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母亲来自乡村,对城里的一切都不是很熟悉。一日,他的母亲站在水龙头前洗莱,盆里的水快放满了,但那位头发花白的母亲却不知道如何关上水龙头。这时站在一旁的朋友大声嚷道:“看你,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
老母亲一听到儿子的数落,心里一慌,水龙头开得更大了,水溅了她一身。朋友连忙跑过去把水龙头关了。显然,母亲乍到城里还用不惯自来水,儿子的大声责备更让她心慌意乱,茫然不知所措。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说起的另一件事。
那时他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六一那天孩子放假,由奶奶照看着,他们夫妇俩上班。那天下午,在小区的树林里,女孩看见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好不喜欢,于是拔腿去追。奶奶紧跟在后面大声地喊:“宝宝小心,别摔跤!”话音未落,女孩就“扑通”一声摔倒了,嘴正好磕在石子路上,门牙磕掉了一颗,满嘴是血。奶奶又是惊慌又是心疼,赶忙打车带孙女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消炎处理。之后,便忐忑不安地带着孩子回了家。
晚上下班时,朋友见女儿的嘴唇肿得老高,门牙也掉了一颗,既心疼又生气,忍不住大声地对母亲说:“就半天时间,就出事了!”说罢就牵着女儿的手往家走,头也不回。这时可怜的母亲倚在门边,望着儿孙俩远去的背影,说不出一句话来,任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未料想,仅过数日,朋友的母亲便不幸患心梗过世。朋友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母亲没有好好说话。可后悔有什么用呢,他永远没有机会向母亲忏悔,请求母亲的谅解和宽恕了。女儿磕掉了一颗牙齿可以长出来,可母亲走了,却永远不可能再回来,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忍寒忍热,不辞辛苦。”“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如斯养育,愿早成人。”这一段话写出了母亲孕育、教养孩子的艰辛过程,读之令人肝肠寸断。当“愿早成人”的愿望终于实现时,此时父母年已高迈、做事缓慢、笨拙,有时甚至显得碍手碍脚,而此时年轻气盛的我们却不知疼惜,反而大声训斥,甚至是“兴师问罪”。也许这些话于我们而言只是随口一说,但是于父母而言,却如三九之冰,深深地刺在心里,而他们,却依然微笑如常。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真的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无要求。他们把爱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这爱,无私而伟大,深沉而崇高。在这样的爱面前,我们除了要珍惜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报得三春晖”呢?而这“报”,不是找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是等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再“报”,而是时时刻刻,或者说就是现在向他们回馈我们的爱,哪怕是帮他们提菜、为他们捶捶背,甚至是小声地对他们说话。
不要等“子欲孝而亲不待”时才知道悔恨,不要等再也没有机会报答时才想起还有未报之恩。当父母满头白发、举步维艰、垂垂老矣之时,用我们的耐心、诚心与真心,像小时候他们帮助我们一样地去帮助他们,让父母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爱,感受到我们的关怀。
(崔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