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逸功倍与草根教研概论

师逸功倍与草根教研概论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逸功倍是指能够驾轻就熟、教学有方,老师超脱闲逸而功效显著。我们谈师逸功倍与草根教研,其实就是要优化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对师逸功倍的追求,以及草根教研与成果,就已经在小区域内受到关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广大一线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推动追求师逸功倍的教学工作境界,就使一线教师的草根教研的有效进行与发展成为可能。

追求师逸功倍境界,做智能型教师;执著草根教研,做专家型教师;教、研而知困,践行求索,永远是学习者角色——这是我的职业理想。

师逸功倍是指能够驾轻就熟、教学有方,老师超脱闲逸而功效显著。但是,长期以来,为学生减负的呼声此起彼伏,却较少提及教师的减负,更不要说什么超脱了。曾几何时,随着地区间、校与校间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其教学管理也渐趋细化,我们的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工作量也愈加繁重,有相当多的一线教师已是身心俱疲。备课,要有预设;上课,要方法迭出;批改堆叠,要有记录;自习、辅导、帮扶,接二连三;考卷连篇,习题接踵……哪个环节可以放松?学生确是懂了的,不胜其烦,几欲掩耳塞听;不会的,却一脸茫然,懵懵懂懂。教师则舌敝唇焦、心力交瘁,为应试而前仆后继,“无丝竹之乱耳”,苦“案牍之劳形”,工作名目精细难数,早已不堪其苦,生命状态前景堪忧,长此以往,还谈什么职业幸福!

教师应该而且一定要成为有思想的人,时时生出想法,去实践求索,不断生成和积累教育智慧。但是,我们又必须有思考的时间,时间从哪里来?有人说:要靠挤——这无疑是对的。然而,于忙忙碌碌中又能挤出多少时间呢?

怎么办?一方面,我们当然要渴望和呼吁科学的阳光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要为优化教学工作竭诚尽智,提升教学艺术水平。孔子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我要说: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成为智能型教师,打造自己的个性特色,彰显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能拥有职业幸福感,从而轻松快乐地工作。谁不想从辛苦中走出,追求一种师逸功倍的教学工作境界呢!

我实践多年,实验班的全镇三次统考评比分别是第二、第一、第一。我在多年的考评中常立于不败之地,便是得益于此;我一直当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兼语文、数学、“品社”等4科左右的课程,但一般都能在两个月左右结束新课,语文与数学两个学科都能做完两套练习册。另两个月,可以做多少事?(低、中年段的数学,一学期学两册书也应该没问题。)而且,自己有足够的反思、学习、研究的时间,虽不可能搞什么鸿篇巨制,却可以做草根教研。我不过是一名至今仍工作在村小的教师,但仅四年,就在各级期刊上发表教育论文130篇。每写一篇就有一次认识的提升,积小胜而成大胜,居然又整合成了18万字的书稿,却也有闲暇而自适从容,至少也是追求师逸功倍境界而受益的印证。

讲师逸功倍,人们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先学后教,教授学法,自主与合作的学习,利用多媒体的人机结合的交互学习等。这里也侧重谈谈我们的一些习惯做法,或具普遍适应性,抑或另辟蹊径而独具效能。如书案呈现,把时间多给学生,把“韵文”当做法宝,让学生自我管理以及高效批辅与相应的评价——从辛苦中走出,调动非智力因素,援助家教的策略,献计出招的辅助等,都是我们多年的比较成熟的经验,都是追求师逸功倍境界的尝试。其中创编“韵文”的辅助学习,对于老师的教学与学生各学段的学习,相信会有所启迪,大有裨益。我们已将3500个常用汉字内的平舌字、小学2~7年级各册的四言词组、2~6年级常见多音字、据《新华字典》编写的(含现代常用汉字在内的约400个)多音字以及2~6年级重要的文学常识等,全部编成“韵文”形式;还包括数学科目;尤其是名言警句等分类“韵文”,也算一举多得的主题化的创编。已编成的约18000字,可作为议论文论点论据工具使用。即使观2014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也大都还可以用此“韵文”中的论点或论据。如“青春与不朽”、“学习语文的体会”、“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过独木桥”之类的题目。学些警句格言,储备论据、论点,还关乎“明得失”、“知兴替”、做人立品,教化也事半功倍,兼有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功能,且较有韵语节奏,或熟读或背诵,好处颇多。而如用区分平翘舌顺口溜,就可以在三天内解决甚至到大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这还不是师逸功倍吗?所有这些,都可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愉悦轻松,使教师有更多的思考时间,使草根教研有了时间保证。

说到草根教研,它不是专家、学者、精英教师的研究,而是一种来自一线教师的、自主而广泛参与的“微格”教研形式,它反映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研究的朴素而真切的向往。它是教育热情的释放,是课改洗礼的呈现,是实践性知识寻求理论支撑的渴望。它不是几颗硕果高挂,可望而难及;而是千颗万颗压枝低,更接地气。它作为根植于教育教学实际“平民”似的研究而为一线教师所喜闻乐见,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形态,可以“研而致用”,因而能有效地推动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其不断反思回顾的过程,就是自我解读、提升的过程。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其现象与规律,总是与需要相联系,所以“研”得自主主动。教师真正成为科研的主体,因此才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草根教研,唯其如此——也只有这种有广泛参与的大众化的教研才独具生命力,能真正推动教科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向前。一只鸟的悠悠鸣声也许微不足道,它是练声,是在使自己成长,但也是为山林增添好声音。并且可以期待万花红紫、百啭千声……

我们谈师逸功倍与草根教研,其实就是要优化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从来且永远是齐头并进的。但是,在以往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状态下,一线教师很少有时间搞什么教育科研,顾此失彼,是难以实现双赢的。而我们倘能潜心求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实现师逸功倍教学工作愿景,就能为赢得“研”的时间提供保证。我们对师逸功倍的追求,以及草根教研与成果,就已经在小区域内受到关注。这种草根教研又因为对教育的坚持研究,且大都直接指向一线教育现象、问题与经验,并寻求理论的解释,因而更有实际意义。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它研得的规律、积累的智慧,又反过来使师逸功倍有了保障,因此是相得益彰,而教师就是在这样的研习践行中成长。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广大一线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推动追求师逸功倍的教学工作境界,就使一线教师的草根教研的有效进行与发展成为可能。那么,探索、研究师逸功倍的教学工作,坚持切合实际的、可持续的草根教研,无疑就是推动一线教师专业成长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可靠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