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家述评播种龙牙

专家述评播种龙牙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春市西五小学丁国君校长和她的教师们就是龙牙的播种者,他们播撒的绿色课堂是收获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爱的课堂。西五小学的“多元情境化教学”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多元情境化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激情、激趣”的层面,还增加了两个新的功能:其一,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其二,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李长娟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神奇的典故。据说,腓尼基王子卡德马斯播种下一颗龙牙后,居然生长出一支军队。这个神话告诉我们:只要用心播种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长春市西五小学丁国君校长和她的教师们就是龙牙的播种者,他们播撒的绿色课堂是收获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爱的课堂。“绿色课堂”体现的是还原生命的本真,体现阳光的温暖和健康,“自然、温暖、和谐、高效”是绿色课堂的标志,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理论所要传承和表达的理念。“绿色课堂”和“有效教学”的共通之处,正如西五小学郭爽老师所说的那样:“在绿色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阳光使者,应该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源泉——大自然!”

一、有效教学是绿色课堂的理论诉求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情况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什么是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有效教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一概念一出现,立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有效教学的发展性已成为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主旋律。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活动起来,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教师的角色则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首先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学生的跟进反应。其次是基于对师能的信任,也就是相信老师有能力把自己带到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上,使自己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教师如果自己一贫如洗,对别人就不可能慷慨解囊;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好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教学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信念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瑞安(Ryan)等人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得出了与有效教学相关的两极因素:“热情与理解”对“冷漠与疏远”,“有组织与有条理”对“无计划与拖沓”,“刺激与想象”对“笨拙与呆板”。他们认为,教师的特点越是接近积极因素的一端,其教学就会越有效。2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认为好品质不能代表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后,研究证明有五个方面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教师教学法的技能,包括使用有效教学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与自我批评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品质;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师教学管理能力。

长春市西五小学的绿色课堂恰恰体现了瑞安等人的有效教学理念,因为绿色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情智的课堂”、“可持续的课堂”、“生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因为教育不是强加的,不是棒打的,是绿色的、自然的、和谐的、阳光的,而这也正是有效教学所提倡的理念,绿色课堂就是秉承有效教学的理念,西五人正是有效教学理念的践行者。西五人摒弃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将培养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热情地赞扬、欣赏学生,真诚地肯定、鼓励学生,直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积极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是有效的学习者,追求的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自然、和谐的课堂。“减负”一直以来是热门话题,如何对学生“减负而不减质”?西五小学的绿色课堂顺势而生,进行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研究。以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向课堂要质量!

二、课堂有效是绿色课堂的实践诉求。

(一)“多元情境化教学”有效的绿色课堂教学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这是苏东坡的《琴诗》,用这首《琴诗》来解读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再恰当不过了。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的生成性成就了课堂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缺乏生活、缺乏情感、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便如死水一潭、了无生气。“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西五小学的“多元情境化教学”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多元情境化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激情、激趣”的层面,还增加了两个新的功能:其一,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其二,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他们把这一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认为“多元情境化教学”是指在可能的范围内,创造条件,采用多元情境化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西五小学的语文教师杨玉丽就曾上过一节在传统教学思维中不算成功的课,但是对于学生成长来说,那却是一节非常有效的绿色课堂:上课时节沙尘暴来袭,学生好奇地拥到窗前观看,正课是没法进行了,杨老师索性和学生一起看起了沙尘暴。之后她改变教学计划,和学习谈起了环保,学生顿时来了精神,谈起了各自对环保的看法,老师和学生还一起制定了“绿色环保计划”。杨老师具备很强的课堂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随机应变,把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拿来当做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这堂语文课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由于受沙尘暴影响,学生上课出现了问题,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保护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这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也“活”,相得益彰。教师能够把握学生出现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教得聪明,学生学得灵气。西五小学的“多元情境化教学可见一斑。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披文以入情”。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这句话对西五小学的课堂教学环节非常适用。西五小学的教师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愉悦学生耳目,激动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思维,触发学生情思。他们善于调控好氛围和情境,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西五小学的“多元情境化教学”要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因此,教师们在调控的过程中不时引来源头活水,创设一些新颖有趣、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处于情感活跃的状态中,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这些话道出了“多元情境化教学”的真谛。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西五小学的教师们富有激情,善于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挥洒自如地创设一个又一个巧妙的情境,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借用西五小学教师张越丽的一句话来概括“多元情境化教学”:“多元情境化教学”使三尺讲台变成广阔天空。

