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幸福,来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对话,因而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实现的关键。因此,浑南三校始终把践行“幸福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放在人的身上,关注每位教师心灵的成长,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只有拥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快乐;只有成为一名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有懂得并能传递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懂得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浑南三校依据此精神在2008—2011年三年发展规划中强调:教师的高素质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校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要建设一支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又在2011—2014年的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其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以实现真正的“幸福教育”。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关键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依据人类发展趋势、我国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办学需要趋势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我校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终身学习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不学习,一个人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无法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达到的一切进步。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此外,教师终身学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由于知识增加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一个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在教育上取得成绩。浑南三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采取有效途径全方位学习和依靠外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提倡结合工作与工作中的问题学习,增强学习与发展的针对性。
1.走出式。
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积极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教师进修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多次派出教育考察与观摩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接受新理念、新思维,学习新方法、新技术。
下面是近一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记录:
2014—2015学年度外出学习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仅2014—2015学年,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活动就有42次,参加人员超过100人,多层面、多学科、多内容、多城市,对教师有多方面的帮助。尤其是教育考察、教育观摩也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向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的途径,可以及时获得专业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可以促进自己的反思,可以促进科研。参加教育学术团体活动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和途径,这种学习,对于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极有启发作用。
2.请进式。
走出去是培训方安排内容,受培训方不能选择。但按照教师发展的各种素质要求,仅靠被动参加别人设定的培训内容是不够的,学校还必须根据本校教师培训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请专家、学者进校培训,以使教师发展培训的内容更全面,培训的形式更多样。为此,我校曾多次聘请教育名人、专家到学校做专题培训。
石文浩:《如何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提高教师作文能力》、《传统文化与创建和谐家庭》
沈阳教育学院院长刘凌波教授:《改革创新与角色转换》
为给学生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为了形成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2012年11月7日,我校邀请辽宁省基础教育课堂改革专家组专家、沈阳师范大学经柏龙教授以“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为题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经教授不仅为我们阐述了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概念,还向我们介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样式和策略,令我们受益匪浅。
2013年10月16日,我校特邀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辽宁省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魏书生专家报告团成员——郑重教授,以“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为主题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郑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更深地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意义。
参与教育科研对于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邀请浑南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曲晶主任为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培训。活动中,曲主任用实实在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会后,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收获进行了交流分享。
2014年10月24日,我校聘请了在管理、教学、德育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专家——陈欣教授,为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做一名金牌教师》的专题讲座。
陈教授语言诙谐幽默,引用贴近生活、工作的例子,将精彩的小故事串联其中。从爱学校、善学习、有责任、懂感恩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如何做一名金牌教师,教师要爱岗敬业,将自己打造成学校里的“人才”,对待工作要有正确的态度,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寻找人生的坐标,使工作与生活双赢。
参会教师都被陈欣教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染,被她为人处事的哲学所折服。陈教授不仅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名金牌教师,更教会了我们怎样经营、享受自己幸福的人生。
