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团队成长路

行团队成长路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撷取2015的春夏,回首“我的读书·团队成长路”。2015年春季,我们的读写结合课题组,录制精品课例19节,文字积累8万余。书以释义,醉在书香,一路同行。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点亮课堂,赢在路上。因为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团课”的打磨。2015年的夏天,蝉鸣高奏,繁花灿烂,两个团队共20节微课打造完成。在之后的省微课网的公示中,我们的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团体微课,分别获省一、二等奖。

张雪静

冬又来,弹指间心无闲。静静地回想,2015,我的教学行途中有一个幽香的生命在跃动。它,就是——书。有书相伴的日子里,清新展卷,意蕴无穷;醉在书香的日子里,一路勤行,凝萃成长。撷取2015的春夏,回首“我的读书·团队成长路”。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我,曾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自2013年,我和校内的四、五年级骨干教师组成了课题组,进行 “读写结合”的课题研究。经历了特定年级的专项课例研磨,2015年春季起,课题组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课例支撑,精选各年级精英教师19人,进行全校铺展性的教学研讨。

面对仅仅一册的教材,面对各年级跨度的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果以课例打磨为目的,人手一课,课课精细亦可触及。然而,研究不是一“点”之功,而应是一“圆”之效。如何实现“研一隅而动整体”?如何打造“学年·学段·小学段”的全思索型教师团队?我借力名家著作开启了阅读解惑之旅。

聚焦《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吸收丁老师历经二十六个教学班、八轮课改实验的成果精华。懵懂时期的我,不敢游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走出白天的忙碌喧杂,当夜色如墨时,我在案头手捧书卷,聆听专家的指点。“四素句”转“连续句”升为“连续句群”;“连续句群”转“连续结构段”顺接“连续结构篇”。丁老师对句子、句群、构段、构篇的逻辑性揭示,使我由蒙昧到豁然。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带着智慧初启的欣然,我携卷身旁,且读且行。当我融入课堂生发新的思索,转而我会阅读丁老师的专著,或佐证,或更移,或完善。晨起、课间、午后、黄昏,那一个时段,我将专著作为行思的指南,展卷阅读,掩卷凝思,动笔成文。

我的思索逐渐彻透明朗,形成了“1个课例、1册教材、3个学段、1个小学阶段的1131读写结合教学体系”。我以学段讲座和实际课例,引导六个年级的读写结合,实现方法贯穿,增强课题实效。2015年春季,我们的读写结合课题组,录制精品课例19节,文字积累8万余。书以释义,醉在书香,一路同行。一个课例,辐射学段教材,变一“点”之功,为一“圆”之效。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也曾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自2014年冬,我主持承担了市级 “校本课程中课时设计与活动课”的课题研究,主要进行诵读校本的研磨。时长为一年的课题,到2015年春,已步入升华阶段。召集又一轮的课题研讨,我们集中指向了“朗诵指导课”和“诵读展示课”的研究呈现。此时的“默契”已不是一个欣悦的词汇,我们为研究的单一和雷同不觉沉默了。实践的狭窄、理论支撑的贫乏是我们陷入迷茫的根源。

我在思索:读什么?直接的主题书籍阅读,只能将我们的视野引向最终的结果,而得来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在反复的叩问与寻找后,我将阅读的指向定位于两个层面:一读关联性书籍,能从旁侧打开一条通往主题的道路,不致偏颇,也不致禁锢;二读精细化专著,能从主题的内核生发出多重的触角,多元碰触,多点汇聚。两线并行,我最终选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和《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两本专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借力《综合实践与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相整合》的章节论述,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建构维度,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梳理;借力《朗诵艺术的技巧与赏析》的细致阐述,我逐渐参悟 “尚用、尚简、尚新、尚美”的现实打磨通道。读而后解惑,融汇所学所思,我调整了课题研究的方法维度,我们开始了团队建构的征途。

2015,夏日繁花满目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形成了“品诵、赏诵、素诵、演诵”的四种课型设计;创生“咏诵、演诵、亲子诵、赛诗诵”等四种活动课实践,呈现操作性案例14节,积累经验性文字4万余。“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以解难,醉在书香,一路同行。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点亮课堂,赢在路上。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2015,春日的繁华逐渐被夏日的绚烂所包裹,我们这样一个醉心于“读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团队,迎来了又一个全新的挑战——省微课大赛。定位于挑战,不是因为微课是我们从未涉足的领域,而是一个新的构建方式让我们既充满向往,又有些困惑不知。因为这一次,我们选择的是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团课”的打磨。

两年间,虽曾打磨过30余节的精品读写课例,但要从中各分支出10节,构建成两组团课,还不得法。以往的课例是基于单元、学段的层次建构,而今“团课”主题的鲜明、内在链条的凸显、读写风格的凝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单纯的沿袭,只是机械化地散居,对教材更深入地解读、寻找、重组、突破才是关键。为此,我在执着着。

翻阅曾经阅读的“旧书”,再读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灵动的语文触角,激励着我不懈寻找全新的视角;再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主题教学”的深邃思想,再次导引我的一种整体架构观念。

一路醉读一路行,当我再次翻开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细腻的思维次第明朗。“一篇文章可以从重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目标上。”闫学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使我对目标的调整和课例的重组充满了希望。闫学老师借助《冬阳·童年·骆驼队》工具性和人文性各有侧重的教材解读,深入地诠释了王荣生先生对选文类型的诠释——定篇、样本、例文、用件。我阅读着,剖析着,链接着,20篇“旧”读写课例的重组渐呈明朗。

“定篇、样本”关注的是例文的意蕴和知识点本身。由此,第一个团队打造《桂花雨》《慈母情深》等10篇课例,重在解读文本相对独立的读写结合点;“例文、用件”关注的是文本与其他知识的关联与触发。由此,第二个团队打造《梅花魂》《桥》等10篇课例,重在解读文本相对关联的读写结合点。有了全新的定位和重组,教研分工、课例调整,我们投入微课团的打造中。面对间或出现的迷茫,我们反复教研,范本呈现,微调细化。

2015年的夏天,蝉鸣高奏,繁花灿烂,两个团队共20节微课打造完成。在之后的省微课网的公示中,我们的以“读写结合”为主题的团体微课,分别获省一、二等奖。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在思索,假如当初沿袭以往,不去借助书籍的力量,而是在曾经的研究节点上却步不前,哪里会有我们在全新领域的全新收获呢?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2015年的春夏,醉在书香,俯仰教学,点亮课堂,我和我的团队行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踏雪寻梅,在冬日的灵动飞扬中,我亦捧卷在手,拨文句之弦,弹书风雅韵,享浩博人生!

作者简介:张雪静,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语文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唐山市语文骨干教师。曾两次获得全国教学比赛现场赛一等奖,获唐山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现场赛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