(二)“多元差异分评”有效的学业评价

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

——谚语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著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只要能被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罗森塔尔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善良和温暖的语言能融化学生心头的冰雪,排除学习障碍,温暖学生的心房;而尖酸刻薄的语言会像刀子一样,伤学生的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甚者一蹶不振,就此离开学校,告别学生生涯。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鲁迅也说:“恶意的批评,如在嫩苗的地上骑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情,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西五人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像呵护嫩苗一样呵护孩子的心灵。为了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实行“差异分评”。顾名思义,就是重视学生作业评价的环节,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多元激励性评价。评价可以自己评,可以教师评,可以家长评,可以同学评。评价的语言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差异分评”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习得。通过“差异分评”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这种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这种积极的课堂评价使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用赞赏的眼光,多角度和多方面地看待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并加以肯定。数学老师马晓萍“给作业加上评语”,为了改变孩子不爱写作业的毛病,她给每篇家庭作业的后面都加上鼓励性的评语:“只要你认真写,你也会写的更好!”。孩子们的作业很快有了变化,不仅作业写得好了,作业还成为了马晓萍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纽带:“谢谢您老师,你每天都在作业后面写上评语,太辛苦了,但对孩子作用太大了。过去只见老师在作文时写评语,没想到你每天的作业都写评语,谢谢您,老师。”这种评价确实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赞美优秀的学生远比赞美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都差的学生要容易得多。因此,由衷地赞美弱势学生的教师更崇高更美丽!教师除了关爱班上的“小天鹅”,也要把关爱倾注给“丑小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山民偶然救了一只遇险的小熊,母熊很感激他。后来有次这个山民迷路了,母熊盛情款待了他。山民对母熊说,你的晚餐很不错,但使我无法忍受的是你身上的那股味。母熊很伤心,对山民说:那你就用刀砍我的头吧。山民照办了。几年后,山民又遇见了母熊,山民问母熊:“你头上的伤还痛吗?”母熊说:“我头上的伤痛了一段时间后就不痛了,但你的话我至今还记得。”由此看来,真正伤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语言。教师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能够照亮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活态度。因为一句话,总有些影子让学生感动,总有一些面孔将学生暗淡的心重新照亮。

西五人深知赞美对于孩子今后人生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些学业并不是十分优秀甚至是很差的学生。为了改变习惯赞美优等生而差等生很少听到赞美的评价定势,西五人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对于那些学业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们用鼓励、赞美的语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不要灰心!其实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加油啊!”在学生遇到凄风苦雨、寂寞忧伤、痛苦绝望的时候,教师送上一句抚慰的话,这句话就会像冬日暖阳,顷刻间驱散了学生心头的阴冷严寒,涌上一股涓涓流淌的暖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这种力量就像西五小学的数学教师姚娜的五星本上的五角星一样神奇,它使活泼好动、顽劣异常的小张转变成上课认真听讲、懂礼貌、爱卫生的好孩子。“差异分评”体现的正是“全纳教育”的理念,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进步和成长。笔者用西五小学张耀辉老师的话来诠释西五人对学生的评价:绿色课堂也是教师生长的地方,给知识注入生命,让学生在课堂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勇敢地抬起头来。

(三)“分层三人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师合作

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韦伯斯特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人类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实验室从1901年到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共生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共生,是指企业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谓“1+1>2”的共生效益。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最早是从生物学家开始,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并且在教育学中已初见成效。