3.校本式。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它立足于工作岗位,针对性强,内容体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内容包括: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等等。
教学沙龙,一直是我校标志性的校本培训,目的是指引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校8年来,我们以“草根式”教师论坛、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了近100期的沙龙活动。其中,学校师训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了7次主题教学沙龙活动。主题贴合实际,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效,涉猎办公室养生、摄影技巧、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等内容。“草根式”沙龙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活力!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沙龙活动,促使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同事进行深层次研讨,实现教研经验的共享。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设置教学沙龙的固定场所,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极大地推进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
4.自主式。
浑南三校的教师有一个自我提高的好方式——读书。带着问题学习,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是赵东明老师在教育随笔中谈主动学习,解决工作中难题的体会。
三颗需要更多阳光和雨露的种子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四年的时间了,期间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有很多,将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最贴切,我也是从小听着这句话才励志成为一名园丁式的优秀人民教师。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有三十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需要细心栽培的“种子”,而每一颗“种子”的培育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种子”在正常的阳光和雨露中就可以发芽,然后茁壮成长。可有三颗“种子”却很难像其他种子一样健康成长,于是,他们成了我最大的困惑。
乐乐的学前教育基本属于零基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孩子的初级指导也很难进行。和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上学前,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需要有任何的教育渗透,就连最基本的睡前讲故事也没有进行过,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就可以学到一切。由此,我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的: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之一。一些母亲在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里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家庭的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民歌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中处于困惑和无奈的痛苦之中。
小樊是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看我的眼神总是充满敌意。在他的意识里,我点名叫他,就说明他犯错了,而无论是不是这个原因,他总会冷冷地看我一眼,然后沉默不语。我经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他特别喜欢快速旋转身体或是上下抖动手腕,有时还会将衣服卷在小手臂上不停地缠卷衣角,而做这些动作时他的眉尖会聚拢,眉梢会高高翘起,鼻子用力地皱出皮褶,看上去很吓人。他很讨厌其他小朋友干预他的任何行为,表情也很凶。他的妈妈向我讲述了孩子的经历,从小他就跟姥姥和姥爷一起生活,父母无暇顾及,直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决定接回身边照顾,而在老人照看期间,孩子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这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及的调查结果:如果儿童在出生后的二、三年里,母亲不在身边,没有感觉过母亲爱抚的、慈祥的、忧虑的目光,没有听到过本族语言细腻而充满情感的音调,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生活,就会跟正常家庭教育的儿童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想到这里,我真为这位母亲而痛心,那逝去的本应和孩子一同度过的时光将无法重来。我没有将这个结论告知这位母亲,因为那段时光无法重现,重要的是面对当前的生活应该充满希望。
平平的眼神中,我总能看出一种无形的恐惧在困扰着他。在与孩子的姑姑沟通后,我才知道孩子的身世。平平的妈妈身体不好,在他两岁多时就因病早逝,而父亲是一名采矿工人,在孩子开学前3个月的一次矿难中不幸离世。这个苦命的孩子成了孤儿。这种伤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烙印,正因为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无法正常地接受学前教育。
这三个孩子的案例,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随着接触的频繁,了解的加深,我才发现,找到的原因还远远不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也很关键。开始时,我很烦躁,急迫地想从他们身上看到改变。有时跟他们耐心地沟通,可他们却无动于衷,给予他们多于其他孩子的鼓励也换不回他们对待学习超过10分钟的认真态度。每当这时,我就很愤怒地责备他们,甚至流露出很绝望的表情,也一度想过放弃。没有耐心和绝望的我开始时夺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乐乐失去了最初的笑容,平平的恐惧没有减少,小樊的敌意更强了。面对他们的变化我很痛心,很自责,是我没有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我看见的大多是他们身上的负能量,并没有用心地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态度。在书中,我还找到了一副良方: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极力劝说家长带孩子走进书店,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也鼓励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书,进行小组内的“换书看”活动。在每个孩子的生日当天,提倡其他孩子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一本自认为最棒的书。现在,大多数孩子养成了翻书看的好习惯,其中,有少数孩子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专业书籍进行阅读了。乐乐对动物和太空类知识特别感兴趣,从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提高了表达能力。小樊原本就对阅读有极大的兴趣,所以班内读书时间是他的最爱,每次都全身心地投入,他看我的眼神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偶尔会借一些小事来与我交谈。
虽然这剂良方很有效,但对于乐乐和平平来说却作用不大,因为他们的拼音基础很差,很难独立阅读。针对这一现象,我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读书,从一些简短的小歌谣和小故事读起。两个人一起读,互相帮助,开始我会参与到他们的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会及时教他们读,并练习拼读。一段时间后,没有我的帮助他们也能慢慢地阅读了。他们非常放松,每每读完一个小故事后都特别有成就感,还经常把书中的经典部分分享给班级其他小伙伴。以前他们没有朋友,很孤单,现在他们的朋友很多,真替他们高兴!
