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的教育行政与中央官学

汉代的教育行政与中央官学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使教育成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并正式建立起官方的学校制度。汉代由主管礼仪的长官——太常兼管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每年举行结业考试,学生根据等次,按名额规定获得相应的官职。东汉末年,太学生常常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使教育成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并正式建立起官方的学校制度。汉代由主管礼仪的长官——太常兼管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地方教育则由地方长官主持。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武帝时建立,其后规模逐渐扩大,不仅是全国文教中心和示范教学的辐射源,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太学生即博士弟子,最初都是按既定标准和途径从民间选拔录取,西汉末年以后,才有令官员子弟就读于太学的制度举措,但太学始终属于“养士”性质。太学生不缴学费,还免除徭役,但个人生活开支一般仍须自理。太学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是比较自由的。每年(东汉改为两年)举行结业考试,学生根据等次,按名额规定获得相应的官职。所以,太学本身就是选士的一个途径,这是吸引学生入学的主要动力所在。未能被选中入仕者仍保留学籍,故越来越多的学生滞留在太学,致使朝廷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来解决年老学生的出路问题。东汉末年,太学生常常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鸿都门学的创办,就是当局削弱太学影响的一种对抗措施和冲淡太学作用的尝试,它又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类专门学校。汉代君主(包括太子)教育有自身实施的方式,皇子诸侯王的教育也有制度上的保证和相当程度的开展,东汉时还举办过皇室及外戚子弟的宫廷学校,办学条件远优于一般学校,但贵戚子弟一般缺乏入学积极性,教育效果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