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严志杰,男,1971年2月生,中共党员,奉化大堰镇万竹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春蚕奖”、“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宁波市闪光言行之星”等荣誉称号。1990年从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奉化董李、万竹深山区工作。
一辆稍具年代感的银白色海马轿车停在了我们面前,901,正是严校长刚刚电话里所说的车牌号。还没等我们跑上前去,严校长已经摇下车窗,探出半个身子热情地跟我们打起招呼。呵,原来是个这么亲切的校长。先前拿到的材料里写着他现任奉化大堰镇万竹小学校长,是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春蚕奖”、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宁波闪光言行之星、奉城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些抽象的人物介绍,都比不过亲眼一见。
严校长工作的地点位于奉化城区近30公里外的大堰,开车需要半个多小时,主要是山路“十八弯”,并不是很好走,但校长却主动提出可以带我们去大山里的学校看一看。山路果然五米一小弯,十米一大弯,严校长每天就在这样蜿蜒的山路上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他熟练地绕着每一道弯,为了照顾因弯道太多而晕车的我们,他还特意放慢了车速。
一路上,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着大山里的美景,如数家珍:“这里是横山水库,大是不大,但真的很长,你们看,水是很清的……”“这里有浙东第一漂流,上下落差有100多米呢……”偶尔,他也黯然道:“这里地方偏,孩子们要上学很不容易。”
他在大山里坚守了20多年。
过了一座小桥,眼前群山环绕的两栋三四层高的楼房就是大堰万竹小学的教学楼了,虽有6个年级,一共却只有70多个学生,9名教师,最少的班级甚至只有6个人,而下半年又有一名老教师退休,一名教师另有安排。教学楼二楼尽头有一间小小的屋子便是校长办公室。一进门,一股极其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没有空调,只有一顶哗哗作响的吊扇。一张不大的办公桌,一个小书架,一张木沙发……这里的陈设简单而俱全。许是放假长期没有人活动,房顶上积了一些黑乎乎的灰尘,严校长自然地拿出拖把和抹布,亲自打扫了一遍。
太阳直直照进校长办公室,气温高得难以忍受,于是我们在学校最为宽敞的食堂里,听严校长讲,他行走在执守山区教育这条路上的故事。
采访最初,这位衣着朴素的校长面对我们抛出的采访问题,显得有点紧张,一边不停地揉搓手中的矿泉水瓶,一边诉说着自己的曾经。
我从小就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大堰村里,和父亲住在一起,因为家里比较贫穷,条件也不好,所以那时就一心想着要早点毕业,早点挣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堂叔带着我的堂兄来我家,堂叔问我们:“草鞋和皮鞋,你们要穿哪一种?”堂兄立马回答道:“皮鞋!”我当时就想着,是啊,以后一定要穿上皮鞋。
那个时候的小孩子都希望能够走出大山。因为你们可能体会不到山里的生活,每天抬头看到的,除了天空白云就是山,山的对面还是山。在那种生活状态下,我心里就想,什么时候可以去山外面的世界看看?小时候偶尔也有机会可以出去山外,在自己的印象里,山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热闹,也很精彩,要比山里丰富得多。
16岁不到,我考上了奉化师范学校。和很多人一样,小时候一说到将来的职业梦想就会脱口而出:老师。但说句实在话,当时选择师范的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我们读师范,每个月都有十几、二十几块钱的生活补贴,这对我的家庭来说,能减轻一些负担。因此在那个年代,师范也是个很抢手的专业,不是很好考。
在严志杰年轻的梦想里,确确实实记上了“当老师”这一笔,却也确确实实与梦想并未重合。真正爱上成为一名老师的感觉,真正觉得自己开始希望留在大山里,是在回乡执教之后。
毕业后第一年,我被分配到董李乡宦勘小学。虽然也想留在城里闯一闯,但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我并不具备当时留在城区工作的条件,于是就回到了大堰。并且我想到自己毕竟是大山里成长的,回到大山里也是应该的。原本我们那个时候的想法就很简单,能留在城里就最好留在城里,如果不能留就回来,也是好的。
这样简简单单的想法让我决定回乡投入工作。
我是被分配到较偏远也并不是这里最好的小学。在被大山包围的小山村里,老师也很少,教学方式也是复式班教学,一年级和三年级一起教学,二年级和四年级一起教学,五年级人可能比较多点,是单班。有些班七八个学生,有些十几个学生,把他们合班合起来也就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当时也希望可以调去最好的大堰镇中心小学工作,毕竟那里的发展机会比较大。