看到他们的笑容重新回到脸颊,我松了口气。谢谢苏霍姆林斯基——这位用心爱学生,用心爱教育的大教育家。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学困生”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会一直用心地照顾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也拥有和正常孩子一样的自信和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个工作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希望三颗需要更多阳光和雨露的“种子”,在我的细心栽培下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
从赵东明老师的读书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惑,可以向教育名人、名著请教,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指引。她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对三个特殊需要阳光雨露的孩子,进行了反复的教育关照,投入了全部的爱心,终于收获了教育成果。这样的教育在浑南三校是具有普遍性的,虽然不能一一列举,但这种读书的好习惯时时滋润着教师自我主动地成长,教师主动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巨大财富。
通过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宋荣贵老师执教的《寻找身体中的秘密》、孟宁宁老师执教的《照片》、柳丹丹老师执教的《童年趣事》,受到了沈阳市教研员们的一致好评。杨姣老师执教的《红领巾相约绿色中国梦》在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活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周爽老师执教的《茶里的学问》在第四届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浑南区参加沈阳市安全录像课的评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宋敏老师在辽宁省数学说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徐黎黎、张澄、张祥禹三位教师在全国中小学优秀教育案例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贺静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我校“青蓝携手共享成长”师徒汇报课活动中,冷雪、贾莹莹老师荣获一等奖,宋荣贵、陈野、柳丹丹、孟宁宁、董丽威、张军、苗潆艺、崔晓晨老师荣获“燎原之星”称号,四年组、音乐组荣获“众智团队”称号。
此外,在科研方面,我校有一项省级、两项市级课题成功结题,8项区级课题即将结题,申请了区级“五十百”学校特色项目和4名特色教师,有30余人次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选中获奖,张祥禹、宋敏老师撰写的教学设计和随笔在浑南教育杂志上刊登。
多元化的研训活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促进行动研究,提升教学素质水平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构建高效课堂,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学科领域内如何具体落实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浑南三校开展了各学科构建高效课堂小课题教研活动。活动中,各教研组紧紧围绕学科“草根式”小课题教研活动的理念,语言清晰有条理,主题鲜明、突出、紧凑。重点安排合理,难度解决到位。此次课题研讨活动,调动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代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位教师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善读、能说、会写,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4月10日,浑南区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选拔赛在我校举行。活动共分为下水作文、钢笔字、水平能力测试、教学设计、粉笔字、朗读展示、才艺展示、情景表演等部分。这次比赛给了选手们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我校教师强势出击,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大胆、自信、激情、细腻、创新,体现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语文教师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全面的艺术才能,出色的课堂设计体现了他们的用“心”教学,而他们对专业技能的磨炼、对教材把握的准确,更体现了他们的用“情”教学。
为了深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提高班主任集体备课质量,加强教师教研能力,引领三校教师在主题教研中主动发展,4月9日,我校举行了“我的团队我的课”说课活动。活动以团队展示为主,各教研组精心准备,认真制作说课课件,形式、内容及设计体现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说课比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学设计思维清晰,突出重点和难点,体现了三校教师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艺术精湛,教学过程五彩纷呈。这次说课比赛,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进一步促进了班主任教学教改经验的交流。教师们行走在路上,即使还没有走到彼岸,一路的风景也会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
2014年,为了深入开展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的小范围教学研讨活动,我校邀请省数学教研员李晓梅老师、市语文教研员任海宁老师、市音乐教研员陈运成老师、市美术教研员王婷老师、市英语教研员余晓臻老师、市体育教研员郭巍老师以及区体、音、美各口教研员到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同时,针对计算教学、作文教学,我校开展以“源于最初的思考”为主题的优秀课大赛活动,在此过程中,宋荣贵老师执教的《水果》一课和柳丹丹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巧算》一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薛娇老师执教的《多变的果实》一课作为示范课在全市进行研讨;在沈阳市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孙贤龙老师代表浑南区参加了板书设计大赛,成绩优异;李娜老师代表浑南区参加了美术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崔毅老师代表浑南区参加了综合实践基本功大赛,获得一等奖;徐晓庆老师代表浑南区参加了信息技术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张祥禹、周爽老师代表沈阳市参加了省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成绩喜人;沈扬老师参加了浑南区教研室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受到了教研员的一致好评。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基本功,我校还开展了教师板书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以赛促训的教研活动,尤其在期末复习课的研讨中,同年组的老师集思广益,为大家呈现出一堂堂集知识梳理与思维拓展为一体的高效复习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这些活动,在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老师,只有像蜜蜂那样“博采众花”,酿出的蜜才能“又香又甜”。只有多读多看,拥有深厚的知识素养,使知识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方能使自己的课堂焕发“七色光彩”。基本功永远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执教之基。5月14日,沈阳市举行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校的张超、刘安源两位教师代表浑南区参加了声乐、钢琴的单项比赛。比赛中,两位教师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将专业水平发挥到了极致,给现场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刘安源老师获得了钢琴第一名,张超老师获得了声乐第二名,为浑南区和学校争得了荣誉。艺术的道路没有尽头,只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乐教”外,还应“能教”,需要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好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探究、创造音乐。让我们重拾昔日的豪情,用或嘹亮或婉转的歌声,用优美似流水的琴声,用曼妙婆娑的舞姿,重新占领美育这块重要阵地!
