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仅是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那必将因与家庭和社会的割裂,而导致教育因其自身的封闭与孤立而陷入低效的泥淖。对教育的理解是多元的,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是多元的,教育的内涵因子是多元的,教育的实施主体同样也是多元的。学校只是教育实施得相对系统与全面的一个领域,但肯定不是全部。家庭与社区对于孩子的影响,可能在知识与能力的完备性、理论性、系统性方面不如学校,但其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却往往比学校要更深远。
尤其是家庭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其心理暗示与榜样示范作用,如果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带来的就是共同促进孩子的正能量,良性循环;但当家庭和父母不理解、不支持学校的教育理念,甚至是给孩子们一些负面的信息引导或者不健康的示范,那学校与老师即便再努力,得到的也可能是“5(学校五天)+2(周末在家2天)=0”。
家庭、社区、学校,是孩子成长学习与教育的三大途径。这三者之中,学校以其规范的管理、专业的人才、科学的课程、系统的实践而具备更强的领导力,如何调动、引导、教育家庭与社区更智慧地呵护孩子的成长,让他们从认识到理解,再从认同到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主张,是我们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追求教育理想不可或缺的依靠。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定要充分相信学校、校长和老师,不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学校做的每一件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们学校按照规定在各个方位角落都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当孩子在学校打架了或摔倒受伤了,不建议家长动不动就要求看录像,不相信老师的调查。同样,老师也不要一开始就跑去看录像,然后公式化地处理。而是要通过对事件的调查了解过程,分析学生的内心,实行有效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处理完问题了事。这样的相互信赖多么温馨,能创造出美好的教育境界。
“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朴素而又富有哲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凝心聚气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鼎力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家长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谈起教育,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需要教育的不光是孩子,更重要的是还要教育家长。
许多人都有诸如这样的经历:我们从小到大在求学之路上学习了很多东西,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生存本领,但是唯一没有学习的就是如何当父母。如今,我们家长多为“80后”的独生子女,在这曾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当上父母后,如何引导他们教育子女确实值得深思,而这也是我们非常注重引导家长的重要原因。每年,我都会召开大型的家庭讲座,邀请全校学生的家长参与,跟他们分享育儿经验,让他们懂得如何配合学校和老师来培育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
2014年,我在中山纪念堂召开家庭讲座时曾跟家长分享:多年前,《广州日报》的记者曾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教育是什么?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教育就是影响。同样地,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是教育者,我们教育孩子便是通过言行去影响孩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我们有什么样的言行,我们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言行。要想我们的孩子能有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我们,就应该努力用正能量去影响孩子。
以前,我教的班上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小A,他的父母都是医学博士,后来父亲经商,母亲当了全职妈妈。如是,他的妈妈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包括孩子的成绩、交友和各种生活细节。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位细心的妈妈发现,在班上有另一位孩子小B的成绩与小A旗鼓相当,而且聪明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自己的儿子。妈妈非常关心这位具有竞争力的小伙伴,并经常拿他和儿子比较。每次测验之后,妈妈总是会问:“小B的成绩比你高吗?”每天放学之后,妈妈又会问,今天小B和你怎么样了?有一回,小B走路无意中碰到了儿子,全职妈妈非常紧张,觉得小B对她的儿子不友善。自此,总是把小B当成儿子的“假想敌”而特别关注,经常都会问儿子:“今天小B有没有打你啊?”这位全职妈妈甚至经常打电话给我投诉说:“小B很世俗,很会笼络人心,甚至会联合班上其他同学来欺负我的儿子。”
在妈妈的不断暗示之下,小A也产生了联想,本来是同学之间的小磕小碰,他却总会挖空心思来想:“他们个个都想欺负我,变着法子来打我。”久而久之,在这种不正面的心理暗示的浸染之下,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是把同学放在自己的对立面来思考看待问题,和同学之间相处得非常不融洽。
我经常跟家长说,其实小朋友的事情并没有大人想得这么复杂。两个小孩打架了,而当家长正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恶语相向时,两个小孩子早已经忘记了刚刚的不快,在一起玩得热火朝天、开开心心了。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其实,有什么样的家长,也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极其重要,你朝哪个方向引领,他就往哪个方向走。比如,有一位家长从老师那了解到女儿比较胆小,上课回答问题不敢举手,老师提问到她时也不敢大声回答。于是,她不断启发女儿,孩子回到家之后,她不时会问:“今天上课你有没有积极回答问题啊?”同时还悄悄打电话给老师,希望老师在她回答问题后给予鼓励。在家长的引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小女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变得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孩子是一天一天长大的,而不是一下长大的,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在他们长大的每一天当中,他们都在观察、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影响极为关键。有一篇文章曾经说过,孩子放学回家,父母的第一句话将会决定他们的一生: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着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来了,嘴巴嘟得很委屈的样子。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跟妈妈描述她跟一个小同学如何将积木堆成小山……其实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大哭一场,还要跟妈妈说永远也不要上学的。只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情绪立即180度转变。
