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人的过失,各有不同。观察他所犯的过失情形如何,便知道他心中有没有仁道了。
子贡问孔子:“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自杀为公子纠殉死,却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百姓到今天还享受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已经是头发散乱,穿衣服开左边的文化落后民族了。管仲哪里会如百姓一般拘泥着小节小信,上吊自杀于沟渠,而没有人知道呢!”
在这里孔子是要告诉我们:“君子贞而不谅。”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更重要、更合道理。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是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那是得力于管仲的才能,而那就是仁德的展现。主张“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能达到齐鲁之地避免被“夷化”的目的,就是管仲的仁德促成的。所以看一个人,应该从整体来看,不能只从管仲“事其主不忠”一时的过错,就否定了他匡正天下,“尊王攘夷”的大功,从整个过程来看,管仲功大于过甚多,最终也成就了仁德。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孔子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仁心,如何能讲礼呢?一个人要是没有仁心,如何能讲乐呢?”阐明孔子对“仁”德的重视。如果一个人对最基本的仁德之心都没有,更遑论仁爱他人的事了!
李林甫为唐玄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逢迎,因而取得玄宗及其亲信的欢心。李林甫平时和人接触时,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好话,实际上,他却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日子一久,人们发现他的伪善,就都在背后叫他“口有蜜、腹有剑”。
无独有偶,唐朝中书侍郎李义府,平常为人忠厚温和;而且不论和谁说话,总是面带着微笑,表现出十分诚恳的样子。其实他心地刻薄、奸诈,常以阴险的计策来陷害好人。日子一久,大家也发现了他的假面具,就说他“笑中有刀”。
“口蜜腹剑”和“笑中有刀”这样的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外表表现得很好,很讨人好感,内心却尽想些坏主意来谋害人、算计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具备什么仁德之心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仁矣”。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