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人的逐梦之旅

职业教育人的逐梦之旅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志刚从事高职教育15年,这15年间,高职教育的价值也在逐渐体现。

人物名片

苏志刚,三十年辛勤耕耘,三十年努力前行,就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成为学院亮丽的名片。在他的带领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三三模式”被誉为高职教育的“宁波北仑模式”,并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宁波高等教育史上的空白。他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军人物,一位奋斗在职业教育管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校园树木成荫的道路两旁,“创业示范街”的导路牌让初次来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我们耳目一新。这所创建于1999年,位于宁波北仑港畔的高职院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苏志刚又是怎样一位拥有梦想的教育人呢?

我们带着惊喜与好奇走进苏志刚书记的办公室。虽然还是在假期里,苏书记却早已开始了工作,作为一名从教30年的教育管理者,他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使我们对他更多了份敬畏之情。

“做教师就不能想着成为老板,你不可能变得很富裕但会很富足,回首看到桃李满园的时候,就会打从心底感受到做教师的满足感、自豪感。”

苏志刚1982年从师范毕业后便成了一名老师,那时,他脑海中从教30年的教师是非常了不起的,而到了现在,他也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这30年里几乎没有离开过教师这一岗位。

开始时,苏志刚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那里的学生与效实中学、镇海中学的学生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有的学生家里条件也不好,很多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要关怀并转变一个学困生、贫困生或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转变一个后进生所付出的精力可能远远大于培养一名精英学生。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苏志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学习比较差或是家庭贫困的学生身上,他也慢慢感觉到,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教学,对教师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对于优等生,要尽可能提升他的能力,让他有更好的出路;对于后进生,要让他重拾自信,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苏志刚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便要完成教师的使命与追求,做教师就不能想着成为老板,你不可能很富裕但会很富足,回首看到桃李满园的时候,就会打从心底感受到做教师的满足感、自豪感,那时你会发现这些学生才是你这辈子最大的财富。

来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后,苏志刚开始从事职业教育。在学校发展之初,他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使学校成为一所真正能够输出人才的学校。

在1998年,很多学生是没有机会读大学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只有不到10%。1999年,国家开始扩招,为了满足更多人读大学的愿望,也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让原本进不了大学的学生圆了大学梦。苏志刚从事高职教育15年,这15年间,高职教育的价值也在逐渐体现。一些学生经过了12年的基础教育,却对自己缺乏自信,家人认为他不行,老师认为他不行,社会认为他不行,甚至他自己都这样认为,尽管考进大学,他仍然认为自己不好,这就给高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有的人确实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的自我发展是很大的阻碍。同时,苏志刚走访了许多企业,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企业职工80%的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甚至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而管理者的学历也并不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

“职工的从业素质普遍不高,降低了行业的质素,更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拿汽车来说,所有的零配件都一样,可是德国原装进口的就是比中国组装的质量要好,我们不仅技术比不过他们,连员工素质也比不过他们。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才。那时起,我明确了一点,就是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很强从业能力的职业人,让他们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人才。”

2007—201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新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75.6%的同学缺乏自信心,65.2%的同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带来的影响。苏志刚认为,要做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才,首先要培养自信,要敢于追求成功。所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开展“成功教育”,推出成功大学系列讲座课程、班集体特色项目建设、毕业生名片工程和“思源基金”四个平台,引导学生去了解成功的内涵、感受成功的案例、找到成功的方法并实践,使同学们心态阳光起来,学习主动起来。2010年开始,学院还陆续推出了60多个自主学习的“工作坊”,让学生们能够结合兴趣和专业,提高实践技能;2011年起,学院搭建“职场化素质训练链”,利用学校西校区数字科技园的资源和人力资源服务基地的优势,让新生从始业教育开始就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员为新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帮助同学们对接职场,便于今后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提高个人竞争力。

“我和每一位老师说,要按照高技能人才要求来培养我们的学生,要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我们争取为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发挖他们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从1999年开始探索学生的培养方式,概括来讲,主要是“四个观”。

“第一个是‘学生观’,学生才是学校的名片。我们有两句口号,第一句是‘让宁职院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首选’。在学历方面,宁职院的学生可能不如他人,但他们更懂得刻苦努力,更有责任心,更具备专业技能,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如何让宁职院的学生成为企业的首选,是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进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我们也叫它‘成功教育’。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利用进校初这一个月的时间,找回学习自信,明确学习目标,再通过职场化训练成长为企业的首选员工,这也是我的办学理念。第二句是‘学生是学院的名片’。我将名片交到学生手中,把我的声誉、学校的声誉寄托在他们身上,以学生作为我们的骄傲,这样,学生就会感觉被重视,被期待,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

“第二个是‘人才观’,转变学生自卑心理,培养自信。我和每一位老师说,我们要把学生当作人才来培养,不要计较他们进来时考了多少分,要关注的是走出校门后他们的出路。对此,我们也有职业的教学方法,我们会请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来给新生上职业规划课。争取为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发现他们的潜能。要告诉每位学生,他们不是差生。”