西五人顺应新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改变了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之间紧密的合作。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多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发了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西五人的合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教师课堂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许多教育教学的内容都是各课任教师集体合作完成。例如体育课中的武术课,美术课《脸谱》、《美丽的花》、《生活中的花》就是“分层三人互动式教学”的成功课例。笔者印象最深的,也是最令笔者感动的是西五三位美术教师的互动分层大课《优美的茶具》。三位教师亲临长春市博艺茶苑,拍摄教学片断,并且亲自扮演不同角色,教授孩子用不同材质自己制作茶具,教学效果自不必说。

西五小学教师个体劳动和群体效益有效结合,教师备课、改作业、与学生谈心等等,是教师个体进行劳动,学生能有效地得到培养是教师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不管就班级范围而言,还是学校范围而言,学生成长的速度与质量,不仅取决于每个西五教师自身的素质,而且取决于学校教师集体是否形成了教育合力,以及这种合力的程度。西五小学教师之间建立融洽无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与同事团结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团结协作的基础是教师具有共同的目标,对教育事业、教育对象的热爱。教师间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益为出发点,毕竟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四)“小型研讨”高效的备课形式

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只不过是使他自己诞生的过程;事实上,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充分地出生。

——弗洛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木材厂老板新招一位伐木工人,老板送他利斧一把。工人第一天伐木十棵,老板大加赞赏;工人受到鼓舞,第二天更加起劲,可是只砍了八棵,工人很是惭愧;第三天加倍努力,结果只砍倒了六棵。工人很委屈地向老板表白,自己并没有惜力。老板接过斧子看了看问:“天天磨斧了吗?”“磨斧?”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于砍树,哪有工夫磨斧?”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只有永无止境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注重新知识的吸纳和积累,教育教学才能更充分。如果只像伐木工人那样只用蛮力气,而不知“磨斧”,只会在原地徘徊甚至倒退。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研究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向课程标准输入血液,展示教师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备课是为有效教学做各项准备工作。集体备课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教科研方式,有人说,如果说传统的备课是“个人单枪匹马作战”的话,那么集体备课就可以算作是“集团军规模化作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的最大的特点是强调集思广义,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使之产生“1+1>2”的效果。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是个体劳动和群体效益的结合。

西五小学的“小型研讨”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它是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通过多样化小型研讨模式,激活教师自主研究意识。“小型研讨”最关键的是“集备”,“集备”是一种最经常、最主要的形式。为了提高备课实效,“集备”有中心发言人,“集备”真正实现了课程资源与智慧资源共享。因为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研究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向课程标准输入血液,展示教师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备课是为有效教学做各项准备工作。西五人的教师备课不仅是教师个人行为,还要进行教师集体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课程标准,备方法,笔者统一把它们称为备内容,还要备学生,西五人各个有“备”而来,上课前做到了胸有成竹,上课游刃有余,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西五人的“集备”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西五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主题信息四种新模式课”特色校本课程

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

——康德

“校本课程”最先出现英、美等国,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了“校本课程”: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形成为长春市西五小学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借鉴,西五人顺应国际和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式,自己着手创建了具有西五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西五人的校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凸现学校自身特色,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西五人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他们开发出了颇具特色的“主题信息四种新模式课”,即“必授必修课”、“选修必修课”、“选授必修课”、“选授选修课”。四种新模式课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授课内容突破了知识本身,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实践性和灵活性,内容符合学校实际,开设方式多样;趣味性,使得孩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四种新模式课。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西五人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西五教师人人具备课程意识,形成了相应的课程观念。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学生的幸福,在开发课程时,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西五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进而促使学生和谐发展。西五“主题信息四种新模式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众多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使学生迸发出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了学生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了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西五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西五小学丁国君校长和教师们播种的龙牙是收获的龙牙,爱的龙牙!

参考文献:

1.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2.刘之颖:《教师生涯起步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3.何平:《教师教学论文选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丁莉娟:《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5.潘泽生:《新课程金牌案例——初中校本教育行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6.刘晓明:《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教师专业能力的心理提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7.王晓春:《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8.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9.杨丽:《教师职业道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专家简介

李长娟(1970—),吉林省农安县人,教育学博士,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长春市骨干教师。有15年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农村教育、女性研究。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在《兰州学刊》、《当代教育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的科研课题有10余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