事实上,中国的父母大多数问的是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甚至会像侦探一样,询问在学校老师是否有打骂学生。其实,当你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或是开心的经历时,你的话语给孩子潜意识当中传递的信息便是学校是一个非常有趣、令人开心的地方;而当你总是问孩子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打骂学生,或是有没有同学欺负到他的时候,你的问题给孩子潜意识当中传递的信息便是学校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长期地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孩子还会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吗?当孩子放学回家后,问孩子什么话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问得好,引导得好,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传递正能量;但若问得不好,则极有可能就是孩子厌学、不信任同学和老师的开始。
因此,家长不妨试试一些正面的问话。比如说,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今天开不开心?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给妈妈讲一个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情吧等,从而给孩子们积极的正面的暗示与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除了言语上的引导以外,以身作则也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总是教导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可是却经常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灯,这样冲突和矛盾的言行,会扰乱孩子的价值判断。在我们学校,老师们会经常跟同学们说,在过马路时,当红绿灯的小人没有变成绿色时,千万不能过马路,就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叫你走你也不要走。此后我发现,有的小孩在爸爸妈妈闯红灯时,他真的站在马路边上一动也不动,但也有的小孩最终被家长牵着小手闯红灯。由此可见,家长的行为对子女有决定性的影响,有时候正确的观念强调了一百次,却只要一次错误的行为就被彻底破坏。
(二)像遵循植物生长规律一样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地;每一棵草都会开放自己的花朵;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各有所长,都是优秀的。
但是,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绽开!每个孩子都有开花的季节,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灿烂的日子!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
那么,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否做到了耐心地等待他的绽放?中国的差生王楠子到美国成了绘画天才并获得全美动画比赛冠军,被誉为天才学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值得我们深思。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而对于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经验可言,要实现他们的梦,就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因此,当家长的要善于学习,及时总结,与老师多做沟通,了解学校教育的主张、理念、途径与内容,从而形成与学校、老师亲密的合作,以正确的理念和智慧的方式来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实施。
经常有许多家长问我,怎么才能培养孩子成才。其实,家长们只需要记住两句话就行:第一句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第二句是对孩子要求别太高,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什么叫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那就是像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一样,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既不娇惯也不放任,让孩子慢慢成长,不急躁冒进,不拔苗助长,耐心地呵护,静静地守候,倾听花开的声音。
经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你看看,你现在的条件多好,你想要的一切我都给你提供了,但你为什么还是不肯好好学习,为什么还是不听话?其实,大家可以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农夫是怎么样对待植物的?植物长得不好时,为什么农夫从来不抱怨,植物你为什么不给我好好地长?而是反思自己有没有好好地施肥、浇水、松土、除虫。家长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孩子刚出生的婴儿期,我们会抱怨么?要是婴儿不喝奶,我们肯定不会抱怨,而只会去分析、琢磨,宝宝是不是不舒服,是不是感冒了呢?然而,等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我们的要求就高了:我们总是责问孩子,你为什么不这样,你为什么不那样,可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在我们身上?我们有没有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培养他们?我们有没有做到该陪伴的时候陪伴,该用事例启发的时候用事例启发,该鼓励的时候鼓励,该原谅的时候原谅,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适合成长的环境呢?
如何择机陪伴孩子,我有深刻的体会和经验。孩子上学了,家长一般都会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孩子听写生字词。有意思的是,在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很少给她听写。当时,我和先生带着孩子来到广州工作,身边没有一个老人帮忙,在家的时候,只好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所以基本上没有时间辅导孩子作业。可是老师布置了听写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就跟女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生词背下来自己默写呢?因为我是搞教育的,我知道背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如果她能背下来了,还愁她不会写吗?于是,孩子采用这个办法自己完成了听写。可是,后来生词越来越多,孩子背不下了,那可怎么办呢?当时正好流行复读机,于是我就让她用复读机来听写,自己先把生词录下来,然后让复读机播放三遍,这个做法她一直持续到六年级。
有意思的是,虽然低年级的时候我没有帮她听写,可是到了六年级我却帮她听写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没错!在六年级的某一天,女儿突然跟我说,妈妈你可以帮我听写吗,我那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其实她需要的并不是听写,而是妈妈的陪伴,她需要妈妈的理解和支持来释放压力,于是我就帮她听写,并趁着这个机会鼓励她。后来,即使她不主动要求听写,我也会带着书本进入她的房间阅读,让她感觉到妈妈的陪伴和鼓励。这样,每逢到了升学的节骨眼,我都主动申请帮她听写,事实证明,这个作用实在太大了,孩子有了妈妈的陪伴和理解,得到极大的激励,心理素质大大提高,让她得以有一个放松的心态去迎接考试。女儿中考的那一次,是她以往多次考试里考得最好的。后来,即便是高考我也坚持帮她听写,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山大学。所以说,遵循孩子发展规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亲子运动会活动,学校会要求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来运动,一起来比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陪伴与见证不可或缺。作为家长,再忙,再累,也要抽时间陪孩子,也要和孩子一起交流。
我也曾说,对孩子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快乐就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快乐呢?父母的放任并不能使孩子得到快乐。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建立在遵守行为规范之上。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听话不遵守纪律,可能他更适合国外的教育。这听起来似乎是那么回事,然而这是真的吗?