“第三个是‘教育观’,坚持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能力,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新生入校前两周不上传统课程,而是做素质拓展训练并去企业调研,很多学生调研回来后发自内心地感慨‘我们太有用了,企业太需要我们了!’于是他们的自信心就来了。他们原本是封闭学习的,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会发现很多知识在书本里学不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得到的收获却是书本知识无法取代的,这就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成长与锻炼。因此,必须打开校门,把学生带向社会,而老师则是那个打开校门、帮助学生走向社会的人。但很多老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具备这些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课堂向企业延伸。如今,学校有一半的老师来自企业,这种‘双导师’的教学方法一下子就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的学生直接去到企业,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这样可以直接学到他们想学的东西。”

“第四个是‘质量观’。我们对学生就业质量有测评,企业和学校共同参评,这样测评的结果才真实可信。相比就业率,我更看重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学生到企业后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发展,成为我们的测评重点,比如工资水平、岗位发展前景等。”

现在的宁职院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苏志刚表示要继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办学模式,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职业教育模式,现已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都向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而现在,我们还担负着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经验的使命。

“我告诉我的学生,所有接受‘思源基金’帮助的孩子都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更加相信未来,一个敢于向他人借款并且拥有绝对信念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家庭贫困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当前学校、社会有很多助学基金和慈善机构,能够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太过直接的物质帮助不见得可以令他们欣然接受。他们常常感到,接受捐助就是受人施舍,他们的内心有种无形的压力,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可是出于贫困,他们无奈接受,这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伤害。出于这一考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思源基金”,帮助贫困学生读完大学。

“我告诉我的学生,只要你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就可以大胆地向‘思源基金’提出申请,所有接受基金帮助的孩子都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更加相信未来,一个敢于向他人借款并且拥有绝对信念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们利用‘思源基金’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欠学费,鼓励学生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抬起头来申请‘思源基金’,只要在内心做出承诺,将来有一天,会反哺社会,反哺基金,那么你就是一个值得‘思源基金’帮助的人。”

“思源基金”初创的首笔款是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一起捐献的,现在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都要为“思源基金”做一次慈善捐款,由学校专门的组织来管理“思源基金”。另外,还建了“思源超市”,师生不用的物件或者毕业生留下来的东西可以在这里进行二次转卖,全部所得都将捐给“思源基金”。苏志刚去外地讲课时,也有许多人想为思源基金捐款。他不赞同做慈善一定要捐很多钱或者注重回报,他认为有些人虽然把钱拿出来了,但没有明白慈善的含义。做慈善就不能老惦记着回报,要求回报的不是慈善而是生意,就成了商人。

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上聘请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帮助不是施舍。美国有一种很好的扶贫方式,在资助时既帮助了他们又用到了他们的劳动力,这会让他们觉得所得的资助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这些孩子已经倍受家庭困难的压力了,不能再让他们有欠债的压力,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没有包袱,像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学习。这就是“思源基金”创办的目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帮助,也希望他们能从自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如今,思源基金发展得特别好,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反哺率特别高。实际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懂事,他们一有钱就会想到当初帮助过他们的“思源基金”,就会反哺。

刚刚创办这个基金的时候,也有人担忧现在的孩子不讲信用,不会反哺,不看好这个基金能发展下去。苏志刚认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第一,我相信自己的学生,一个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相信,那还要去相信谁呢?第二,学生不反哺,肯定有他的原因。可能他一生都穷困,根本没钱还,那么作为他的师长,我们很愿意帮助他,根本就不会在意这笔钱。或者学生毕业后需要找工作,需要忙自己的事情,暂时没来还,那也没关系。因为是我们的学生,之前帮助他本来就没想得到回报。第三,有些学生可能会有怨恨情结,觉得社会不公,导致自己的贫困,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说是学校的教育还不完善,我们的教育还没做到家。”

但是总会有让人感到欣慰万分的学生,他们牢牢记住母校的帮助,在他成功之际来母校反哺。苏志刚认为,其实做教师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学生心里埋下种子,如果教育急功近利,那么肯定教不出好学生,学校注重获利那么肯定办不好,因为教育本来就是百年大计,做教师就注定要做好付出的准备。“回首我教书的三十年,那是历历在目,我可以讲好几天,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社会、家庭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企业对学历有要求。苏志刚认为他们的不少学生是很不错的,他们拥有专业的技能,有爱心、有责任心,是社会很需要的人才。面对社会的偏见,他们一方面只能面对,只能接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三年后去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胜过比自己学历高的人。

苏志刚陪同市领导参观校企合作共建的海天实训楼

确实,现在社会上的岗位待遇差别很大,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工资待遇、福利保障都有很大差距,社会还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比如没有本科学历就连考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很多门槛、歧视政策都没消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还无法转变传统观念。

在采访的最后,苏志刚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人们口中的专科,它应该有职业技术类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包括传统的本科院校的转型,都应该朝着职业技术学院的方向,不一定叫职业技术学校,但办学的模式、教学方式都应该向这方面转变,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是要走出课堂,敢于实践。我们国家搞理论研究的人已经很多了,现在最需要的是干实业的人才,所以,未来的课堂应该是一半理论一半实践,毕竟绝大多数人毕业后都要面临就业,搞纯理论研究的人终究占少数。但职业教育要突破目前的困境,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文/图:张斯惠 钱 峥

指导老师:邬雨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