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受到中国历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凡有善行义举者大都受到奖励:或封妻荫子,或获取功名,光耀门楣。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邻居家失火,所有家当烧毁殆尽,一无所有,文衡公就叫妻子将自家粮仓中的粮食全部给了邻居。但陶澍却未因高官厚禄而有所改变,同样继承了陶家乐善好施的家风。并赐给陶澍三千两银子以示奖励。

“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受到中国历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凡有善行义举者大都受到奖励:或封妻荫子,或获取功名,光耀门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历来有类似“举孝廉”等的规定,就是凡是有“孝子”、“善行”等名声者,在科举考试中可以直接免于科考而获得功名,对于其中才学突出者则能给予更高的功名褒奖。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乐善好施,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又怕这人重操旧业继续作恶,于是送给他一艘小船,让他在渡口摆渡谋生。类似这种情况,伯含公一生前前后后送出了八艘小船,这些人也全都改邪归正。

为了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砾所伤,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随身带着个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砾都拾到小筐中带回家,等到去世时,他的一间空房间中积存的碎瓷瓦砾已经堆积到像房子一样高了。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宽厚。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邻居家失火,所有家当烧毁殆尽,一无所有,文衡公就叫妻子将自家粮仓中的粮食全部给了邻居。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家中的米被人盗走,文衡公根据雪地上的足迹一路找去,发现原来盗米之人是自己认识的一个熟人。文衡公没有声张,默默地回到了家中,从来没有再对人提起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此事才被大家知道,但还是故意隐去了盗米人的真实姓名,其宽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家中并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边拾到了一些钱。他在那里一直等了一天,才见一人仓皇而来,面色如土,低着头在沙砾中搜寻什么。寅亮公问他找什么,那人说:“我在外为人做工好几年没回家了,家中还有老母亲,今天带着积攒了多年的钱准备回家奉养母亲,没想到却全都丢了。”寅亮公问他丢了多少钱,那人说的都能对上,寅亮公便将拾到的钱如数还给了那人。那人为表示感谢,非要将钱分给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贪图你分给我那些钱,我不如不在这里等你了。”说完笑着让那人赶快回家去,那人叩头拜谢而去。

陶澍的父亲乡贤公疏财仗义的事也很多。陶家历代如此重德好施,义举远近闻名。到了陶澍这一辈,寒微门第出身的陶澍因其家族世代行善,声明远播而深受朝廷褒奖,他也因此在嘉庆五年秋试中由于家族累世善行和才学突出而中举,两年后再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两江总督,赠太子太保衔。但陶澍却未因高官厚禄而有所改变,同样继承了陶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他一生为官清廉,在职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救济了灾民,道光皇帝听说后感动地说:“为臣下的能个个像陶澍那样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并赐给陶澍三千两银子以示奖励。可陶澍依旧粗茶淡饭,把那些银子,全部用来接济贫苦乡民,并在安化县兴办了四十八所义学。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古人、先贤都十分推崇行善义举,因为乐善好施是古人安身立命、修身养德的道德规范之一。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心怀天下社稷之安危、黎民苍生之苦乐,无论身居庙堂山林,都不忘为国分忧、善念百姓疾苦,以明修身为国之志。因此做人不可不多行善举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