前段时间,我到美国的20多所学校进行考察。我惊奇地发现:在课间休息的时间里,美国的小孩并不像我们的小孩那样蹦蹦跳跳地跑出课室玩耍,而是一个跟着一个排着队规规矩矩地走出来。在这个非常重视自由和个性的国度里,小孩子居然能这么乖乖听话!后来,我了解到,由于他们的小学下午3点就放学了,上课的时间非常紧凑,课间时间很短,所以学生在课间没有太多时间玩耍,也非常遵守学校的规矩。至于他们的思维为何如此活跃,那是因为他们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更灵活更具有启发性,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大部分都是在玩中学,他们上课往往是热热闹闹的,下课则是要严格遵守规矩的。所以,不听话、行为不规范的孩子并不代表适合国外的教育。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行为要规范,思维要活跃”。
回过头来说“真正的快乐”。对于孩子来说,遵守了规范、得到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快乐。有的家长总是跟我反映,班上的同学不跟我的孩子玩,其实我的孩子没什么,就是有时候多动症,喜欢玩一下别人的东西而已。实际上,这样的家长需要自己进行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有没有教育孩子要遵守规范?家长是否配合了老师的教育?其实,老师和家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快乐成长。孩子的成绩进步了,主动参加活动了,受同学们欢迎了,回答问题时更自信和大胆了,得到老师的微笑和点头了,他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了。
(三)家长要学会向孩子示弱
现在不少家长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分子,他们是单位的领军人物,社会的中流砥柱,在他们心中往往认为:自己如此优秀,孩子也不能比我差。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十分高。他们耗尽了一切心思培育孩子,在孩子面前十分强势,殊不知这样的方法吃力不讨好。
以前,我们学校就有一位家长,他是名校华师附中毕业的,学业成绩非常优秀。由于他重视儿子的学业,并时常辅导儿子的奥数,儿子自小成绩也不错。电视台就曾经到他们家拍摄老爸辅导孩子的温馨场面。不过,这位爸爸有一个特点——喜欢回忆当年。在辅导奥数时,这位爸爸的口头禅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爸爸当年两下就搞定了。”有一次,有小朋友来找他儿子玩,强势的爸爸让小朋友先在旁边等候,让儿子完成了三道奥数题再去玩。可是,儿子眼巴巴地盯着玩伴,根本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来解决奥数题,但又被老爸死死地盯着,这让孩子很受伤。中考的时候,孩子考取了广州一所重点中学,可是这并没有得到他爸爸的肯定,相反他爸爸总是跟他说,你爸爸当年可是华师附中毕业的,怎么你考得这么差?久而久之,儿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到了高中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孩子的妈妈找到了我,我跟他妈妈说:“不要再让爸爸管孩子了,让妈妈来管吧。另外不要再让爸爸提及华师附中了,这已经给儿子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了,‘华师附中’这四个字,就是孩子脑海中的一片阴影。”在妈妈辅导孩子之后,孩子才慢慢恢复了信心。
在女儿上中学的时候,我会拿着她的物理书书,非常真诚地对她说:“你真棒!一个女孩子能把中学物理学得那么好,想当年我读中学时,物理的‘电’一章怎么也学不会。”女儿就会露出得意的表情,并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解电的知识。
事实上,要当一名有智慧、有艺术的家长,我们不妨向孩子“示弱”,让孩子获取成功感。
平时,我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便经常示弱:比如,一道奥数题目有多种解答方法,绝大部分孩子都会用一种通俗的解法,但是也有一些小孩子会有另类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但是有这样思维的孩子必定比较出众。每当他们提出这些新解法的时候,我总会表现得非常惊讶:“这个办法你是怎么样想到的?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聪明!”这样一来,孩子觉得自己这么棒,甚至可以超越老师,成功感油然而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大大增强。同样,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要记得一句话:永远都正确的家长是失败的家长,不时向孩子示弱,让孩子感觉可以帮助父母,他们才会感到更有价值。
适当向孩子示弱是我们与孩子平等相处的一个体现,我们提倡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处,少点家长意志,多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裨益。当然,家长需要把握好“度”,在平等的同时也要有威信。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向大人索取一些东西,哭一声大人不给,哭得凶猛一点大人还能忍着,哭得撕心裂肺后,大人便开始溃不成军做出彻底退让了。家长若如此反复而没有坚定的立场,下一回小孩子就懂了:得不到的东西,只要哭得撕心裂肺爸妈就会给我,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逼迫父母的习惯。事实上,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我们最好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培养孩子讲道理的习惯。
当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可以不时向孩子示弱,才能让孩子更加自信。但是需要坚持的时候必须要坚定立场,该有威信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信,这样才能管教有方,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