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时朝廷中为什么要设立“谏官”一职呢?就是为了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中国历史上除了敢于直笔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官,敢于直言国君过失的就是御史谏官了。
北宋仁宗期间,谏官王素劝仁宗不要贪恋女色,宋仁宗说:“最近王德用的确进献了美女给我,现在正在宫中,我很喜欢,就让我留下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怕陛下被女色所惑。”仁宗听了,面有难色,说:“你说得对,但也不必这么匆忙地办理,那些女子既已进宫,过一段时间再送走也不迟吧。”王素对仁宗说:“臣怕她们留久了,陛下因为情深更不忍心送她们走了。”于是仁宗有些恋恋不舍地下令把进献的美女每个赠送三百贯钱后,遣送她们离开皇宫。
北宋期间,另一位著名的大臣包拯,先后任开封知府、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性峭直,立朝刚毅”,一生为民请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称我国历史上的清官典范。他在任职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有时君臣之间争论激烈,甚至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虽然宋仁宗十分生气,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采纳他的建议。
包拯自幼学习经史,仰慕古代圣贤所为,有“报国安民”之志。他一生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在他任监察御史时,倡导任人唯贤,对祸国殃民的贪官及庸碌无能的昏官大加弹劾。著名的事例有:七次弹劾贪官王逵。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骄横跋扈,欺压百姓。宋仁宗把王逵贬到了池州,不久就又提拔起来,任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包拯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书弹劾说:“王逵在前任上,就苛政暴敛,民怨沸腾,应该得到严厉的处罚,而不能提拔重用。”宋仁宗于是把王逵改任为淮南转运使,包拯还是不同意,连续七次上书弹劾道:如果任命王逵这样的酷吏,等于给当地百姓带来一场大灾难,在包拯的坚持下,宋仁宗罢免了王逵的职务。
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在张贵妃的请求下,宋仁宗把张尧佐提升为三司使。包拯指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逢迎,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再次直谏,指出张尧佐平庸不称职,请皇帝另选贤能,大臣们也纷纷支持包拯。张尧佐见状,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宋仁宗再次收回成命。后来,张贵妃又多次向宋仁宗提出封张尧佐为宣徽使。一日宋仁宗早朝前,张贵妃特意送仁宗到宫门口,说:“皇上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以国家为重!”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众大臣又纷纷襄助包拯,宋仁宗又没有合适理由反驳,气得一甩手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所以等宋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斥责说:“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包拯无论是何时,都对宋仁宗本身的过失和治国安民的大计直言上疏。他特意上了一道《进魏郑公三疏札子》,把唐朝魏征的三篇奏疏抄录给宋仁宗,希望宋仁宗能像唐太宗那样,成为“英明好谏之主”。他上书天子应有的德行为:“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一方面兴利除弊,一方面要选贤任能。他在奏疏《乞不用赃吏》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意思是说,清廉是人民的表率,贪污则是危害人民的盗贼。主张要用忠直廉明的君子,他为因触怒权贵被贬的范仲淹等人鸣不平,并建议重新起用他们。对于贪赃枉法者,则严惩不贷,并且永不录用。他的建议多被宋仁宗采用,使贵戚宦官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包拯还多次直言上疏推行善政,提出“宽民利国”,以保百姓福祉。他采取了一系列“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治理水患,兴教办学等措施,并督促各路行政机关能够尽职为百姓谋福。他下令,凡各库的供品,以前都是各州摊派的,这样百姓的负担很重,现在都要变成与百姓公平交易。他请求宋仁宗支义仓米赈济灾民,使他们不至于流离失所,并请求真正放免民户欠负的赋税等。宋仁宗接受了包拯的建议,曾任命他专门负责“放天下欠负”,结果一次即除放各种欠负一千二百万。史载包拯:“公所莅职,常急吏宽民,凡横敛无名之人,多所蠲除。”
包拯为官正直,一心为民。他在任职开封府时,按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作出了新的规定:大开官府正门,凡是告状的,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杜绝奸吏,把官府的大门直接向百姓敞开。同时,包拯为了防止权贵们找他“走后门”,干脆完全断绝了与高官显宦及亲朋故旧的私人书信往来。有来“走后门”者,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亲朋好友,一概拒绝。于是呈现了“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是非明辨”的局面。
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妇孺皆知其名。他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拯的做人道德准则和为民造福的决心。
对于他人的建议和指正,要包容和广泛采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取,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自身的过错“不识庐山真面目”,避免故步自封造成大的损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