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人们用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别人恩惠要报答的一种说法。人们讲求“知恩报恩”,但是有一种恩却是一生都报不尽的,那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子女怎么也报答不尽。人们发现,动物界里就有知道孝顺父母的好榜样,乌鸦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谁教它的?天性!我们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感动。
羊羔跪乳。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吃掉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母鸡走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片孝心,我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落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恩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自己,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
在自然界中,不光小羊是这样吃奶,小牛、小鹿也是这样跪着吃奶,都是在尊重和感激妈妈(很小的时候不跪,因为他够不到)。
乌鸦反哺。传说中,乌鸦反哺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敬老,知恩报恩。
乌鸦小时侯,都是由乌鸦妈妈辛辛苦苦地飞出去找食物,然后回来一口一口地喂它吃。渐渐地,小乌鸦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不能再出去找食物。当乌鸦妈妈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长大的小乌鸦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每天飞出去四处寻找食物,再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妈妈的口中,照顾老乌鸦,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据记载,“反哺”是乌鸦的习性。乌鸦的雏鸟长大,必衔食饲其母。《本草纲目》中称乌鸦为慈鸟:“慈鸟:此鸟出生,母哺六十日,长者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后来人们便将反哺比做子女孝敬父母。
束皙在《补亡诗》中说:“嗷嗷林鸟,受哺于子。”苏辙的诗中也提到:“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说的都是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衰老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由此“乌鸦反哺”与“羊羔跪乳”便成了比喻子女对父母感恩尽孝的成语。
这两个故事寓意甚深:禽兽尚且知恩图报,至诚至孝,更何况是人类呢?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连起码的孝道都不尽,虽空有人的躯壳,所作所为却连禽兽都不如的话,那也就不必做人了。这是告诫后人,人要有基本道德准则,对父母言行要恭敬。父母所喜欢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做到;父母所讨厌的事物或行为,子女要谨慎地为他们排除,小心改正。子女身体受伤,会带给父母忧愁;子女品德缺损,会带给父母羞辱。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就行了,可古人不这么认为,孔子的弟子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敬,而不只是给父母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
这一个敬字,道出了孝更深的内涵。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是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算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保有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