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是宋朝时一个因为很有度量而受人敬重的名臣。他常训诫子弟说:“‘忍’能解决很多事情。如果能具备清廉、简朴、善良等品德,再加上一个‘忍’字,那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一个人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不但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这个人心性高低的表现。
因此,“忍”不仅仅是个人涵养问题,也是善解矛盾的方法。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矛盾中总是忍不住呢?
明朝时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曾经有父子两人发生诉讼,去找王守仁来评断是非。王守仁只对他们说了几句话,父子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着回去了。有人问王守仁,您对他们说了什么话,居然能令他们悔悟得如此之快。
王守仁说:“我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瞽瞍是世间最慈祥的父亲。”
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舜帝,被称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始祖。他非常孝顺,二十岁时,他的孝行已传闻各地。舜的父亲叫瞽瞍,生母早逝,后母阴毒狠辣,生的儿子叫象,也狂傲不肖。后母经常在瞽瞍面前说舜的坏话,所以三人多次想方设法要杀害舜,曾叫舜修理米仓,然后放火烧仓;还让舜去挖井,他们趁机把土石填到井里……可是舜每次都躲过了灾祸。虽然遭到这样的对待,可舜却以德报怨,对父母依旧恭顺尽礼,丝毫没有不满和懈怠,与弟弟象相处仍旧友爱仁慈。
可是王守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解释道:“舜总是认为自己大不孝,所以能孝顺;瞽瞍常常自认为是最慈祥的父亲,所以不慈祥。瞽瞍总是想:舜是我从小养大的,现在为何不会讨我的欢心?却不知他已被后妻所蒙蔽,只认为自己很慈爱,所以更不能慈爱。舜只想着,父亲在我小时候是如何地疼爱我,现在不疼爱我,是因为我自己不能尽孝,总是考虑不能尽孝的地方,所以更加孝顺。最后瞽瞍悔悟。舜成了古今的大孝子,瞽瞍也变成了慈父。”
其实我们待人处事也是这个道理。在遇到矛盾时,我们总是只去找对方的不是,却不能像舜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找自己的不足和做错的地方。如果这样,那么多大的矛盾都会被化解。这就是在矛盾中看自己,讲涵养,忍让。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所以说在对待矛盾时要向内看,找自己。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哪儿做得不对,会从自己内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从而修正自己;小人则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别人做好。”反求诸己,向内找出自己的不足。
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时,每个人都要重视心性修养,培养宽容忍耐的美德。俗话说:有容乃大。真正的忍能纳百川。
历史上的名相娄师德,曾任武则天时的宰相。他为官三十年,有容人的雅量,以仁厚宽恕闻名于时。有一次,娄师德和内史李昭德同行,因为身体肥胖走不快,李昭德停下来等了他好几次,他还是赶不上,李昭德便怒气冲冲地骂他是乡下佬。娄师德听了非但不生气,还笑着回答:“我不是乡下佬,还有谁是呢?”他的好脾气、大度量可见一斑。后来,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就任之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位极人臣之首,如今你又要去当代州刺史,集荣宠于一家,别人难免心生嫉妒,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全生命,免于灾祸呢?”他弟弟跪直上身说:“曾经有人将口水吐在我脸上,我没说什么,只默默地把脸擦干净而已。我以此自勉,绝不让你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口水,表示他十分生气,你把口水擦干,显示你的不满,这样只会加深他的怒气。所以,吐在脸上的口水,不可以擦掉,让它自己干。笑容满面地承受这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