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漫谈古书阅读与传统文化教学

漫谈古书阅读与传统文化教学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是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对相关任课老师提了新的要求。黄老师是全国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在研读《论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李 岩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是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对相关任课老师提了新的要求。

传统文化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而现在的课程体系基本是按照学科设置的,故而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走近传统,有不同的路径:可以通过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古代遗迹等实物去探寻“逝去的世界”;也可以通过从古代传下来的地方习俗、表演艺术、手工等“活的传统”去感受其内在魅力;但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阅读古代各类典籍,去把握中国文化的微妙之处。

阅读古代典籍,要“得其门而入”。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第一,掌握基本的文献学常识;第二,阅读重要的学术思想史著作;第三,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重要典籍,深入钻研。

具体展开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讲述自己研读《论语》过程的一段文字:我初读《论语》,是围绕教学需要读一点。要教学哪些章节,就读哪些章节,疏通一下文意,再看一点关于这些章节的解读资料。我在这样零星读《论语》的过程中发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把《论语》系统读一遍是不行的。于是买了一本有注释有翻译的《论语》,集中时间,认真读起来。

说真的,第一遍读得非常吃力,也生出许多愧疚。“四书”于古人是初级读物,而我这个高中语文教师读起来居然很艰难。第二遍读《论语》,并没有因为读过一次而感到轻松,甚至生出更多的问题。我向前辈请教应该怎样读《论语》。前辈说,首先版本要好,他推荐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我读下来,收获不小。但比较两个不同的版本,心生很多疑问。虽然,总体说杨本更好,但也不尽然,更重要的是有一些解读,两个版本的说法,我觉得都有问题。

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请一位大学教授开列了几本浅易一点的《论语》书单,买回了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以及李零先生关于《论语》的几本书。渐渐地,我似乎读出了一点感觉……

黄老师是全国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在研读《论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为重要的儒家经典,注释、翻译、阐释《论语》的著作,可谓数不胜数。到底应该选择哪一本作为入门读物,哪些著作真正具有参考价值?这些当初困扰黄老师的问题,其实正是我们所说的“门径”:文献学基本知识(包括版本目录等),学术史(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和学术研究概况等)。

文献学正是关于古书的学问。文献学包括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辨伪辑佚等若干分支,但若不做专门研究,只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即可。目录学是入门之学,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涂(途),方能得其门而入。你打算读某本经典,但不知从何入手,目录学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正如张之洞所言: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文献学方面的,可以先读王欣夫的《王欣夫说文献学》,若希望进一步了解,可以读余嘉锡、张舜徽、黄永年诸位先生的相关著作。

其次,驾驭传统文化教学,还需要老师们有比较开阔的学术思想视野,对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增强自己的学术判断力,更好地把握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各种传统文化读物层出不穷,且良莠不齐。如果相关素养不够,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举一个例子,《古文观止》,名气虽然很大,现在还被很多学校和老师当作讲授文言文的“范本”,但编选质量一直饱受争议。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曾说,吕思勉先生当初选择《古文观止》作教材,是因为“其选钞无法,美恶杂备”(《吕思勉先生<古文观止>讲评录》,《学苑与书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页)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也说:姚(鼐)、曾(国藩)两家选本,皆不评点文法,俾读者能自知其妙。此是大家路数,与村塾所用选本如《古文观止》《古文析义》《古文笔法百篇》之类以推敲字句相尚者,迥然不同。二者相较,直有雅俗之分,学者宜知其高下也。(《初学求书简目》)

学术史方面的著作可以首选曹聚仁的《中国学术思想随笔》(三联书店)。此书文字生动,内容也翔实。想做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读钱穆的《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和吕思勉的《经子解题》(华东师大出版社)。“文学要籍解题”“史学要籍解题”一类的书,多读一点对于开阔视野也有帮助。

第三,宜将传统文化教学和自身专业成长结合起来。选某一种典籍,如《论语》,钻进去。用大概一到两年将该书重要注本都研读一遍,再给学生讲解此书,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偏差。若机会合适,还有可能出版自己的专著。前举黄厚江老师在讲过几遍《论语》之后,就出版了《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先通一本典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再去读其他古书,会有“涣然冰释”的感觉。特别提醒一点,要重视典籍的古注。现在大家读经典,多借助现代学者的注译,这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不读古注,对古书理解,最终还是隔了一层。

另外,读古书,手边还需要备一本文化史著作,没事时可以阅读,也可以作为工具书。因为阅读古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多是名物制度方面的。宋代学者郑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阅读古书的障碍并不完全是古今语言的隔膜。……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青年人对古人生活的情况缺乏了解。”(许嘉璐《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序言》)这方面的书,可以看阴法鲁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前举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也值得参考。

学术素养和知识视野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但若能依门径而行,长期坚持,必有所成;短期之内,也可有所长进,避免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

作者简介:李岩,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执行主编,作品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的断想》、《风雨飘摇世,抱道自量人——晏子春秋选讲》(中华书局,1999年)、《新编高中古诗文对注对译》;参编陈子善、倪文尖主编的《大学语文》(担任编委,负责古文的选目及宋至清部分的注释工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在阅读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有丰富的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