(三)大力提倡教学反思,全力实现教学高效
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简单的内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方式,反思能够使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成为更好、更有效、更富有创意的教育行家。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的能力,专业发展不能无视教师原有的经验,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实践,实现智能的重新建构。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自身具体实践情境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现代教育学提供的大量案例表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当前,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全面倡导反思实践,开展反思能力培训,对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自我反思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随笔类反思。可以写故事性的随笔,把校园里的点滴写下来,写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可行的方法。第二种是日记型的反思。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记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周记是我校教师研修手册里的一项内容,很多周记都成了老师们日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下面是徐晓庆老师的一篇周记,记录了她尝试教学改革的心得和反思。
2011年11月5日
在本周的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增加多种教学方法
我教授的课程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知识点少,图片不够丰富,所以我在课前的备课中下了很多功夫。参考教参中的教学案例与设计,并通过网络下载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这样在课堂上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作业书写情况改变作业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作业习惯并未培养得很好,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书写能力较差,一味地照抄并没有什么作用。于是,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课程内容将每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编辑成习题,学生们根据我读的题意进行作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周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我发现课堂教学及作业效率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教法,争取更大的进步!
2011年11月12日
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我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虽然内容较浅,但在小事情中却蕴含着大道理,它既关系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又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在本周的课堂教学中,我对两名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性格有了明显的转变。
A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内向、不爱说话。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安排完作业内容,其他同学都认真地写起来,只有他没动,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写作业呢?作业本呢?”他一声不吭,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说:“他作业本丢了!”我又问他一次:“你的作业本呢?”他皱着眉头仍旧一言不发,我有些生气,其他同学说:“老师你别跟他生气,他就那样,不爱说话。”第二次上课,他依旧没有作业本,我改变了自己的说话语气,和颜悦色地跟他说:“你告诉老师你的作业本呢?只要你说出来没有的原因,老师就不生气也不批评你。”他想了一会儿,小声地说,“交了,没发回来。”最后在科代表的书桌里找到了他的作业本。我温和地对A同学说:“其实你的作业一直写得都很工整,老师很喜欢你,以后有什么事情和老师直说,只要不是你的错误,老师就不会怪你,你听到了吗?”他点了点头,自从那节课以后,我在课堂上更加关注他了,在他表现好的时候,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作业没写完的时候,我就多等他一会儿。如今,他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发言了,脸上也有笑容了,跟我也更亲近了。
B同学活泼好动,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在课堂上打断我的讲话,多次教育也没有效果。在本周的课堂上,我设计了根据视频讲故事环节,除了他之外没人举手,他非常想要展现自己,我半信半疑,但还是给了他这个机会,令我意外的是,他居然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非常贴近视频中的内容,我对他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原来的“淘气包”一下子变成了“故事大王”。他很聪明,很会表达语言,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根据他的特点,适时调动,重在引导,充分挖掘他身上的潜力,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回顾本周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为教师,我要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孩子一个模样,一个孩子一种性格,一味求同,必然会导致反向效应。徐晓庆老师是一个聪明的教育者,把新课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巧妙地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在小事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细心地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和提高。
教学中肯动脑筋,努力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做长效打算,这样的反思日记很有价值。
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写成教后小记以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老师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设计,然后把教学过程中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处、失败之处。下面是董丽威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
反思中成长
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东西过于司空见惯,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土壤”这一概念过于专业化,使学生无从下手;也许是我强调得不够严格,以至于学生淡忘了,也许……总之,当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时,发现多数学生桌面上是空的,并没有我所期待的,从花盆、花坛、草坪、田野、树丛下采集来的不同“土壤”。失去了研究对象,这节课我要怎么上?
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一袋土,想要分发给各组,忽然想到这不是越俎代庖吗?教师准备的过细,不就失去了学生探究的一个环节吗?学生这次无备而来不正是我往日呵护过头的恶果吗?于是,我改变了主意。
“同学们,这节课本来应该研究你们亲手采集来的土壤,可大家都没带来,怎么办?”