但不管在哪里工作,我都要求自己认真负责,努力改变大山教育落后的状况。我刚来到董李乡宦勘小学时,也想为这个山里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想把学生教好。其他也没什么了,教好学生就可以了(严校长讲到这里的时候,自己不好意思地朝我们笑了起来)。刚工作的时候,我也就是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非常年轻,也没有想得太多,就觉得自己要工作得积极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书教好,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然而第一年参加工作,有些教育实践才刚刚开始,虽有心将孩子们教好,提升他们的成绩,但农村孩子的学习习惯、家庭环境与城里的孩子差距很大,即便花大力气也可能做得并不完善。因为大山里师资力量缺乏,我在毕业后第二年,就被调往董李乡校教语文及体育,第三年又来到新成立的三溪小学担任教导主任一职,还要负责管理孩子们的住宿。
让孩子们都成才也是每个老师心里最大的愿望,山里的孩子大多都很调皮,你不抓紧的话,他们自己就会很松懈。要让他们学习,就需要对他们严格规范。只有对他们严一点,才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
当时,也就是我在三溪小学担任教导主任职务时,我给学生们制定了一套准军事化管理制度,按时起床、晨跑、睡觉,违反纪律便要“惩罚”,因此他们也会听话很多。晚上也专门安排了老师辅导住宿生学生夜自修。由于抓得比较严,后来学生学习的风气改变很大。不过,在严肃风纪的同时,我也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我看来,除非是安全上的问题,其他方面我大多不忍苛责,他们都很可爱。我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他们和我很亲近,在我课堂里学习也很快乐,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高兴的。
说到这里,校长像是想起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不经意地露出了温暖的微笑,指给我们看室外一排学生劳动课上种下的大向日葵,就像又看见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在阳光下挖土浇水的场景。他略微停顿了一会,理了理思绪,又重新开始往下讲。
我虽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心里也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当时觉得自己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比较好,却不能留在大堰镇中心小学工作。那时候一位来听我讲课的老教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找我谈话说:“那样的心态要调整过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有工作能力就会有机会。”这一番话对我影响很大,我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第二年,我就如愿调到了中心小学。
从前并没有觉得老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可以当成一生梦想来追求的职业,但越多的付出、越多的接触孩子们,让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项事业,留下来,因为根在大山,因为孩子们在大山,因为大山的教育还需要有人来坚守。
筑造在农村的教育梦必然是曲折坎坷、任重道远的。当我们问起在逐梦路途中的困难时,他又一次陷入了回忆中。
由于三溪小学是一所新办的学校,因此中心学校的领导考虑要派一个年轻老师去协助学校的管理,于是,我又一次被调到“下面”去了。一开始,我的心情比较复杂,也没想清楚,就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校办出新的特色、新的面貌来。后来三溪小学各方面都在山里面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第一学年期末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也是名列学区前茅的。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农村的学生少,班级也少,每个学校配备的老师只有几个,他们都既教语文、数学,又教体育、音乐等,显然师资力量是很弱的,即便有几个优秀的老师,他们也总会找到各种各样合适的理由要求调到外面去,这几年,教育局从天台、温岭等地招聘来的老师也同样不愿扎根大山。
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原来的很多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就是开始时各方面学历都不具备的老师教书时间长了,后经过培训之后获得中专学历,再慢慢民转公,不过这个也是有指标的。民办教师跟公办教师是很不一样的,两者待遇也差了很多。原来我们小学里师范毕业的老师也是个别的,有的话也待不久,过几年就想办法调到大山外面去了。一般留下来的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转为公办的老师。
