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太武,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硕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1年1月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美国旧金山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省部共建“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院教学名师奖。现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会委员,宁波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海洋生物学”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贝类学会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宁波市海洋与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
7月16日下午1点,在准备好一系列相关问题后,我们来到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之后,李太武老师走过来欢迎,和善的笑容,让人心里顿觉安静。办公室里干净整洁,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是摆了几个沙发和一个茶几。李老师很和蔼,白衬衫配上黑色西裤,显得很精神。在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们开始跟随李老师回到那充满理想的泛黄岁月。
“我是吉林省扶余县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是第一批大学生。”从李老师那略带口音的话语中可以听出一个北方人的爽朗与自信。而且,李老师的教学生涯竟然在1977年之前就开始了。1975年,李太武老师高中毕业,随后便在家乡附近的一所民办小学教课。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李老师被任命一人教授7门课。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还负责教孩子们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当时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很差。李老师便自己掏钱买来蜡烛,在晚上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补习数学。“当时有些家长觉得很不理解,甚至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觉得让孩子在家做农活更好。我就问他们:‘孩子多识点字不好吗?以后能算会写的总不会被人家欺负了吧。”每晚在帮孩子们补完课后,李老师还要步行几公里亲自送他们回家。农村晚上没有路灯,在路过大片大片的苞米地时,风吹得叶子呼啦啦地响,很吓人,但李老师心里却觉得这样做很值得,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无怨无悔。
不久,在结束那难忘的小学教学生涯后,李太武老师参加了高考,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个时候,他中午从来舍不得花时间午睡,而是到图书馆借几本书在树下看书。李老师微微叹了口气,说:“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中学不开外语课,刚进大学的时候从英语字母开始学,所以经常在老师点名让我回答问题时反应不过来,受到同学讥笑。但我想想不能一直这样啊,于是我就向我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爱人,借了台三洋录音机,每天听录好的磁带,有时间就听,睡前也听,反复听。终于一个多月后,我的听力进步很多。有的时候听不懂,就翻书看一下,看完接着听。总之那个时候没太多的想法,就想着读书改变命运,真的很投入。”
1999年,那时已经拥有教授职称的李太武老师,在宁波市实施“人才一号工程”时被引进宁波大学,担任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执行院长。作为学院里少有的北方老师,李老师一直无私无畏,与人为善,同时在教学上也十分认真负责。他当时在宁波大学开设了4~5门课,印象最深的是全校公选课。为了让文科同学也能听得懂,李老师就把海洋生物从简单的海葵分析到鲨鱼、鲸鱼,还介绍了海带、紫菜对人体的好处等等。同时,李老师还把自己曾经去美国访问学习的一些资料整理给同学们观看。说到这里,李老师就笑了起来,他说:“当年我还在辽宁师范大学上课的时候,那时候年轻,上课时声音抑扬顿挫,语言风趣,情绪高亢。夏天偶尔拿把小扇子,再捏个粉笔头,跟孩子们关系好啊,直到现在,那些孩子们连结婚生孩子都来跟我汇报一下,所以说对待学生一定要全心全意,这样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朋友,才能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在治学科研上,李太武老师也十分认真严谨。他不管课上了多少遍,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再晚也要备课。在宁波大学开设的海洋生物学专业课,李老师专门负责讲授海洋生物。为了给学生们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海洋生物分类以外,李老师还会把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知识再罗列一遍。甚至把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也给他们普及一下。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前期抽出大量时间来准备。每次讲完课以后,他还会把这节课的内容全部横穿一下,横向纵向构建体系。