“这节不上了,下节再说。”
“把老师的分给大家。”
“带来的同学和没带来的同学组成小组研究。”
“现在我们就去采集。”
我发现——“这个主意好,不过去哪采集呢?”……
把课堂搬到室外,这还是第一次。但学生的表情,表达了他们想要出去上课的强烈愿望。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教室外面,同学们认真的搜集不同地方的土壤,分析这些地方土壤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功用,一节课的任务和目标其乐融融地完成了。
下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今天发生的教学事件,有了如下的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科学探究,从身边做起。课前,我忽略了我所面对的是生活在小城镇的孩子们,他们与农村孩子不同,可以说土壤离他们很远,让他们去采集确实有些难为他们了。试想,如果我把采集来的土壤分给学生研究,也许能轻而易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却失去了一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得不到亲自动手的快乐,得不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情感体验,使科学教学过于“科学化”。《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理念启发了我,使我敢于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探索研究。
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董丽威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同伴互助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浑南三校在同伴互助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无论是根据学校发展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或是教师自发的团结互助,都有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2013年到2014年,根据学校建校时间短,新教师多的实际情况,依据传统的“教学相长”理论,学校实施了一个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工程——“青蓝工程”。
“青蓝”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旨在让新教师快速成长起来,达到让家长享受满意教育的期望。具体形式是:新、老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教学工作中团结互助,共同提高。学校以“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为主题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徒汇报课活动。下面是部分师徒成果汇报活动的方案与纪实: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第二阶段汇报展示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为强化我校“青蓝携手”师徒结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反思成效,也为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步伐,我校决定于2014年4月10日—4月18日期间举行以“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为主题的师徒结对第二阶段汇报展示活动。
活动对象:参加“青蓝携手”师徒结对活动的师徒。
活动内容:
1.上课:由师徒结对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认真设计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案,各自上一节课。
2.评课:课后,师徒互相评课,要求坦诚建言,汲取优点,指出问题之所在。
听课要求:
同年组、同学科组教师按时到指定地点听、评课。
评委成员:
校长、教导处成员、学年和学科组长作为评委当场打分。
浑南三校“青蓝携手”汇报第二期展示活动纪实
2014年4月22日,我校开展了“青蓝携手”师徒结对第二阶段的汇报展示暨“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师徒同课异构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对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对教材个性化的理解。师徒通过“选定同一课题——个人独创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四个环节,将相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处理方法,演绎了别样精彩的课堂教学。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教师潜心专研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更实现了师徒互助,共享成长的教研活动目的。
浑南三校“青蓝携手”汇报第三期展示活动纪实
2014年11月28日,近一个月的“青蓝携手”师徒结对第三阶段的汇报展示暨“看我独树一帜的课堂”师徒同课异构活动终于落下了帷幕。
三个学期的“青蓝携手”,让徒弟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活动中,14位教师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用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处理方法,为我们演绎了他们独树一帜的特色课堂。最后,冷雪、庄一鸣、刘安源老师作为新教师的代表,以扎实的教学功底荣获进步奖;沈扬、贾莹莹老师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获得优秀徒弟称号;卜贺、狄冬老师凭借日趋成熟的教学风格征服了评委,荣获优秀师傅称号;卜贺、张祥禹,孙洁莹、贾莹莹两对师徒荣获了最佳组合称号。
浑南三校的教师们是一个团结互助,讲友爱,能战斗的优秀团队。这个团队是学校进步、发展,逐步走向辉煌的保障。下面是杨姣老师的合作感受:
我的“给力”团队
在我们学校,处处都有团队合作的影子,合作是保障一切工作顺利展开的先决条件。
最近,学校正在筹办表彰会活动,大家都十分忙碌。我们一年组的活动是红歌连跳,由于学生年龄偏低,理解能力不强,编排舞蹈动作、串联歌舞,着实让我们四位班主任头疼。仔细斟酌后,根据我们4人的特长,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我和东明负责舞蹈、巧婷负责音美效果、丹丹负责学生记录,副班积极参与,有放音乐的,有看管学生的,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舞蹈编排工作顺利完成。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力量大,集体智慧多。团队里的姐妹让我很感动,东明很辛苦,是编排的主力人员,为了减轻我们3名孕妇的工作,她付出了很多。但我们也没有碌碌无为,竭尽全力把每件事情都能做得细致入微。只有团队齐心,学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受益最多的是我们可爱的学生!
这是一个团结、友爱、智慧的团队。一个活动全员上阵,分工协调,合理搭配。她们也忙,但忙得从容,忙得快乐,忙得学生受益,学校工作添光彩。一句话,不瞎忙!值得各个团队效仿。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队互助在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只要大家团结互助,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业。
(五)注重专业引领,助力增长教育智慧
知识给予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智慧赋予教师灵气,一个同时拥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通过校本研修、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打开视野,向先进理念学习,以提高教育智慧。
“专业引领”指的是教师参加校本教研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与引领,这是顺利开展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也能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因此,校本教研又是教育专业研究者与学校和教师密切合作开展的校本活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浑南三校非常重视教研员到学校听、评课的指导,不定期地举行研讨活动,教师通过活动得到充分的展示,经常接受教研员引领性指导,专业发展非常快,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下面是教研员到我校引领指导的部分纪实:
1.2011年12月7日,我校组织全体班主任教师开展了一次围绕“新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教学研讨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地引领。本次活动,学校邀请了沈阳市语文教研员秦绪丽老师为全体教师做现场评课,并盛邀“手拉手”学校——营城子小学的几位骨干教师参加集体研讨,与会现场还有来自我区73小学的几位教学骨干。
活动过程中,卜贺老师就我校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望、闻、问、切”四步定向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结合《儒娃成长手册》的使用为大家呈现了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教学研讨课。课上,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标新立异,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朴实、扎实的教学作风更是博得了大家的赞许。
课后,秦老师就该堂语文课,从多年的课改经验入手,围绕“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结合一些教学细节,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中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及目标落实的关键着眼点等热门问题,也从一个真诚、实在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当今课改中暴露出的语文教学问题,直抵教师的内心深处,让我们不禁反思:为师的根本在于育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一个,即为了学生的发展。此次活动,大家不仅有了专业的提升,更宝贵的是获得了心灵的震撼。我们已然期待下次教研活动的相聚!
