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母训子”的启示

“田母训子”的启示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挨了母亲的训斥,田子惭愧、悔恨不已,于是立即前往官府,主动退还了赃款,并请求国君的制裁。在这方面,田母可谓是光辉的典范。田母训子,看似无情却有情,至情至爱,正在那看似无情严厉的责备里。试想,假如田母心安理得于儿子“孝敬”的赃款,心满意足于儿子的一片“孝心”,那将会怎样?田母的当头棒喝及时地惊醒了儿子,田母实在是理智的。田母严于律己,严于教子,用心良苦,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汉代的《韩诗外传》一书中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叫田子的人在外当个小官,三年后才回家探亲。为表孝心,他特意带回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黄金献给母亲。田母问他哪来这么多金子,田子回答说是自己的俸禄。田母不信,责问道:“你做这么个官,三年里,难道不吃不喝不花销吗,怎会剩这么多钱?一定是贪污得来的了!为人子者,孝敬父母,只要竭诚尽力就行了,不义之物,绝不能往家里拿。而你在外做官,不思忠心报国,为父母争光扬名,却贪赃枉法,丢父母的脸。你做官做到如此地步,真是大不孝,让我失望啊!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还是走吧。”挨了母亲的训斥,田子惭愧、悔恨不已,于是立即前往官府,主动退还了赃款,并请求国君的制裁。国君被田母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不但赦免了田子,让他官复原职,而且还嘉奖了田母。

读罢这则故事,也许有的人会觉得:母子三年不见,做母亲的本该为这难得的团聚感到高兴,为儿子的孝顺感到欣慰才是,结果反倒给儿子的一片孝心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斥之为不孝,田母未免有点不近人情。然而更多的读者,相信会和笔者一样,对田母的这番言行由衷钦佩不已,赞叹不已,感动不已。同时,这个故事也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母爱,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缺陷?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孝心,我们某些人的“孝顺”是否为真正的“孝顺”?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不仅是儿女的启蒙老师,还应当成为儿女的终身导师,对儿女实行“终身教育”;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当时时关注其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鼓励其上进,纠正其偏颇,成为其立身做人的指南。这才是父母给予儿女的真爱,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应该遵循的准则,这样才能培养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儿女,培养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在这方面,田母可谓是光辉的典范。她不光生养、哺育了儿子的生命,还在关键时刻及时拯救了儿子的灵魂和前程。田母训子,看似无情却有情,至情至爱,正在那看似无情严厉的责备里。试想,假如田母心安理得于儿子“孝敬”的赃款,心满意足于儿子的一片“孝心”,那将会怎样?田子依然会执迷不悟地贪污腐败下去。有朝一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别说保住儿子的“乌纱”和前程,就连训斥儿子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田母的当头棒喝及时地惊醒了儿子,田母实在是理智的。而我们的不少父母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往往还比较注意关心其思想进步,引导其积极向善,一旦儿女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便觉得他们有了自己的成熟想法,无须再“当作小孩看待”。一些父母的表现更让人失望,他们中有的以儿女孝敬钱财数目的多少“论英雄”;有的对儿女的一时“出格”和失足置若罔闻;有的一反小时候对儿女的正面教育取向,转而教育儿女们不要“死心眼”,要“适应形势”,“不捞白不捞”,把子女的“能捞”、“能贪”当成“有出息”;有的甚至公然教唆儿女攫取不义之财。在儿女需要帮助和指导的时候,少数父母竟成了儿女走向深渊的帮凶!面对故事中的田母,这些父母们实在应该感到汗颜!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孝顺,然而当我们欣慰地接受子女来历不明的“孝敬”时,我们可否为子女将来的前途和命运着想,可否意识到自己在纵容子女的劣行?作为父母,很多人也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当我们做着“望子成龙”美好梦想的时候,我们可否想过自己在儿女成材过程里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可否认真思考过该怎样积极地尽到对儿女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意味着一生的关怀和心血。田母严于律己,严于教子,用心良苦,是一位称职的母亲。普天下真爱儿女的父母们,应当以田母为榜样!

田母训子,让儿子有了悬崖勒马的机会,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真爱。同时对我们所有的为人子者也是很好的警醒,它让我们明白了“小孝”与“大孝”的关系,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孝顺老人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儿女,孝敬赡养老人是责无旁贷的义务,但仅此还不够。曾子云:“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句话是说,在家赡养父母只是最起码的孝心,是小孝;在外为人处世不给父母脸上抹黑是孝的进一步表现;而若能以自己良好的品行、成绩为父母脸上增光添彩,使之备受世人称道与尊崇,则孝莫大焉。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是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立身做人是孝之根本,是尽孝者应该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在今天,它依然具有现实的人生指导意义。能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人做官。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不光自己一世清誉甚至流芳千古,也使父母沾荣光、扬美名,那才是真孝、大孝。否则,做人不正,为官不廉,虽然能在父母跟前尽得一时小孝,但最终必然是不光自己身败名裂,也使得父母跟着蒙羞受辱挨骂,那才真正成了大不孝。眼下这样的不孝子孙诚然有之,当他们拎着大包小包来路不明的“孝敬”,面带笑容地“常回家看看”的时候,不知他们可否为自己慈爱的父母着想过?

古人讲,君子之孝也,“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要时时注意“不辱其身,不忧其亲”“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开头故事中的田子能够主动尽孝,与那些怠慢、虐待老人、丧失天良者相比,当然值得肯定和提倡,但田子却为“小孝”而违背了“大孝”,在处理“小孝”和“大孝”的关系问题上犯了错误,辜负了母亲要他“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以及精忠报国、显亲扬名的“大孝”的厚望,所以遭到了慈母的批评和训斥。尽管田子的失足最终被母亲挽救了,但田子为母所训的故事却永远值得我们今天的为人子者引以为戒。因为我们无法自信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拥有像田母那样的母亲。所以,在处理“小孝”和“大孝”的关系上,一定要严于律己,既要“小孝”,更要注重“大孝”。而当两“孝”发生矛盾的时候,宁舍小孝,也要保全大孝。

“田母训子”是个好故事,然而但愿我们的生活中,母亲无须“训”子,儿子无须受“训”。

(王传飞 倪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