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施丽华,女,1955年生,教学英语,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是浙江省基础教育首批被评上正高职称的教师,是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7月16日,日已上三竿,我们在月湖盛园的清源茶馆见到了采访对象——施丽华老师。茶馆幽静祥和,在这闹市里独享一份安静,正如老师的为人,不温不火。老师的目光停落在墙上烂漫的凌霄花上,欣然感叹。如今退休年纪已至,管理工作放下了,前时身兼多职的繁忙操劳自不用说,但手中的教学未曾有丝毫懈怠。三尺讲台前度过了三十八个春秋,而她依然在续写教学诗篇,坚持不渝,乐此不疲。如今,硕果累累,喜不胜收。
施丽华老师是“文革”期间中学恢复正常教学的第一批高中生,也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当初她做了一名教师,并没有梦想的灌输,只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但她坦言,在做一名好教师这条路上,受到过自己老师的感染。“我读高中的时候,任课老师都很好,无论师德还是学养,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那个时候读高中,机会来之不易,‘文革’中很多老师都无法正常为学生上课,赋闲在家。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对学生和教育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很感动。”
1973年2月,高中毕业的施老师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当时做老师,什么课都教,主要是教英语,后来上大学学的也是英语专业。”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她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施老师淡淡地说:“一个高中毕业的孩子去当老师,面对学生,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有老教师啊,会帮你,然后自己去虚心请教,就知道该怎么做,对学生怎么管理,应该怎么去教课啊,慢慢就悟出来了。”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学教育迫切需要一批骨干教师。国家就在原来的教师当中选拔了一批,送出国去培训。当时,施老师就成了国家首批赴美国参加AFS项目的交换教师代表之一(AFS项目是一个从事教育交流的非营利性民间国际组织)。施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交流机会,提升自己,不辜负国家的希望。“到了美国的中学,一方面我可以熟悉了解美国的中学教育,另一方面我住在美国人家里,可以直接接触美国的普通老百姓,熟悉美国的文化,学习英语,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不仅在一所固定的学校里面上课听课,访问学习,也可以到周边其他不同类型的学校去参观访问,听课座谈。这个项目本身让我有了浸润式学习的机会。不仅能够得到语言上的进一步提高,还让我有机会观察美国基础教育的运作方式和理念,有机会接触社区、普通人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文化。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让我不断地思考我应该怎么去做,才会有好的教育;思考应该怎样把一些好的东西吸收进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赴美学习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施老师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我们钦佩不已。
教书三十八载,施老师已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教学履历上的事迹肯定不少。可当我们问到施老师教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事,施老师略显为难:“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故事,印象特别深刻的,倒真的很难说,我这个人是不太善于记那些东西的。我想,让每一批送出去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最棒的,都能考上他们自己心仪的学校,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将来走向社会可以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就好了。作为老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教师的生活其实蛮平常的,但是很充实。因为我们就想着,如何迎来一届一届的学生,一届一届地好好培养,再把他们一届一届送上人生更广阔的道路。尽我们自己所能,并不断学习,拿出自己所有的看家本领去帮学生,能够尽自己所能去把学生教好,这就是教师的责任。”故事必然存在于老师绵长的教学经历中,但她并没有刻意去记住。太注重某个回忆,人或许就会停滞不前,人应该不断前行,不是吗?这些记忆就由老师自己收藏,在她某次回想时,自然能闪耀其光。
“我最初的梦想,就是想做一位能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自己也心安的老师。但是,做教师需要一辈子的执着、勤奋和努力。因为学生在变,环境在变,教育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个老师更要不断地改变来提升自己,才能去适应这些变化。对老师来说,不是说一届学生带出了,他就可以永远这样教学了,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每天去上课有底气,才能保证每堂课都能够上好,学生也都满意。教学中要能够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健康成长,做老师的人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尽自己所能,把本职工作做好,把学生教好,能为他们感到自豪,这就是每个老师一辈子的梦想。”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让他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品行修为、学养和治学态度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这些方面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好自己的功课,正人先正己嘛!现在我属于学校的延聘教师,在学生眼里,我可能已经是奶奶级了。作为一个奶奶级的老师,更应该想想我应该怎么做,怎么教,让青年学生与我心灵相通,没有代沟,认可我的教学,甚至可以陶醉于我的讲课。这就是一个老师永远应有的追求,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不可以随便信口开河讲课。有人问我:‘施老师,您教了那么多年书了,您还在备课啊?’我说当然要备啊,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因为学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老师也得不断适应这种改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课就是靠平时的积累,靠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靠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所以说教师比其他行业更需要学习,现在学习条件好了,做教师挑战也很大。”这点点滴滴的话语显示了施老师一直以来谦卑谨慎的态度,勤勤恳恳,勉力耕耘。
在问到老师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是怎样的人时,施老师目光灼灼,殷殷恳切道:“当然应该是胸有大志,装着国家,装着人民,尽己所能助国家兴旺发达。有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一技之长、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2000年,施老师担任效实中学的副校长,2001年兼任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2003年又被任命为效实中学党委书记。施老师虽然身兼多职,但一直没离开过讲台,一直坚持上课。等到2015年退休时,她将在讲台前度过40个春秋。她把青春奉献在此,默默付出,不问回报。施老师也有自己的爱好:看书、听歌,但她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花在爱好上。当我们询问平时的工作量时,她笑说现在好一点了。“累也是自然的。因为工作多,我又一直不舍离开讲台,平常若要花更多的工夫,就只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了。我希望自己能很好地协调好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