“比如说消化系统我们都有,但是从动物上说是从哪个门类开始出现的,出现了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刚开始一根肠子从头到尾,有嘴没有肛门,后来出现分支,出现肝、胰脏、盲肠,等等。最后学生们发现,弄了半天,我们学的东西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这不都在黑板上了么。这样使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记得牢。动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内胚层、外胚层、骨骼、 肌肉……”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李老师如数家珍般的讲述,背后是要付出大量努力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应当是宁波教育始终贯穿的理念之一吧。
除了学习知识,李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及时操练。生物学本身是一门认证学,需要进行认证,有的时候最好是先做实验然后总结。因此,空余时间,李老师还会带着一群学生去海边采集贝类,回来制作标本。而对于生物体内的结构,则通过仪器、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容易接受。
这时,李老师又笑了,说:“所以每次讲完课我也会有自豪感、成就感。每次当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你,眼神跟着你走的时候,真的感到很满足。所以说当老师真的是个很好的职业。那种所谓桃李满天下的感觉,真的很好。别人也说你没事做点啥不好,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同学。”
给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上过课,这并不稀奇,最特别的是给农民上课!为了更好地了解水产养殖,向农民们传递科学养殖办法,李老师也曾多次到农村泥塘和海边浅滩去实验学习。说到这里,李老师望了望窗外,感慨道:“当年在辽宁师范大学,我上半学期就去育苗,什么梭子蟹、鱼虾、海参育苗,还有病害防治。有一年我忙得三个月没剃胡子,只好先去理发店剪短再剃。夏天穿个大短裤,光着个大膀子,像农民一样干活。因为我想着,你要想学到真的东西,必须深入进去,这一点你们以后也要记住,学习就是要潜下去、深下去,不然你飘在表面上是学不到真的东西的。跟工人们打成一片,经常有人来找我,问哪个是李博士,我也不吱声,因为穿得跟大家一样,所以他们有时候也发现不了我。”我们被李老师风趣的描述逗乐了,再看看眼前这个面带笑容,皮肤略黑的校长,我想也是他曾经风吹日晒的最好见证吧。
原来舟山附近居住的都是渔民,但近海由于污染严重、捕捞过度,已经没有多少鱼了,渔民自己也没有大船可以去远海,所以许多渔民开始从事水产养殖。后来通过调查,李老师发现原来渔民对于水产养殖的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比如饵料怎么投,养多大密度,有了病以后如何防治等等。对于像密度这类专业词汇,李老师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向他们解释,有时候换算成每亩多少苗来讲解,他们就明白了。
有一次为了给农民们讲得更全面些,李老师协同其他三个教授找了一个大礼堂,三个老师轮流讲,后来还给他们留了手机号。于是经常半夜11点接到他们的电话,有时候他们方言口音很重,就让他们说得慢些。“‘他说刚才去巡逻啊,我拿着手电筒去照,看见虾在蹦啊蹦。’我就说这是好事啊,说明虾很健康,那他又接着问,‘那我要不要经常拿个手电筒去照?’我说不用不用,你经常去转悠,虾经常蹦对它的生长有影响,每天转一次就差不多了。”李老师笑着回忆道。
“还有个老先生看了书说大蒜素可以杀菌,说能不能给虾塘投点大蒜素。然后我就问他虾塘多少亩,他说有一千来亩。我和他解释道,如果要投估计得把全国的大蒜都弄来才够。而且这个大蒜素是要把蒜瓣拨开捣成汁才有效果。其实你可以给饵料里面拌点大蒜汁就可以,而不是把大蒜直接扔水里,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虽然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李老师总是能耐心地为他们解释。他认为只有农民和渔民的技术、知识水平上去了,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有了大的突破。而且这样我们平时餐桌上的美味海鲜佳肴也能更安全。
2009年,李太武老师告别了工作10年的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来到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城市学院)。刚来到这个新环境,李老师感觉很棘手。一方面,这和以往工作的环境不一样,高职和本科的发展重点差别较大。学校没有生物系,也没有设博士点;同时自己成为校长之后,身上的责任就更多了。
况且进来读书的孩子们是属于第三批次录取的学生,本来考试就没考好,心理压力大,基础也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李老师认真地和几个校领导开会商议,最终决定让学校围绕“国际化”和“校企合作”两条路线,重新打造不一样的高职院校。
通过调查,李老师发现现在全省高校许多专业重复设置,比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旅游管理等等,都是现代服务业。因此如果也跟风就很难做强做精,没有特色。现在城市学院每年派出三个访问团,分别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去他们那里进行短期访问,了解国外办学特色、成功经验,联系合作办学。目前学校也已经有7个对外合作专业,如同美国西新墨西哥大学合作开展的“2+1+1”模式,即大学三年第三年去美国读书,美国承认我们这边前两年的学分,我们承认美国第三年的学分,学生毕业后美国授副学士学位,我们发大专文凭。学生在美国再读一年,成绩合格后可获得美国学士学位、本科文凭,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现在除了中外合作办学以外,学校还有外国语专业、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外语课。李校长和老师们商议后就让他们调整教学方案,不要花太多的精力抓语法,重点抓口语和听力。李校长强调说:“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以后主要是口语和听力要求较高,那我们就重点发展这一块。另一方面,通过真正把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上来,让他们有尽量多的出国深造机会,学到多一点国际知识,这样就业、创业机会也多。”