2.4月20日下午,我校邀请浑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商军老师到校听课指导,她听了沈扬老师的《字母表示数》一课,邵校长及四年组全体班主任全程参与。
课上,同学们学习气氛活跃,上课状态器宇轩昂,有模有样。老师指导、点拨到位,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课堂评价用语简练、专业又不乏风趣、幽默,充分体现了学校一直倡导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后,商老师与沈扬对这节课反复推敲,从各个环节出发,认真点评、耐心指导,使沈扬受益匪浅,同时其他几位教师也深受启发。
3.11月30日,我校迎来了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室主任——孙湘文主任,以及“手拉手”兄弟学校——营城子小学的韩校长及几位骨干教师。
孙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小学课改的研究,对于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等都能够高屋建瓴,能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当今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颇有争议的问题。
在本次的交流讲座中,孙主任就当今课改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做了精辟地阐述,她分别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怎样设计教学,怎样研究教材、教学目标,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等几个维度做了详细地解读,为我校青年教师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分享,令大家耳目一新。
在报告接近尾声,教师们就一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与孙主任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孙主任耐心地一一解答。教师们大受启发,在提升了对教育教学认知的同时,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又勇敢地迈进了一步,受益匪浅。同时,此次教学活动也得到了营城子小学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和谐互助的教育探索之路上,我们并肩前进,共铸辉煌!
4.本学期,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突破口,打造学科特色,搞好团队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5月20日,学校开展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余晓臻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英语组六位教师每人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又以团队的形式展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于老师对英语组的6节观摩课及团队展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老师们从专家高屋建瓴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中受益匪浅。于老师就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中肯的教学建议。
在这草长莺飞、绿树成荫的季节,让我们静听花开的声音,感受英语教学改革带给我们的冲击和提升。我们坚信:只要静心研究,不断感悟课堂教学的真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桃李芬芳,满园春色!
5.为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语文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推进小学语文改革,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浑南三校于5月5日邀请了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室任海宁主任到校进行教研工作,项莉校长全程参与。
一年组教研组长杨娇老师、五年组宋敏老师分别展示了《快乐的小青蛙》、《孔明借箭》两节课,任主任对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与努力的方向,使两位上课教师受益匪浅,听课的其他教师也深受启发。
在活动的交流中,任主任就当今语文课改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做了精辟的阐述。他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给学生留有想象与思考的空间,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利用语文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发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本次语文教研活动,大家可谓是谈语文、谈生活,在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品出了一番教育与教学的情意。
浑南三校立足教学,务实教研活动,重抓教师的培养工作,使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升,也为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课题研究探索创新,有效承载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和水平体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
1.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其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要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其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但要注意,一线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课题,徒劳无益。
其三,是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其四,是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2.课题研究的成果分为:报告类和行动实践类。
(1)报告类主要包括:
结题报告: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哲理型论文: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一般应用于理论性研究成果。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也称学术论文。
实验报告: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针对某个做法或某个教育问题,运用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系统、科学地将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教育实验报告。
经验总结:对教育经验活动及经验认识进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认识,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揭示教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调查报告:根据教育实践的需要和预期的目的,运用观察、测量、采集、询问等调研手段对有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研究者可以进入现场考察,也可间接调查。
教育评论:对教育教学思想、现象和个案进行评论的文章。
(2)行动实践类主要包括:
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反思的内容。
教育叙事: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型研究成果。
教育案例:教师将发生的事例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是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教学课例:强调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地罗列以及加上简要地评析或反思。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一段教学经历的批判性思考,肯定其中可取的做法并分析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
音像作品:在研究过程中录制或摄制的音像材料。
3.作为基层学校做科研,浑南三校科研内容多靠近校本,形式多采用适合基层科研的类别。尤其是行动实践类的形式经常运用。具体形成成果:
(1)研究日志:《成长我们共同见证》——浑南区第三小学教师周记荟萃,2013年4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此书收录了浑南三校教师440多篇优秀教育教学周记,记录了三校人的创业艰辛,勤劳敬业,茁壮成长的历程。
(2)教育叙事:《我的故事》——浑南区第三小学教育故事集锦,正在编辑中。本书将收集浑南三校教师撰写的70篇教育故事,从多方面展示爱的教育是多么幸福。
