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说过:“有爱就有教育,爱停止,教育也就停止。”这话我是相信的,这就像是恋人或夫妻,只有喜欢你才愿意和你在一起;只有互相喜欢,双方之间关系才会融洽,才会有欢声笑语。所以,身为一位教师,要让你的学生亲近你,喜欢你,你就要时刻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爱”。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件大事。”因此,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在我的理解中,便是宽严有度。
所谓严,不是严厉,而是在德行和责任上要有原则和底线。宽就是在能力、认知方面,以及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时候,都要宽,适当降低要求,化要求为帮助。
(一)行为要规范,思维要活跃
当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之前,需要注意行为的规范。
多年前,我和一位心理学博士朋友聚会,大家开心地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行为习惯培养。聊到兴起,我灵感一现,多年来一直纠缠我的一个教育问题——孩子的规范性与创造性的关系,初步找到了答案。
女儿3岁时,我带她到广州友谊剧院看演出,在我们的前排也同样坐了一对英国母女,小女孩比女儿略小,演出开始之前,两个孩子就玩开了。8点整,演出开始了,两个孩子刚开始虽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停止了嬉戏,静静看了一会儿演出。不到半小时,她们又开始吵闹,我和那位英国母亲都分别招呼了自己的孩子不要讲话,以免影响剧场的安静。叫了两次不听之后,英国母亲一句话没说就像母鸡夹小鸡一样,把孩子夹在腋下带到剧场外,估计是打了孩子或用什么严厉的方式教训了孩子,几分钟后,又夹着孩子回到座位,看孩子的眼睛似乎哭过。一直到最后,前面的英国小孩都没敢回过头来跟我女儿讲话。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中国母亲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招呼几句,尽管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不要在剧场大声吵闹,但我们往往会认为孩子那么小,但她是在主动与别的孩子交流,这与影响了公共场所相比较,我们往往更倾向于让孩子大胆地去与人交流。
后来我一直在想,西方教育对孩子的规范要求那么严格,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思维并没有受到约束,创造性的人才还那么多呢。你看香港,他们的很多学校在搞任何一个活动之前,对活动的安排是那么的严谨,非常程式化,一旦哪个细节不详细,执行者就没办法把事情继续下去。而我们中国大陆,在搞活动之前,我们只要给执行者一个大致的方向、要求,执行者就能灵活地把任务完成或超出你的标准去完成。按道理说,我们更加具有创造性呀,可为什么我们中国居然没有几人获诺贝尔奖呀?
其实,思维的创造性是在规范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思维能力上的一个突破。想想看,如果一开始就不按规范行事,随心所欲,根本就没有规矩,又何来对原有规矩的突破和创造呢?拿开车来举例,你一开始学车就不按教练所教的步骤与流程来进行,凭着自己的感觉学会了,应付日常的开车倒也没问题,但要参加高速赛车可能就很难达到技能技巧上的超凡发挥,因为你平时开车的陋习影响了你唯美技术的发挥。只有当你平时就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开车时,一旦赛车才能达到对原有程式的优化或提升或突破。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必须严格控制孩子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孩子去学习、接受社会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该遵守的必须无条件遵守。规范是一个标准框,在这个框之下,才可能装下独立思维、个性思想和创新行为。
(二)“收拾”了一个“熊孩子”
我们需要用爱去感染孩子,但在社会和集体生活当中,严格要求以规范他们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很多被家长百般宠溺的独生子女更是如此。
记得我当班主任那会儿,就碰到这样一个“熊孩子”。小男孩长得白白胖胖,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对他特别溺爱。因为父母有着非常优渥的工作环境,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出席各种大场面,和各种大人物一起交流、进餐。小家伙养成了比较自我的性格,第一次来学校进到老师办公室便上蹿下跳,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有着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娇骄”二气。
碰到我这个新老师,小家伙第一节课就开始不安分了。我让孩子们做题,问谁愿意到黑板上演示,他把双手都高高举了起来,我便让他到黑板上演示。没想到,小家伙却故意把阿拉伯数字写成电子表格式的数字。我决定给他一个“下马威”:对答案时,我故意问同学们,他写得对不对,有的同学回答对,有的同学直摇头。我便跟大家说,这样写不对,阿拉伯数字应该是这样写的,怎么能写成那样呢?接着我便演示了一次。小家伙在下面马上愣住了,一脸的不舒服,估计还没有老师这样“收拾”过他。第二节课,我想看看他有没有畏惧感,便又让他上来作答。这一回,他可总算正儿八经地写了一回阿拉伯数字,可最后却故意在“2”这个数字时把“2”的尾巴拖得老长老长。很明显,他还在继续挑衅老师。我又当着全班同学问他做得对不对,这次全班同学都说不对,小男孩脸一下子就红了。从这一次之后,他知道这个老师不好欺负,上课再也不敢闹了。
虽然上课不闹了,可是他对着其他同学还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有一回,我正在课堂上改作业,由于快下课了,便让学生改一本拿走一本。轮到他时,我让他顺带把另一本带给其他同学。可没想到,把自己的作业本放好之后,他却把其他同学的本子扔得远远的。其他同学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我。我说,你马上把本子捡起来,可是小家伙坚持不捡。想到他最喜欢上奥数课,我就说,我数三声要是你再不捡,我就不准你上我的奥数课了。小家伙可能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倔劲一下就上来了,呼啦一下竟把班上一排的桌子都推倒了。其他同学见状想走过去把桌子扶起来,我阻止了,说:是谁推倒的就要谁给搬好!看到我如此严厉,他最后只得气呼呼地把本子捡起来,并把桌子一张张给搬好。