但是留下的老师总有一部分或教学能力有限,或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学校的整个面貌就难以改变。我和几个老师讨论后得出结果,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待遇不够高。将来若是能有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留下来,山区的教育氛围一定会变得很好,也有利于农村小学的发展。
当然,我最大的愿望还是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他们一样,我也是个“山里娃”,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我们这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几年来,社会的变动很大,问题也很多,比如家庭矛盾、家庭破产、爸爸妈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等,他们十分缺少家庭温暖,我们要加强对孩子们各方面的关怀。
这几年我们学校与宁波志愿者协会联系,邀请他们到这里参加一些结对助学活动,真正地关心学生,给这些孩子温暖。2008年的时候,因为一次机缘巧合,我朋友认识的一位外国朋友得知我们大堰山区的学校有困难,刚好他也有这个意向来资助贫困学生,我就通过朋友和他沟通,最终他连续两年出资30000多元资助学校的6名特困生,并帮助其中一个学生的父母治病。
最近几年,我们也结对了浙江省慈善基金会,对我们学校进行助学活动,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兴趣。我们联系了很多家助学单位到我们这里,现在学生们的班车接送费和营养午餐费都减免了。虽然这几年,我们学校音乐舞蹈等方面比较缺失,但是由理想基金会帮我们牵头联系了奉化职教中心的学生,这些学习幼教的同学们经常来我们学校指导,学生们在艺术方面的修养也有所提高。我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是很快乐的,他们觉得成长在学校里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小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就是我们每个教师的愿望。
20多年来,严老师将自己的学识、热情和青春都献给了大山的教育。而他只是在一个普通岗位上奋斗的普通人,尽管竭尽全力,但有些事实依旧悬在高空无法改变。在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请严校长向我们描绘一下,他所希望的未来山区学校的发展。严校长看着窗外的远山,思考了许久深呼一口气之后,看着我们缓缓地道来。
如果你们说的是梦想,我希望在未来的一天,我们山区学校教育的步伐能够追赶上城区的教育,教育状况也能被城区里的教师所羡慕。希望农村的教育能够真正发展起来,教师的待遇能更好一些,一大批优秀教师愿意走进山村课堂,人人都愿意来山村的教室里学习……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只渴望山区学校的生源能够稳定下来。
2007年,我刚到万竹小学的时候,全校一共还有200名学生,现在只剩70多名,到2014年下半年可能还不到70名。不只是我们万竹小学有这种情况,其他山区小学也有。孩子们的父母都陆陆续续走出山村去打拼,继而也越来越多地带走了学校的生源。大堰镇中心小学和大堰中学已将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提上日程,如果生源一直下降下去,也许未来万竹小学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撤并的问题。就像原本我们大堰山区一共有30多个学校,后来渐渐撤并,就剩下几所了。
虽然现在万竹小学的老师人数,按学生的比例来说已经不低了,但是按实际教学质量来讲依旧是很缺乏的。比如,我们学校是没有音乐、体育、美术和舞蹈等这类专业的老师,要是有一批这样专长的老师来任教多好啊!我也就希望领导能给我们调配一些好的老师过来,其他的也不能太过要求,毕竟我们学生太少。
没有学生,再怎么想搞好教育也是无能为力的。
在严校长驱车送我们出大山的时候,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大堰镇上逛了一圈,在路上他说:“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凉快的地方,山也好,水也好……”严校长的话没有说完就沉默了。其实我们都懂,这么美的地方,应该要有出色的教育,培育更好的人,希望是不应该被蜿蜒绵长的山路所阻隔的。而我们也从与严校长的谈话中看出,他是个重于行动而不善言辞的朴实的山区好校长。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是大山深处的“山里娃”,他也是“山里娃”敬爱着的好老师、好朋友。20多年来,严校长在山区的执教生涯中,坚定了自己要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心。为了孩子们能够开心、健康地成长,他一直不曾离开。
背后蜿蜒的山路,渐渐远去。我们也即将与严校长分别,看着这位衣着朴素、面容硬朗的山区青年,我们只能深深地佩服与赞叹。
动车上,车窗外渐渐深沉的暮色,远处的天空中浮现出的大片晚霞,与朦胧的山色相互映衬着,将这一片水土渲染得十分宁静怡人。奉化大堰那重重叠叠、绵延不尽的绿野终于完全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文/图:陈诗棋 董舒婷
指导老师:王仁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