(3)哲理型论文:学校鼓励教师在权威性的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借助各种媒体展示自己才华,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征集的各类教学论文的撰写,有53篇论文、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设计获得省级优秀奖,15篇论文获得市级优秀奖,多位教师的教学故事在浑南教育书刊上发表,学校务实的科研工作态度也得到了市、区科研部门领导的一致好评。
(4)经验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是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同时也是国家中小学整改委学习力提升课题的子课题。
2014年5月26日,全国中小学整改委“学习力课题汇报展示会”在浑南三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五省、市的200余名知名校长参加了会议。中小学整改委秘书长吴国通、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教科局总工程师梁素清、中小学整改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任荣辉、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荆希堃、中国教师报主编沙培宁、谢建华、罗鸿钧、王永丽、郝金伦等应邀出席本次活动。
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与会代表观看了我校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大课间展示;参观了国韵飘香的校园;聆听了项莉校长对我校开展学习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汇报;欣赏了学校独具魅力的传统游戏“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七巧板、魔方、手影”等项目的表演。会场气氛在向与会嘉宾赠送现场制作的百家姓、撒金画、百福图等作品中走向高潮。最后,活动在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少年中国说》的诵读声中落下帷幕。
这次活动,可谓是“传统文化呈异彩只为传承民族血脉,五省英杰聚一堂共商提升课改品质”。本次汇报展示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课题研究的成果,而且在交流中使我校更加明晰了研究的方向,也必将成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助推器。下面是我校在会议上的经验总结汇报:
聚焦课堂文化促学习力提升
一、学校概况
浑南三校是浑南教育沃土上升起的一颗新星,它是一所孕育浓厚国学文化氛围、力求打造幸福教育的乐园。建校八年来,学校在项莉校长的带领下,围绕“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理念,本着“培养地球村中优秀的中国公民”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幸福校园”的特色办学思路,广泛开展了以“多渠道促学生学习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及教学研讨活动。如今的三校,生源逐年增加,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学校在圆满实现前两个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和谐共赢、铸就品牌”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以内涵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实现了从外延发展到内涵文化建设的过渡。
二、落实研究
2011年,我校加入了学习力课题的研究,并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跨学科教材整合,构建新课程文化促学习力提升
教育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地发展,教育不应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因此,在进行学科能力培养的同时,我校植入了一套核心价值体系——即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三字经》、《弟子规》、《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作为课程整合的教材基础,推陈出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唐诗撕纸》、《古诗新唱》、《思品国学整合》等传统文化整合课程,有意识地将国学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全校师生的心灵深处,使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1.《思品国学整合》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思品课程资源往往存在局限性,这就促使我们广泛地开发课程资源,深层次的展示教材、扩展教材。作为国学特色校,学校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汲取营养,大胆将思品学科与国学教育进行整合。这样一来,既不增加开展国学教育的课程负担,又将传统教育与思品学科相结合,有利于师生辩证地接受传统文化,完善学科的德育功能。
2.《唐诗撕纸》课。
撕纸是一种类似剪纸但又和剪纸不同的平面镂空艺术,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完全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纸交流的艺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儿童脑功能锻炼,发展儿童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以古诗背景为主题的创作遐想,极大程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个个心灵手巧。
3.《古诗新唱》课。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与音乐艺术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还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正所谓:古诗谱新曲,吟唱乐无穷。
4.《国学诵读》课。
阅读能使孩子懂得雅致和怜悯,阅读量的减少使当代孩子存在着一定的情感缺失。语文课标中强调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然而语文教材中获取的寥寥数十篇文章是不足以丰富学生阅读经验的。因此,我校把着眼点放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古文诵读上,并赋予其丰富的科学阅读形式。
我校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组织了古诗考级、经典诵读等比赛。把74首古诗分成六级,学生根据自己背诵情况,自由申报级别,通过测试的学生,会得到过级证书,并进行表奖,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同时,我们鼓励高年段学生背诵《岳阳楼记》、《沁园春·雪》等若干经典名篇。这些篇目均为语文课标中推荐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的优秀诗文。这样的尝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丰富国学特色活动,科学操作落实学习力培养
为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教育品位,我校一直坚持走“特色兴校”的办学之路,形成了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学习力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找国学教育与学习力培养的契合点,借助科学训练的方法,丰富并完善了学校的国学特色活动。
1.完善大课间,体育文化活动中陶冶身心。
(1)武术操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操是将武术动作与体操节拍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动作简单易学,以意为先导的循环往复的动作不仅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应变能力,还能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2)太极扇
太极扇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合扇术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运动项目。在太极与扇的挥舞动作结合之下,刚柔并济、可攻可守,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是同时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磨炼学生的心性是上佳的选择。
(3)抖空竹
学生在抖空竹时,全神贯注,静心沉气,可用于集中儿童的注意力的训练。由于抖空竹时腰部、肩颈、手肘、眼部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对人体肌肉的发展和各部分协调性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校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不仅使同学们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更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设特长班,德育文化活动中凸显能力培养。