不仅如此,学校还积极招收留学生,营造更深的国际化氛围;并且建立了TAFE学院,购买澳大利亚的课程包,把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拿来实验学习;还为涉外专业的同学们配外教,为国际合作项目班提供专门的教室和校服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围绕国际化这个理念进行的。
通过交流,李老师告诉我们:“宁波大学作为一本学校,它的重点是抓学科建设。而城市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因地制宜重点抓专业建设。况且宁波现在高速发展,大量的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往往更缺的并不是本科大学生,而是拥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也应当是宁波教育应该突破的一个瓶颈。现在学校有7个二级学院,每个学院都成立了产学研联盟,由政府、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等组成,有几个联盟也与一些本科院校进行合作。每个联盟里面有20~30家企业,我们学校的领导去当联盟的理事长。联盟成立后,这些企业部门与我们合作,学生实习就业也更方便。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甚至是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推动其转型升级。”不仅如此,城市学院还聘请企业老总做学校的兼职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第一线、最新的信息和技术,从而弥补书本上无法及时提供的信息。
学校还聘请了北京麦可思公司,针对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满足度(觉得所学的知识够不够用)、重要性等等进行调研,其中还包括寝室条件等生活问题的满意度等,请专家到学校给全体教职员工解读分析,以便不断改进各方面工作。
学校方面要求学生最起码要拿双证——不仅有毕业证,最好还有会计证、导游证等等,这样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就比较方便。学校就是理论和技术都进行教授,让学生们尽量多方面发展。
还有就是社会服务这块,学校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参加政府倡导的社会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种人员近万人。
通过以上的了解,李校长身上也反映出这么多年来宁波教育的发展。当问起梦想中的宁波教育是什么时,李校长毫不犹豫地说:“就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好工作!前提是学校专业和企业最好能合作密切。”
李校长认为,现在我们很多专业要省教育厅批,若能改成让市教育局批,最好直接放权给学校,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改善,当然也不能改得太离谱,最起码几年一次,可以采取及时调整专业的方向来应对社会需求。这样学生学的东西,可以学以致用。另外就是所谓的服务型教育,要加强实践教育。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现在很明显的就是高职院校学生找工作比本科生容易,当然他们起薪也低一点,但是他们可以马上上手,比本科生的机会更多一点。
现在整个宁波企业对于如何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宁波是最早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城市,全国领先,但是现在高校积极性很高,企业积极性却不高。李老师呼吁:不要一味地只聘请低学历的工人,他们可能只会简单操作,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产品不断升级,企业容易转型,就应该招收高职院校以上的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专门训练了三年,有一定的理论和技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如果宁波市企业员工大部分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对整个城市现代化都不是一般的推动,而就业问题也解决了,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教育,包括用人单位也满意。
宁波市北仑区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北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化工人才,北仑主要几个重大的支柱产业也是化工,正好符合当地需求。而且鄞州这这边本身经济条件就比较发达,有能力有条件,就应该让企业和高校开展密切的合作。企业请高校的老师去当员工,老师们学了最新的技术后回来传授给学生,这样再把学生推荐到企业,或者大公司的子公司,这样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当然这是理想化的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一定能实现。
李太武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眼中未来的宁波教育,那是快乐学习的课堂,那是学以致用的工作,那是教育真正改变生活的一片美好景象。
文/图:谭青青
指导教师:王军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