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说:“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我们教师首先要有知识、有思想,然后才是教育行为,实践探索的长久坚持便成习惯,乃至成为愉快的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就应乐于学而敏于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经历的场景中,实践教育理念,发现新规律,积累情境知识与经验——积累实践教育智慧,进而总结提升。比如,我们发过的一篇《运用教育机智点滴谈》,就是此类的实践与探索。
附:
运用教育机智点滴谈
冯兆海 王 福
一般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敏锐干预,是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娴熟地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临场智慧和能力的表现。运用它,会变被动为有利,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多数教育家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里的“恰当处理”,也仍然强调效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去具体界定,却并非易事。下面的案例就曾使我们困惑。
案例一:那一年,我刚接三年级时,有一回,一女生说橡皮丢了。我发现一男生神态有异,便说谁用了,就还给人家,但没谁承认。我急中生“智”,就作掐指算状。这个,他们见过,我借此教过算十二生肖及年龄,那是数学,固然是灵验的。于是,我“算”一阵,审视一会儿;再“算”……见他眼珠子骨碌骨碌地转了,更煞有介事:“我知道是谁了,你可以在没人时放回去;否则视为偷!”我变得声色俱厉了。
下午,忽然听说:“咦?找到咧。”我马上肯定:“用一下,还了就好。不过,借东西要先打招呼。”那小男生,已显出轻松模样。
案例二:不久,有一人的自动笔被踩坏。我立刻锁定另一名男生,他俩因本子碰到地上争执过。但是,怎么引导,也没人承认。好,故伎重演:掐指“算”,他已显出紧张神色;再“算”,眼珠子也转得快了。我“啪”地一拍桌子:“你怎么弄坏的?”“我不是故意的。”“坐下吧,承认了,就还是诚实的。不过,损坏人家东西怎么办?”“赔。”“好!人谁无过,知错能改,愿意补过,也是可贵的。”于是,他们是相信我会算了。从此,几乎没有敢撒谎的了。
案例三:在一年之后,终于有一天,谁在上学途中丢了钢笔。他们几乎异口同声了:“老师,您算算吧。”我顿时愕然——自食其果!
这一回,轮到我眼珠子转了。“说实话吧”——我当机立断。便诚恳地说:“对不起,前两次我是装会算的。虽没说会算,却是装模作样。哪里是会算啊,只是判断的吻合罢了。当时,你们小,我利用做‘贼’心虚的心理及表现,又借人说我会算将计就计,才唬出来了。现在,你们已渐长大,懂事了,我更不应骗你们——也骗不下去了。而这一回实在不好判断——圣人亦有所不知,我非圣人,只好‘不知为不知’实话实说了。我以前的错,你们能原谅吗?”“能!”大家又异口同声,且会心地笑了。我的诚恳,更换来此后的信任,他们反而更“亲师信道”了。
这真实的教育经历,直到现在,有时还使我困惑。这是教育机智吗?
教育机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事件的突发性;第二,处置的迅述性;第三,处理的恰当性与效果的良好性。
上面,前两个案例,也算表现出较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与果断的行动,确属对学生突发的行为和心理的较迅速的干预,也是随机应变且立竿见影,当时是变被动为有利了。这符合其前两个特征。为此,我曾自鸣得意乃至津津乐道。但对于第三个特征却似是而非。采用的策略、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是否有长远效益?这就耐人寻味了。而第三个案例更发人深省。
良好的教育机智会对人的品质、思想方法有较大影响——有的,会留下永久印象而影响人的一生。它需要实事求是,是要讲科学性的,是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的,是要有理想的长远效益的。它作为一种教育智慧和艺术,与小聪明类的——有悖诚信的伪诈,无疑是有本质区别的。尤其是启蒙童心的教育,更当守正,需诚其心而正其意。它要有利于教育教学,但不能只顾当前;它要有正确的引领而利于学生的长远。而这里,事关行为品质,尤其要强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或使命。
然而,上面的所谓机智,因为它故弄玄虚,而近于机诈行为、荒诞举动,因为它缺少科学的支持,虽然在当时乃至较长一段时间也曾奏效,却终究是得过且过,是不能持久的,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而且,其负面影响倒是较深远的,它传递的,不是科学的理念或信息,因其错误的诱导,而使学生疑窦重生,分散了注意,得不偿失——走向虚妄迷信而误入歧途。如果这也是教育机智,那么,装神弄鬼,也可以传道授业了。如此有悖科学而为人师表,指为对教育的亵渎也不为过,至少是不妥当的吧。
影响当世的北美教育家范梅南认为:教育不是为师利的招数,而是处处为孩子着想的正确行动和表现出的关爱态度。而巧诈的本身,就是对教育对象的不尊重。它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它是对童心的愚弄,它使学生陷于被动和迷惘……还谈什么爱护,说什么教育机智呢!
