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
朱清时(1946— ),四川省彭州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赫兹堡天体物理研究所、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任客座科学家,在法国格林罗布尔傅利叶大学、第戎大学和巴黎大学任客座教授。曾获1994年“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汤普孙纪念奖”。
●榜样故事
朱清时的父亲因曾在国民党政府中做过小职员,解放后,被定成反革命。母亲只好早出晚归干零活来养活一群子女。
11岁时,朱清时在成都十三中住校,开始了自立的生活。艰苦的生活、无奈的孤独,小清时只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才会找到快乐。
课余和周末,当别的同学都欢欢喜喜地回去与家人团聚,打打“牙祭”,享受天伦之乐时,小清时只有以书相伴。无钱买书就去旧书店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去成都市图书馆读书,坐上一天半天的。
辛勤耕耘给他带来了收获,也为他带来了幸运。
1963年,朱清时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大学的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每天早起,朱清时从校园一直跑到八宝山顶,再跑回来。晚上,下了晚自习,临睡前用凉水冲澡。他认为要担当大任,一定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中国科大这所神圣殿堂里,朱清时为能亲身接受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耳提面命而激动,为能汲取到无数知识琼浆而欣喜若狂。
1968年分配时,朱清时主动要求到青海工作。起初他的工作是每天晚上爬进刚炼完铁的炉膛里,把炉壁上被烧坏的耐火砖一块块地敲下来,再一块块地换上新的。半年后,厂长让他掌管着全厂大部分原材料和设备维修、零配件的采购、库存和使用计划,同时兼做采购员。他一人干着几个人的工作,竟能干得井井有条,而且十分轻松。
工作之余,朱清时不但读了大量的科技书,而且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引起了轰动。
后来,凭着坚实的学术基础,他考进了中科院盐湖所。在所里,他是唯一能读懂原版科技资料的研究人员。
1978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在美国的两年中,他发奋攻读,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他先后发表论文7篇。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的导师用无比欣喜的语气向与会者介绍道:“朱清时几周内完成的工作,美国学生通常要干上一年。”1981年6月,第三十六届国际分子光谱学讨论会在俄亥俄州召开,年仅35岁的朱清时应邀担任了分会的主席。
公派两年到期后,麻省理工学院又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继续工作。但他认为在美国虽可出研究成果,但均是在别人划定的框子里完成的,要想真正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还得回国发展。
回国后,他又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次获世界著名奖项。
●妙语点睛
一个人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上大学、读研究生、出国拜名师,也只会在老师所划定的圈里绕来转去,难以扩大知识领域,更不要说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朱清时能够发表数篇含金量非常高的论文,在科研上取得一系列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勤学不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