(1)七巧板拼唐诗
儿童的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可塑性强,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期。七巧板“巧”用七块几何图形,拼成完整的物体形状,它能够使儿童学会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观察,这对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造精神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
(2)葫芦画
我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葫艺”的绘制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中国结
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最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结的手工制作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养成认真细致、节约材料等优良品质,同时,有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技术素养、文化修养及审美能力。
(三)探究教学方法,科学分析促学生学习力提升
在现代教育中,有价值的知识应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与学生的经验相吻合的、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的理念。尤其在“规范办学行为,减负增效”的社会教育背景下,如何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减负增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减负必须从高效课堂的构建开始。把构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定位在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以学习力的探究作为理论基础,以教法、学法的研讨为突破口,创建了“望、闻、问、切”四步定向教学法,并将其推广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努力打造一个减负高效的素质课堂,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力。
1.“望、闻、问、切”四步定向教学法。
“望、闻、问、切”乃中国传统医学中所讲的“四诊”法,虽为医道,可其间蕴含的诊治方法却与课堂教学中所提及的“观察、聆听、交流、检测”等教学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试图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这四个字进行重新地定义与解读,提出了“望、闻、问、切”四步定向教学法。
(1)望,望而知之者,望其五纲,以知其表
《礼记·中庸》中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望,是前瞻性的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通过预习,萌发探究文本的兴趣,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树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为下一阶段的主动性学习奠定基础,即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动力。
(2)闻,闻而知之者,闻其所得,以学定法
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因此,在“闻”的环节,我们将鼓励学生展示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实现对学生创新力、思维力、感知力、记忆力等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用心聆听,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分享学生学习经历,给出及时的启发与引导,共同分享生命的成长。
(3)问,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悟,以修其性
问,即课上探究,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设计与选择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我们认为:“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应是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问”的环节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少讲、多启发、多点拨,重视“四维”目标中过程探究这一维度的落实情况,引领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实现学习力多个维度的协调发展。
(4)切,切而知之者,诊其缺漏,视其虚实,以知其症
切,即教学反思。“思而后行,随行辨思,以思促行,思行互成。”一方面,教师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课堂训练形式,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自我反思、学以致用的平台,进而完善对学生学习转化力、学习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又是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深入地思考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这一过程,将使师生共同提高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关注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教育需要,聚焦于对学生终身学习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生的竞争力、生命力,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找回丢失的幸福和快乐,使学生逐步踏上一条寻找“幸福教育”的康庄大道。
2.儒娃成长手册。
学校自主研发并设计了特色作业——儒娃成长手册。它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适合自主探究、着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手册中分为“望、闻、问、切”四个板块,与我校“四步定向”教学方法相得益彰,分别从预习、质疑、探究、运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学科运用能力的培养。儒娃成长手册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它将成为我校全面落实学习力培养工作的一个有效的教学辅助载体。
3.共同分享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教师的梦想,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在落实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主动承担起教化一方的重任。不定期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座谈等形式为家长搭建交流教育经验的平台,进而完善学区家庭教育模式,提高家长的教育艺术。
几年来,我们一直勤勉于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执着于对学生发展的研究。这期间,有过收获,有过彷徨。憧憬未来,我们相信:充满无限活力的三校人必将承载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教书育人的宏伟梦想,建一所让孩子喜欢、让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附:浑南新区第三小学“十二五”课题统计表
续表
本学期,我校两项省级课题顺利结题,新增6个省级课题项目,学校在严格落实“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的同时,围绕学校的课题任务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严格督促各课题主持人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课题实施任务,保障科研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与效果。
教育工作是幸福的,这种付出,并不仅仅能够给他人带来幸福,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满足,带来幸福感。“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一生的幸福,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高品质的教育生态。不要让教育缺少幸福感,这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这样看来,“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创造、生成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教育生活中为其理想奋斗的过程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是教育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