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视为“群经之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但是《易经》与道德紧紧相依,道德一体的文化精神是易之本。《周易·说卦传》认为:“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至于命(天命)。”
这是说,圣人作《周易》,是为应和顺从道德,制定礼仪准则,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性质,直至认识天命。同时,《周易·系辞下》指出,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说,伏羲作八卦,用以传达天地自然的德性,用以归类反映万物的情状。以上两句指明了作《周易》、八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道和德。圣人在制作卦爻象数符号的过程中,隐藏着宇宙的秘密,“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内心想法),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的“尽意”、“尽情伪”和“尽其言”,都是为了揭示宇宙自然规律的秘密。通过卦爻变化规则反映的“天命”和“通神明之德”。《易经》的宗旨是:“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扩大事业的。)可见,古代圣人们的目的,是通过《易》规范人所必须遵循天道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达到安身立命。
因此,《周易》实质上是演德的,没有德的人无法演易。古代对卜筮的人要求很高,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卜卦前要焚香净心,契合神灵,不仁不义的人不能为巫师。《易经》告诉人如何分辨不同的境况,要求如何在不同的境况下修德合道,去面对所遭受的境遇,从而从困境和逆境中走出来,或者从顺境中继往开来。《易经·系辞下传》指出:“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都是卦名,它们与人的道德直接相对,处于各种不同的境地状态,需要人以德相应对之,只有用德行对之,才能合易、合道,才能正确应对各种境遇,化解各种矛盾。天道和人事是一致的,《易经》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文化道德一体的内涵。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周易》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失去其本意了。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易经》,更谈不上对天地自然之道的认识,他们从《周易》中所获得至多是些皮毛或雕虫小技。只有大德才有大智,这个智是智慧,是对宇宙真理的认识和把握,是真正的大智大慧。没有大德,永远达不到大智,这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决定。
《易经·系辞上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大意是说,继承一阴一阳的天道,就是善良,使天道具体化的是天赋的人性。可见,中国文化的人文本质和道德本性早就同时植于《易经》之中,《易经》的展现就是中国文化人文本质和道德本性的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