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的陆羽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采、煮、品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后人称之为“茶圣”。
表面上说,茶道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中国古代圣贤老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见“道”又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道”呢?中国儒家著名经典《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其实“道”的真谛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包括天体的运转,人类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璞归真”,因为人本性是纯真的,是善良的,是与宇宙自然沟通的,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所以“道”体现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因此,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是苦的,但却苦得有味。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烦恼、执著,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怡然自得,体会虚静之美。
所以修行茶道之首要就是修身养性,从茶味中品其苦,看透人生,静观其变,心性空灵,在日常平凡中见真性,最后能放得下人生的苦乐,通彻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妙,返璞归真。所以现代社会的每一种行业,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帮助人修身养性,提高生命道德的境界,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人想象的大众化社会生活,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内含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时刻都在点醒后人,指引着后人将目光与关注转向人类自身,从精神层面终极关怀着人类的道德自省。
中国古代君子不仅比德于此,还有很多,比如君子比德于“莲”,取莲之清高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绝不随波逐流。
还有“剑”。剑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文武合一的“君子”的象征。因为剑往往是笔直不弯的,取其“中”、“不曲”的涵义,正如同翩翩君子,其实古时候很多人身上都佩戴着剑,就是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做事要秉持中庸、不屈不挠。要铸造一把好剑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往往比制作其他兵器需要更多的时间,铸造完成后还要依据使用的目的,选择开锋的程度。人也是一样,想要成为一名君子,就必须经过重重的焠炼,经过无数生活挫折的考验、磨炼,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无论是君子之“玉”,还是“岁寒三君子”,它们之所以能感动中国人,历代相传,是因为人们对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推崇,是因为人们心中都期盼着温暖、光明的春天,期盼着美好、真实和永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