想到孩子晚上必定会跟家长“告状”,我决定先和他父母沟通。我便将整件事情的经过在电话里都告诉了家长,希望家长回家后配合我对孩子的教育,我告诉家长我所做的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未来的好品质采取的办法。对待这种孩子必须要严厉,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以后他走到社会才不会恃宠生娇,自私自利。家长听后也认同我的观点,并对孩子施加管教,以后小家伙慢慢变得守规矩,懂得尊重老师和同学了。
(三)让孩子们在春游中“撒野”
灵动教育要接地气,还应该体现在管理方式上,老师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并且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自我懂事开始,每一年的春游秋游就是一个学期最盼望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春游秋游来临前我都会兴奋无比,拿上爸爸妈妈给的零钱,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精心准备带上花生糖果等零食,跟同学们组成小组,到了公园就可以尽情地和同学们一块狂欢了!事实上,春游秋游的喜悦也延续到了现在的孩子们身上。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春游秋游仍是他们上学最盼望的事情,因为这一天他们可以带着自己大包小包的零食,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和大自然做游戏。
可是,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现在的春游秋游居然变味了!有一回,我和孩子们一块参加春游,没到公园之前老师要求大家手牵手有秩序地排队行走,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路况复杂,两位老师看管一个班着实需要很认真负责。可是让我大为不解的是,到了公园里,个别班级的老师竟仍要求学生们继续排队行走,并且把手放在嘴唇边,发出嘘的声音,示意孩子们不要随意交谈。我当时简直要惊呆了,顾名思义,春游秋游,就是可以让孩子们叽里呱啦放肆地说话,尽情地愉快地玩耍的。排好队围着公园逛一圈那能叫春游秋游吗?这样的春游秋游能让孩子们喜欢吗?
孩子们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在公园玩耍,只要老师们帮忙分好小组,并且让小组长随时观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单,完全是可以让大伙解散自由“撒野”的。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却暴露了学校管理不灵动,不以生为本的作风。如果学校为了减轻自己在工作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便连春游秋游都不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那便是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丝毫没有将孩子们的需要放在心上。这样的春游秋游便是忽视学生的伪教育。所以,在春游一结束我便召开了行政会议,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试图改变这样的局面。我先把我的想法与学校的中层干部沟通并让他们向班主任传达。然后,要求他们在下一次旅游时进行观察,看看哪些班主任没有解散队伍的,再跟他们做工作。经过了两次调整,我估计老师们已经适应了。到了下一年春游之前,我就跟全校老师说,学生们出游到达目的地之后,班主任应该解散队伍并指定范围让学生尽情游玩,同时老师和学生均分好小组,让小组长们观察以保障孩子们的出游安全。
在校园安全越来越严峻而各方维权意识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学校似乎是弱势群体,看管稍有不慎就会被各方指责,承担不应当承担的责任,甚至有学校为求自保直接取消春游秋游。但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非常不明智,学校和老师为了怕负责任而剥夺孩子的权利,这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所以我不光要坚持学校有春游秋游,而且还要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让春游秋游重新回归到其本身的意义上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四)现在的孩子连摔跤都不会摔了!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上多年独生子女的政策,孩子就好像家长们掌心的宝,他们细细地捧着护着,生怕一不小心就“摔坏”了。然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学校磕磕碰碰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有个扭伤跌伤,部分家长往往拿学校老师兴师问罪,久而久之也让老师们养成生怕出错,无条件护犊的习惯。然而,这样对孩子们的成长却并非好事。
我刚刚到旧部前小学的时候,有几件小事印象深刻。
有一回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快要结束的时候天空下起了毛毛雨,一位行政人员就匆匆走过来说,“校长下雨了,要组织孩子马上撤离了!”我看到雨不大,就反问行政人员道:“有这个必要吗?”行政人员马上说,“小孩淋雨生病,家长就会来找我们麻烦的。”
又是一次升旗仪式,春日的暖阳照射着校园,孩子们沐浴在阳光里,一切都生机盎然。可是,这个时候又有行政人员跑过来说:“校长,那两个班学生的位置正对着太阳,怕他们晒到了,我把他们班挪挪位置吧?”我听后很吃惊,便马上反驳道:“春天的太阳这么温和,学生晒一下怎么了?”
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头一天下雨,第二天就会有值日老师过来询问:“校长,雨天操场湿滑,我担心孩子们会摔跤,要不取消早操吧。”我一听到他们的话也非常难以接受,立刻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下了雨让后勤人员把地拖干了就可以了。这也怕,那也怕,搞到这些孩子们连跤都不会摔了。”
经过这几次的对话之后,现在老师们已经“摸清楚”我的习惯,再不会因为天气的些许变动而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了。
我认同如今对教育形势的研判,但是我也有不同的想法:没错,虽然如今的办学空间很少,但既然有空间,那就有它的长、宽、高,就有可供我们施展才能的寰宇。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挖掘教育内涵,把握教育时机,激活人性生长,必然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无限大的力量,在有限的空间中去追求理想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