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自古以来就是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尚书》说:“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死败亡的大事,勤俭有助于防患于未然,不可轻视。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勤俭。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古代圣贤之君都是这样做的。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是尽心尽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反对骄奢淫逸、靡费财务,提倡节俭。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话很有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从表象上看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中国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节俭,这也是今人应该遵从的一种美德。
南朝宋的开国国君刘裕,年轻时家境清寒,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外谋生。刘裕辞别家人,穿上新婚妻子亲手缝制的粗布衫裤,到新洲帮人收割芦苇以换取温饱。一连数天,顶着大太阳挥汗工作,新的衣裳很快就破烂不堪,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刘裕穿着这身破衣投身军旅,凭着战功,得到晋升。之后当上了南朝宋的皇帝。
刘裕登上皇位后,并没有忘记年轻时的贫寒日子,他将破烂的粗布衫裤仔细收藏起来,并常告诫子孙说:“我保存这套粗布衣裤,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后代子孙如果有奢侈不知节俭者,一定要家法严惩。”由于刘裕带头崇尚俭朴,使得东晋以来浮夸奢侈的社会风气得以改变。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君臣励精图志的太平盛世,当时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夜间也不需关门防窃贼。唐太宗目睹隋朝奢侈亡国的教训,所以他即位后住的宫殿虽经战火焚烧,早已破旧,却一直不许兴建新的宫殿。太宗患有气疾,宫殿夏暑秋凉又潮湿,容易引起旧病复发。贞观二年,有大臣从爱护太宗的身体出发,奏请朝廷为太宗另盖一座楼阁来住。唐太宗说:“我有气疾,确实不宜居住卑湿之宫,可是要大兴土木,必然靡费人工与钱粮。汉文帝曾经打算建造一个露顶高台,让工匠计算一下需要多少经费。工匠计算后告诉文帝,需用一百两黄金。文帝说:‘百金之资产,若以民间中等人家计之,可够十户人家的产业,今筑了一个台,就破费了十家的产业,岂不可惜!且我承继着先帝的宫室,不为不广,常恐自己无德,玷辱了先帝,又岂可靡费民财而为此无益之工作乎?’于是停止露台之工,不再兴造。我的功德远远不如文帝,而建新宫的费用又超过露台,这不是为天下之君所应做的事。”
大臣们一再奏请,太宗坚持不准,此事才作罢。贞观初年基本上没有兴建什么大的工程。不仅如此,在洛阳遭受水灾时,百姓房屋被冲毁,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受灾百姓,以供修房之用。而洛阳宫殿被大水冲坏后,只是稍加修缮而已。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孝宗在即位之初,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
宋孝宗认为“我没有其他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
宋孝宗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