应当肯定,最后的并未犹豫的朴拙的实话实说,倒应该是真正的教育机智。面对突如其来的尴尬而临机应变,处置可谓迅速;诚恳以推心置腹,及时也算恰如其分——坦率中,有平等和尊重;关怀里,有人格的影响;厚道而童叟无欺……这正面的心理补救,消除了不良隐患,解除了诚信危机,赢得了真正的亲师重道,效果无疑是好的。这应该是真正利于学生成长的——且有长远效益的教育机智吧。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尤其当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在一定要作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处置的策略和行动时,务必要关注其教育的正确性、发展性和长效性,务必高瞻远瞩。而且,要很好的运用教育机智,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丰富学养、积累知识,更要积累教育经验及实践智慧。如此,面对各种偶发的教育情境,才有可能驾轻就熟、机智应对——信马由缰而不逾矩,左右逢源而得心应手。
智能在实践中生成,而积累情境性知识与经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智能的生成尤其举足轻重。这里我侧重谈一谈。情境性知识指在感觉和表象中直接呈现的东西。有研究发现,在一种情境下具有相当效能的教育方式,换上另一种情境就可能失去效能。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教师的教育行为也自然会受到特定情境的影响,如果能在预设、上课、批改到辅导等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情境,就能够唤起熟悉的记忆与情感体验,学生体悟深刻而就更具效能。情境知识对师生的共同成长,同样至关重要。作家有生活,创作才能接地气,有源泉活水;教师有生活知识,才可能类比自如、左右逢源。而且,我们只有不断经历和熟悉教育教学情境,熟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境,教育教学才有可能成竹在胸。而初岗教师更要尽快熟悉与教育相关的情境。
(一)课堂教学场景
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畅、有效,首先就需熟谙课堂教学情境。如课堂教学场景、气氛、学生学习特点等,要在平素的教学实践活动经历中,不断观察、体悟、反思,加深对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练习、操作以及应用等情境的认识,然后创设、融入新的教学情境,再实践经历,从而不断积累情境知识,完善实践性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应变驾驭能力与能够运用教育机智的教学艺术水平,积累进而彰显教学实践智慧而提高教学效能。
(二)课外生活情境
我们不但要熟悉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等情境,还应熟悉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境。“孩子从书本、教科书、课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被吸收,恰恰是由于除书本而外周围还存在着一个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课外广阔天地里的生活经验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了解和熟悉学生的课外生活情境,洞察学生心理——如喜、怒、忧、伤、悲、恐、惊等情绪,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还可以使我们能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教学语言能够生活化,确定教学策略具有实战性,而开展生活情境化教学和随机的思想教育以及实施心理干预等,才能更切实有效。
1.校园生活情境
校园生活情境——这里主要指课间的呈现。课间的设置为学生——也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它也是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效能的保障,劳逸结合嘛。除此之外,它还为学生认识、体悟书本知识以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课间休息、提前到校、放学未离校的时间是属于孩子的时间,对学生成长既然也重要,我们就应当留意与关注。如观察、了解、熟悉其体育活动、游戏、追逐打闹、自娱自乐的玩耍、若有所思的悠闲散步等。当然,创设模拟的五光十色的生活情境、校园文化等对学生的作用,也都异曲同工,如熟悉借助多媒体的教育教学环境等。如此,行为规范才能有的放矢,教育教学才能联系实际。
2.校外学习与生活情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有校外教育的学习与生活教育为辅助。而校外的世界丰富而广阔。
(1)学生家庭的学习与生活情境
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自身的进步发展,也对教师协同家长教育指导学生有重要参考价值。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深刻而无形,父母们应当能与孩子共同成长。尽管我们都不是天才,却有希望与家庭乃至社会一道成就天才的孩子。因此,我们要时时留意、了解进而熟悉校外学习与生活情境。如孩子的家庭学习状态、家庭环境、家庭生活——尤其是“更新”变化了的情境等。
(2)学生的自然生活情境
大自然气象万千,百态纷呈。目遇成色,耳得为声,触摸、嗅觉都是经历。虫鱼鸟兽之动、风云草木之兴,郊外田野、山中幽境、水乡风景……日月之行、朝夕四季、雨雪阴晴……或登高临远,或乘船放歌……都可生成情境知识。而如对于指导作文、数学联系生活的应用性教学的作用都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怎能熟视无睹?
(3)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信息更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人情冷暖、万事悠悠,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令人目眩神迷,每日都会留下烙印。处溪山之远,可以相伴野游踏青;居城区之中,自然谙熟街衢市井。且触景生情:感恩与崇敬、失败和成功、喜怒之形等,都是情境知识资源,对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教学同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应当留意或熟悉。
学生每天生活在家庭、校园、自然、社会、人际往来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亲历的实践或人际互动获得的情境认知过程与体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所生成的,知识源于情境、根植于情境,脱离这些鲜活变化的、充满动感的真实情境的建构,学习也便没有意义。
情境蕴含着认知,折射着体验,如果我们能不断丰富情境知识,也会同时丰富想象力,而在教育教学中又不断地结合运用,这种知识的积淀就越深厚。联想、举例、类比……就可以左右逢源,可以联系教学场景与学生生活实际,彰显教育智慧,可以纵横捭阖而驾轻就熟。我们——尤其是初岗教师,应当且只有努力熟悉这些情境,才有可能高屋建瓴,运用时就可信手拈来而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而不逾矩。学生才有可能时时心旷神怡,频频豁然开朗。如此,才有希望实现师生的迅速成长。
但是,尽管我们都在实践,却不是每个人都是在愉悦地潜心探索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饶有兴致地投入——用心实践研究而养成习惯,修正教育理念,调整教育行为,就能不断加速专业成长,教育教学也自然得心应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