自己的粥。他就力图使每个碗里的粥一样多,这样一个机制就使这个七人的小团体在“分粥”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公平的环境和好的结果。这就是说“机制”在起作用。
2.制度的故事
三个囚犯在前苏联监狱聊天,一人问其他两人为什么被关进监狱。第一个犯人说:“他们指控我反对托洛茨基!”问话的犯人大为惊讶:“你真是太冤枉了,他们说我支持托洛茨基!”这两个犯人问第三个犯人:“你是因为什么进来的?”第三个犯人说:“我就是托洛茨基!”——这个段子说明:没有好的制度,就没有人身安全。
思考1:巧用民主管理杠杆是实现双赢的重要支点。
管理机制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它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对一般管理系统,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三大机制也是管理机制的一般外在形态。
研究“三大课题”:要思考、谋划、实践“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位员工都看到成长进步的“线路图”。巧用民主管理杠杆,关注员工成长,切实用好人才,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
思考2:制度是具有根本性、稳定性、规范性的基础管理。民主管理是一项基本管理,只有以民主化为基础的决策,才能更科学,更有坚实基础。巧用民主管理杠杆、是实现双赢的重要支点。
思考3: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二)治事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古人云:“治事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商鞅变法的实质是消灭旧的制度,发展新的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因此,新法的制定与颁行,必然要遭到旧的习惯势力,特别是旧奴隶主贵族的阻挠和反对,激烈的廷议就是明证。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之所以失败,并不完全是因为改革的内容不符合实际,有的改革方案甚至很理想,但往往很难继续坚持下去,使改革成为纸上谈兵。商鞅却能以极大的勇气推行新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说,改革是有风险的,需要有胆识与魄力。否则,改革是不会成功的。
1.“序化”管理
时序:是指学校管理在时间上运行的早晚、迟缓、先后和持续等。学校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管理可称为“定时管理”,它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学年开学之前,由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制订。同时,注意时间管理的弹性,做到张弛适宜,快慢得当,紧张而又从容。
空序:是指学校管理在空间里运行的层次、顺序和结构等。空序管理主要体现为“定位管理”。即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程序:是指学校管理在时间、空间里运行过程中的步骤和流程。主要体现在“定序管理”。管理上力求简约,但又不简单行事,防止“一刀切”。
秩序:是指学校管理在时间里、空间里运行表现出的统一协调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定规管理”。
2.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管理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方针,确定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各层次、各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分目标,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最终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考评绩效的依据。可见,目标管理是将管理组织要达到的目标与各项管理工作和成员的职责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面落实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是重成果的管理和自主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对行政管理、计划管理等的一种更新和发展。在阵痛中寻找中国教育的解药,在标准体系中寻求机会,教育需要差异性。
学校管理也需要平衡。各个部门和领域都需要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学校工作协调有序。学校教职工都按一定规范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使学校保持着稳定和有序。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既对立又统一。没有动力机制,学校就会像一潭死水,限于僵化、停止状态。没有平衡机制,往往陷入混乱、动荡。一个学校发展优质的程度、健康状况就在于这两大机制各自都具有良好的性质和功能且互相配合。
(三)“法”源于民而用于民: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历史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1.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地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的惰性发作,有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地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可能是有效的。”
……
1980年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举旗子:将民主的旗帜举得更高
邓小平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和科学,以及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这些,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民主的旗帜“不是别人举,我们就不举;而是别人举,我们比别人举得更高。”
(1)“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没有量的积累,质变不可能凭空发生。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众多细胞是健康的,并充满活力,社会肌体才会是健康的、富有生机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基层的理念,建立健全事权与机构、人员、财力相匹配的运行体制机制,使基层组织真正紧贴群众、服务群众。
万事皆有本源。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源于基层,在基层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上蔓延。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助于把社会冲突消解在最小的空间里,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科学发展。“为民、清廉、务实”——大道至简至朴为天地根本。“道独立运行,永恒自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2)向人民群众学习,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刘少奇同志说:“只有我们的同志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才能够具体地去启发群众的自觉,指导群众的行动。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自作聪明地从脑子中想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从历史经验与外国经验中搬运一套东西,来启发群众与指导群众,那是一定无用的。为了能够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执政的合法性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要充分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要切实准确考核“民绩”、“潜绩”,用群众的、实践的观点全面“体检”,真正做到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毛泽东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