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是智慧的土壤,倦怠是愚蠢的温床。天才绝非天生,教育智慧在求索总结中生成。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育实践中,会不断生成想法,就要及时记录、反思、总结进而深入研究,才可能产生独到的见解、睿智的表达。否则,那些宝贵的经历、记忆、思想,就会稍纵即逝。教育科研实际就是用心去理解教育,有时就需要心无旁骛。“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都可以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写而知不足,想学;学而生成想法,想写;教而知困,再学……只有我们将心思置于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就会更自觉地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就会更有创见,就能形成较好的学术品质而不断提升。我59岁了,在学习与教学的间隙里还在写。每一段时间,倘没有一个或几个选题时时琢磨、求索,就觉得空虚,于是,习惯成自然。有人可能会问:你意欲何为?我想说:第一,人,理当老有所为,“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我虽卑微,但也仍然有梦,还要奏一曲黄昏颂,歌一首夕阳红。第二,就是要呈现教育心路历程,而不是荒漠与虚空。人是要有动力推动的,在缺少外动力时,内驱力也需自我生成。
我们不可能都智能高超,但是我们无不渴望文化素养与造诣的高超,社会从来都需要高素质的人,而阅读、敏行、勤写,更借助于网络等,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并持之以恒,就能不断提升。虽然未必学贯中西,但经年累月,汲取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积累实践智慧,形成专业自觉,就可以厚积储备、涵养品性、提高素质,不断完善,就能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立于教改前沿,又岂止实现师逸功倍境界呢。习惯成就卓越,教育家难道是天生的吗?即便我们仍是一株小草、一滴水,也要添一丝绿,荡起涟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