施老师也致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参加了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特级教师带徒工作。“我从第四批开始带,现在是第九批,一共六批了。主要通过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指导、上课示范、听课评课等途径去培养青年教师。”但施老师并没有以一种前辈的论调,而是主张师徒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当然,不一定说我的方法是对的,通过课堂开放,人家可以借鉴。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一些教学方面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成长,我自己也收获很多。”
施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光芒灼灼其华,熠熠生辉。她有许多学术上的头衔,她还是宁波市中小学外语教育学会会长,是宁波大学聘请的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对外语学会,她有自己的心得。“外语学会主要是把全宁波市的外语老师集中起来,创造机会让大家交流。我们会聘请专家做讲座,引进新的信息,供大家分享。这既可以带动教师成长,也可以提升宁波地区的外语水平。我们自己做得好了,学科水平上去了,那整个宁波的教育也就上去了。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套上去,每个学科分会都有自己的任务,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
施老师一直倾注心思于教学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她已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教学参考用书15本,撰写理论专著1部;2项课题分获省政府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课题获宁波市政府一等奖,1项课题获省教育厅名师名校长教育教学课题评审优秀奖;曾应邀在宁波电视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英语专题讲座。她对教学研究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她认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应该与改进教学行为相关,要顺其自然,有感而发。写论文也好,写书也好,都是自然的教学研究结果,不要刻意而为。现在书已经够多了,不是有人说,当下很多不合理的出版是一种浪费。对我而言,通过做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动青年教师,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另一方面,我也可以将一些教育的领悟付诸实施,从而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做课题的初衷。人总是有追求的,有一天你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哎,这个蛮好。那你就应该去试试看,做做看。”
当年在学习余姚市梁弄镇初级中学校长徐立科校长的事迹时,施老师这样讲道:“他的人格魅力、工作风范、敬业精神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敬业爱岗、执着负责、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好教师、好领导。”我们想,这也是施老师对校长这个岗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的理解。她认为作为校长,自己首先要对教育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即对教育的理解到位;其次他应该是教育的专家,在自己学科方面也是专家。除此以外,校长应该是善于管理的,能够调动学校的全体师生,去为办好学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个校长在上面发号施令,其他的东西自己做不到,人家也不会听他的。因此,校长的人格魅力很重要,光靠自己嘴巴说说,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了解了施老师的教育思想后,我们也就当下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施老师进行探讨。针对现在曝光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败坏师德师风的人,施老师这样认为:“那些人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但绝对是少数,绝大部分教师我认为是好的。现在还有些教师,利用家教谋取利益,这也是不应该提倡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去。师德一定要好,这是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底线。每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现在不担任管理工作了,是一名普通教师,我就尽我所能把书教好;当我在管理岗位上的时候,就应把管理工作做好。”
高考制度在中国一直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施老师作为一个亲历过高考,也目睹过大大小小高考改革的人,她坦诚道:“很多人批判高考制度,但我认为完全废除也不行,要改革。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人才竞争很厉害,家长从某种程度上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家长不能只看重点率,对培养人这个理念上,家长也会有个慢慢体悟和理解的过程。我认为人有不同的智力倾向,社会也需要各种人才,会考试的将来并不一定是人才,分数高的也并不等于是未来的人才。作为未来的人才,要品学兼优,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不是说仅仅会考试,考上某个重点大学就一定是人才了。但我想我们培养人,就是要尽我们的努力让每个孩子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能够让他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高考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已经在进行改革。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考试体制会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选拔。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施老师虽然曾经担任过学校的领导,现在刚完成高三的教学,直接面临着高考制度下学生参加高考、家长担忧纠结的种种问题,但她一直有冷静的思考,没有曲解教育的初衷,以拳拳之心倾注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民办教师到如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短短的采访中,我们或许看不到施丽华老师一辈子教学生涯上的涔涔汗水、点点足迹。然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担当,以及在教师岗位上的默默耕耘和坚守。今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是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太稀缺了吗?或许是我们太过于标榜梦想?梦想是一件耗费终生的事,需要真诚地去实践。或许当初并没有“梦想”这个概念,但施老师恰是这样去实践着她对工作的理解。本是一件平凡事,坚持做好就不平凡。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都有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梦想,施老师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就是她最初的梦想——做好教师本职工作,把学生教好。看似简单,要坚持却很难。而她却实实在在地做着,没有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并不是没有梦想的力量,而是拥有着脚踏实地的勇气。
文/图:沈思婕 董依依
指导老师:王 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